分享

中华第一“石础”竟在荒地中,它比太和殿的基础还宽了30厘米

 历史解密坊 2019-03-24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管是建筑房屋,还是学习做事,我们的祖先们都看到了坚强基础的重要性。今天,咱们只说建筑房屋。您知道在古代,排得上第一的房屋基础在哪里?中华第一础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世间的万物都讲究一个匹配,小孩子的脚踏车,绝不可能安个21寸的汽车轮子。所以,要找到中华第一础,咱就得先找一找中华第一宫殿。好多读者可能要说了:这我知道,故宫呗。这答案,还真不太准确,故宫只能算是现存的我国最大的宫殿。其实在明朝,就曾有过一个比故宫还大的宫殿,那就是朱元璋主持修建的明中都。明中都选择的地点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从洪武二年开始动工修建,一直修到洪武八年。在即将建成的时候,朱元璋却一纸诏令,劳民伤财,停建,拆除。

历经时间和战火的洗礼,今天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明中都的样子了。但庆幸的是,明中都的建筑不全是木材建筑,在围栏,基础许多等地方,仍然采用了大量的石制构件。这些残存下来的石制构件中,就有当年宫殿的基础,我们称它们为中华第一础。

为什么说它是中华第一础呢?这些遗存下来的基础学名叫蟠龙柱础,目前只剩下7件。每一件蟠龙柱础都是难得的宝贝,它们都是用一整块汉白玉雕刻出来的。蟠龙柱础完全可以用巨大无比来形容,它的底座足有2.7米见方。在底座上的础面上,主体部分是用半浮雕的方法,雕出一条围成圆圈的蟠龙。整条蟠龙高出基础平面15厘米,蟠龙围成的外圈,直径就达1.9米。除了这条精美的蟠龙,其他地方还雕有翔凤,云纹,同样十二分的精致。

有个问题出现了,故宫的基础能和它比吗?不比不知道,故宫的基础还真是逊色许多。

故宫的大殿也有石础,但尺寸上首先就少了一圈,直径只有1.6米。而且在材质上,故宫的石础也降了档。故宫的石础没有采用汉白玉,而是降档使用了青石;此外,在装饰上故宫的石础也比不了,人家走的是简约路线,全是素面,压根就没有雕什么花纹。

有读者会问,明朝当年不是还有个南京故宫吗?南京故宫的基础又怎样呢?今天,南京故宫也已经消失,只剩下一些石制构件残存。但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用穿越过去,仅用推理就能得到答案。一,南京的故宫当初建造时,它的名字起初是“吴王新宫”。也就是说,当初建南京故宫时,朱元璋还没敢称老大。所以,宫殿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二,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开始逐步扩建南京故宫。这里就有信息了,朱皇帝出身贫苦,所以,他一开始的时候,崇尚节俭。就凭这一条,南京故宫就不可能有大的动作。也就是说,只要想一想,就能断定,南京故宫的基础也绝不会超过凤阳的蟠龙柱础。

可惜的是,7件蟠龙柱础今天无一例外,都淹没在荒郊野外的荒草之中。它们脚下那本该夯实,平整的地基上长满了荒草,它们上面的巨大的柱子也早没了踪影。但是,从这些仅存的高大而又精美的蟠龙柱础上,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得到,当年的凤阳中都,宫殿林立,该是何等的雄伟。

但是,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材烧。期待着有那么一天,这些蟠龙石础身上,能再次矗立起曾经的凤阳中都。那样,我们就能一睹明朝最大宫殿的壮观和雄伟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