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真正长大,是从戒掉熬夜、咖啡、逃婚开始的

 天地人和w 2019-03-24

你是否听说过这句话:逃避并不可耻,且有用。

年轻人总会有一些觉得很难面对的事情,仅仅是想到就潜意识里想逃开——

失恋了,用酒精麻痹自己的大脑;

伴侣出轨,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

工作太困难了不想做,先打两局游戏……

今天,书单君就推荐一本帮你直视内心的书:《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它的作者,美国心理治疗师约瑟夫·布尔戈认为:为了逃避痛苦,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对自己撒谎,只不过,它们通常消极且无用。

你是一个经常逃避的人吗?

这些年,90后身上被贴了不少标签: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第一批90后已经没有性生活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很多年轻人因为心智不够成熟,缺乏一些直面生活的勇气,就会选择用逃避来回避内心的痛苦。

所以在大众眼中,90后是个特别敏感、脆弱的群体。但凡受点挫伤,就只想着逃避。

我96年的小表妹,和男友在一起时,总会刻意保持距离感。因为她害怕处理亲密关系,更担心自己会在这段关系中受伤。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麻烦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怕给别人造成麻烦。因为这些习惯性逃避,她错过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

书中也有类似的案例。

比如,有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婚过早,在新的家庭中得不到爱和关怀,甚至还遭到了性侵。为了逃避心中的恐惧,她选择用暴饮暴食、催吐来麻痹自己无力承受的感觉。

再比如,有个小伙因为不想面对婚后生活,在婚礼前夕不辞而别。

在面对现实的不幸、社会的压力和关系的焦虑时,这些年轻人都选择了逃避和自我欺骗。

更普遍的逃避者,是所谓的“佛系青年”。他们表面上无欲无求,对任何事都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偏偏要往无欲无求上靠,就像我们明明很喜欢一个东西,但是得不到时,我们会告诉自己“我不想要”。

这是一种类似“酸葡萄心理”的心理防御机制——狐狸吃不到树上的葡萄,就用葡萄很酸的理由欺骗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中有个很犀利的观点:逃避是有依赖性的。每次你成功地暂时躲避那些痛苦的感觉时,你的身心会暂时得到安慰,放松。此当下次有类似的情况时,你便会更依赖逃避。

所以,我们要明白,当你因为恐惧和焦虑逃避时,下次再面对这件事就会更恐惧更焦虑。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恶性循环。

逃避为什么消极且无用

逃避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无意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感受不到痛苦,排除那些让你无法承受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它们消极且无用。

约瑟夫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书单君觉得有3种最为常见:

最普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压抑”。

如果想起一件事令你烦恼不堪,无所适从,那你还愿意想起它吗?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如果我不去想,事情就不会伤害到我。

我有个朋友,双十一时用花呗狠狠地剁手了好几笔。可是她存款又不多,实在没有钱还。

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她选择让自己不去想这件事,努力压抑自己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中说:压抑不等于遗忘,遗忘是自然发生的,而压抑的开端是回避。

那些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东西从未消失过,它会一直存在,并会通过无意识的途径影响人的行为。

这位朋友可以压抑自己的情绪,但生活却莫名其妙地开始变得糟糕无序,经常用泡面打发一顿饭,也变得没有太多心思打扮自己。

逃避一时爽,但一直逃避一直惨。

还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很普遍,那就是“投射”。

采取“投射”机制的人,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痛苦,他们用这种方式抵制内心的不快,将感受发泄到别人身上。

比如,伴侣加班回到家,你正好在看电视。他让你拿个东西,你没有第一时间去拿,他便开始抱怨不停。这时,你说了一句:“你怨气怎么这么大!”

于是他便恼羞成怒,把今天工作上老板对他的抱怨和不快,统统发泄到你身上:“我那么辛苦工作是为了谁,说几句都不能说吗?”

虽然这种投射给自己内心做了释放,但势必会伤害到身边亲近的朋友和家人。

第三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分裂”。

相比较于其它心理防御机制,分裂是最难自我察觉的一个。

书中有个很好的例子:

小米和男友刚在一起时,觉得自己坠入了爱河。尽管她感到了幸福,内心却仍有疑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

在与男友的相处中,每当她感到愤怒或挫败时,便会反射式地觉得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然后抛下男友,去和早前拒绝的对象联系。

小米的问题在于,无法应对一份关系的现实部分。因为男友难免会做出一些惹恼或打击到她的事情,只要她感到生气或挫败,就会怀疑到关系的根本。

她把自己对爱的理想化视为一种完美状态,不接受其它的复杂情感,只要一感觉到,便予以分离和抵制。

在约瑟夫看来,这是一种“非黑即白思维”。

它将事情置于好坏两个极端,在重要关系里会伴随着极其肯定到完全否定的情感转变。会让一个人对他人看法产生巨大的波动,一夜之间从天上到地下。

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曾说:一流的才智是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恰巧相反,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排除带掉两种相反观点中的一个,在选定的那个里面寻求庇护。

不逃避,正面“刚”

约瑟夫认为,人活着要有自我觉知,即使再渺小的自我觉知,再微弱的进步,都有其价值所在。

对于如何告别逃避,书中有两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有和生活正面“刚”的勇气。

所有的可能总是从意识到什么是不可能开始的。只有当你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后,才能打破逃避的恶性循环,实现成长。

第二,压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对和改变。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也许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害怕,排斥或厌恶,这需要你的勇气和坚持去克服。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一家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

尽管基础工作做得不错,但每当老板把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她时,她总是很难圆满完成。

她告诉我,自己不擅长数学,从小就对数字不敏感,在各种数据报表面前,她会忍不住恼火,思路也会跟着不集中。因为内心十分排斥,所以工作进度总是很慢。

我可以感觉到,面对压力和挑战,她潜意识里宁愿永远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不是主动改变。所以她喜欢一切自己熟悉的工作,有点变动就会有戾气。

好在,一次次被老板批评后,她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因被动而付出的代价。并决心去做一些一直回避,无心为之的事。

这个过程总是很困难,好多次,她都想放弃,找新的借口和理由逃避。

但是,当她打开心扉接受变化和自己的短板时,她开始学习新的财务软件,报名参加了会计课程。之后,工作也开始变得顺手,薪水也随之上涨。

这个改变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内心在强大起来,能够更全面地接受情绪和挫折了。

✎✎✎

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约瑟夫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中这样描述:

理想的心理健康会关照并接纳人性的本质,而非极力地逃避或抗拒。

你能接纳刚好的依赖,总体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你能拥有很深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的意义。

你虽然对自己不是百分百满意,可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不想面对,想逃避的事情和东西。倘若你愿意打开心扉,直面生活。或许会收获一个更加丰满、更加快乐的人生。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人生的起点,无法过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日子。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状态生长。

为了能成为更好的人,和那个逃避的自己说一声再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