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高架下的空间:尴尬or惊艳?

 半生飘泊半生愁 2019-03-24

本文已获授权

内容转载自AssBook设计食堂(ID:assbookgroup)

 高架的历史,

 是人与城市的斗争史

 昔日城市的尴尬处,

今日时尚的集散地? 

高架下空间的利用,是当今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在改造及运营模式上,欧美、日本以及中国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思路。

欧美更多的是对原有高架大刀阔斧的改造,空间利用上更强调公共性质;日本则是小修小改为主,大量的实体商业进入高架底部,成为新的潮流地标;中国目前依然处于相对粗放的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告诉发展,使得大量高架下空间用于基本的停车功能。

1. 公共空间改造 

在欧美地区,空间的公共性是评价场所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改造后的空间会承担起一定城市功能,带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人们会自然聚到这里聊天、约会、表演等等。

优秀的设计,能让失乐园变成伊甸园。

天桥下的荒诞空间:英国建筑团队 Assemble 联合艺术机构、当地商户举办了一次创意文化节,改造了高架下空间。

©Assemble

这里白天是咖啡店,晚上就是露天电影院,又因为靠近伦敦奥运赛馆,开放9周就吸引了约4万人。

▽干净整洁,又带有幽默感的改造

©Assemble

改造目标是“户外停留”,因此像大台阶、大座椅这种设计非常普遍,或是非常注重景观打造,结合运动元素,这都跟欧美人喜爱在户外进行活动的习惯是非常契合的。

A8ernA城市广场:位于荷兰赞斯堡,原本多年来都是作为地面停车场使用,但经过NLArchitect的设计,高架桥底已经变成一处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活动场所。

▽A8ernA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老人可以逛花店、超市,年轻人可以玩滑板、练街舞,还有小码头可以划船到大河道中。

▽改造后开放自由的“社区会客厅”



 2. 商业空间改造  

提起日本,温情的小店、别致的招牌常常占据我们的印象,这真实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气质。相比欧美国家,设计力出众的日本,在对待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又有自己的方式,商业的导向性更加明显。

兼具商业和设计属性的成熟运营团队,往往才是改造中的灵魂。

中目黑高架下改造:它由东急电铁与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共同合作,于2016年11月22日正式开业,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商场。

700m铁道高架桥定义为各种创意店铺共享的“大屋顶”,人们则共享丰富的体验。

在它的出口处,现在是最美书店“茑屋书店”。复合业态的书店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百货,是整片商业的主力店铺。


30多家高品质店铺带来了人气,还有不少专门为这而生的限定店。改造中的策划也非常细致:比如引入商户时做好居民沟通工作,而离车站较远的则场所改做仓库。


中目黑高架下项目也给周边带来积极影响,增加了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商业街及绿道的回游性。

万世桥车站改造:如今变成了潮流圣地mAAch-ecute,它的运营方就是JR东日本企业。设计结合滨水空间、历史展厅等特定元素,又通过引入Blue Bottle等人气店铺增加品质感。

 3. 基础设施改造  

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让城市产生了大量的人口、住宅、汽车,这让停车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多老小区无力解决停车问题,城市又很少立体停车塔这类交通建筑,所以长期闲置不做处理的高架桥下空间,成为巨大的停车场。

▽南白象街道白象村桥下空间

所以中国对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大多还是在弥补城市功能的缺失。但随着设计思潮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也开始模仿外国的做法,改变也开始发生。

▽杭新景高速下涯一号高架桥运动场

 4. 跨界设计改造 

高架桥下空间很容易成为市政建设中被忽略的地方,而大品牌在资金、设计、运营上的优势恰好能化腐朽为神奇。

这笔城市空间财富也因此具有更强烈的个性。

比如,从2016年起,NIKE就陆续为巴西青少年提供22处新颖的运动场,但它不是大兴建造,而是针对类似高架桥下、废弃公路这类城市负空间,通过整修路面状况、搭建运动设施、增加主题涂鸦等,完成空间的进化。

▽活泼的色彩在设计中跳脱出来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2014年改造完成的 House of Vans (伦敦)。它的前身是170年历史的维多利亚隧道,现在是一个青年文化社区。

Vans在改造中大量保留了历史痕迹,比如斑驳的墙面、典型的拱券;又以此为基底,注入了大量街头文化元素;还长期运营空间,每周开放四天,周末还举办表演。

▽品牌参与场地运营:滑板公园、艺术展廊、Live舞台


  新需求催生新设计

高架下空间的新物种特征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里,城市高架并不受欢迎。

“它像一张创可贴,糊在曾经完好的城市皮肤上。那么霸道,那么自负。”高架下的空间,是现代立体城市快速崛起下晦暗不见光的所在。

它们大多数显得陈旧甚至有些肮脏,无人问津、被人遗忘。小说中大量的刑事案件都选择发生在这里,白天的空空荡荡,夜晚神鬼出没。巴西曾做过一次对比统计,发现在一座新社区运动场建成后,该地区青少年犯罪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现已存在的高架,在中国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妥善的处理。我们尝试解读了高架下空间新物种的特征,希望对我们后续的改造有更多的帮助。

1.  真实需求

我们发现,高架下空间某种意义上如同一个优质的“城市插槽”。

可以通过功能的切换和混合,响应城市不同的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改造才是好改造。这些需求来自于城市结构、居民生活和商业拓展,但都是真实的需求。在回应这些真实需求的同时,高架桥自身完成了单一功能意义到多元文化意义的转化。

▽粉色装置音乐会:Impromptu Playground 是一群建筑毕业生组成的团队,他们在渥太华一个高架桥下,用亮粉色毛绒地毯和空气棒装饰出一个临时空间。

©KristinaCorre

2. 社交增量

高架下空间的改造产生大量的内容,最终这些内容都转化为优质的公共交流空间。

我们需要稳定的场所去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是广场舞、街头篮球,还是潮牌打卡或者休闲电影,这种空间必须足够公开、有序、可达,高架桥无疑是具备这些条件并直接可以置换出的城市空间。从极度消极空间,到足够积极空间,这是设计的胜利。

▽台北新生高架桥下运动场:通过简单的建筑改造、视觉设计,街场完全可以变成年轻人的社交场所,甚至还能带动风潮,激活周围社区的活力。

©SLAB

3. 城市品牌

如果说,公厕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外在标志,高架下空间就是现代立体城市文明的内在体现。冯仑说,“城市高架的下半身暴露了城市的品位。”中国的高架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流浪汉的栖息地和停车空间。

▽A8ernA:改造后的高架桥下空间,成为了一个社区商业中心。

©LuukKramer

 他们说 ——

各地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由于国家发展和民族特征,展现出非常不同的特质。跨度和层高都较大的特质,使得高架下空间的利用充满了想象力。

比如双向六车道高架道路的宽幅在20m以上,并高出地面6m以上。就运动场地而言,标准室内篮球场尺寸是28m×15m,完全可直接放入。而足够高的层高,也非常适合容纳商业、展览、娱乐休闲这类主题的活动。

我们甚至可以期待胶囊公寓、线下唱吧、高架广场舞这样的新物种出现在高架之下。

目前中国已经有政府和民间设计组织介入了类似的改造项目,但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我们期待中国也能发展出适合自身的高架下空间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