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公元223年,第一世 他是瞭望守戍的军事楼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经赤壁大战,孙权占据夏口 夏口古城之黄鹄矶如长蛇奋跃瞰江 其首昂然 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军事据点 在此登高远眺 江中舟楫及对岸兵马行踪一览无余 黄鹄矶上黄鹤楼应运而生 正所谓,城为战守,楼为瞭望 登楼者,皆为披坚执锐之东吴将士 西晋灭吴,纷争再起 黄鹤楼于战火硝烟中 成为各派地方势力争夺的战略目标 其间兴毁,无据可考 
唐 
公元621年,唐统一全国,天下承平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这一世,他是江边这座城最耀眼的游宴地 上依河汉,下临江流 楼与城连,古朴雄奇 为荆吴形胜之最 文人墨客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登楼眺远,崔颢思乡情切 信手而就这篇全唐七律之首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太白君竟也自叹弗如 诗仙独爱黄鹤楼,几番游历 送别故友,他凭栏惜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国怀乡,他惆怅万分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自此,这座城得名“江城” 公元880年,唐王朝灭 五代十国,硝烟又起 战乱之中,黄鹤楼再次风雨飘摇 
宋

公元959年,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移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 其时,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 坐落在高于城垣的高台之上 靖康之乱,宋金对峙、山河破碎 一时多少豪杰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彼时,岳飞设帅府于黄鹄山下临江处 在武昌驻屯8年之久 穿越千年,仿若看到他于黄鹤楼上徘徊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0年后,陆游入四川经鄂州 访求黄鹤楼故址而不得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 问老吏,云在石镜亭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 想必,偏安江南的南宋 早已无力顾及此千古名楼

元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大元,定都北京 并于1279年完成统一大业 元代是否有楼尚存争议 有人云,元代近百年间,黄鹤楼不复存在 有人则据传世的元代夏永画《黄鹤楼图》 及一批登临黄鹤楼诗赋作品推测 元代中期或末年应有黄鹤楼实体存在 它的环境设置或比前朝更为幽雅清静 建筑风格更加堂皇典雅

明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 武昌城大兴土木,黄鹤楼得以重建 这一代,他经历三生三世 越建越高,越修越大 楼后接楹屋数间 后石镜亭、涌月台、仙枣亭 观音阁当其前,阁畔黄鹄矶、吕公洞 渐成“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的规模 “但愿武昌连日雪,日日醉登黄鹤楼。” 彼时,他是时人向往的游乐胜地 只可叹,至明末,尽毁于农民战争 
清

公元1644年,福临登基,清王朝始立 这一代,黄鹤楼“火经三发,工届八兴” “三层迥与三霄邻,八面平当八风起。 遥看缥缈接蜃楼,近睇峥嵘叠霞绮。” 康乾盛世时,尤为高壮宏丽 只可叹 “黄鹤高楼又捶碎,我来无壁可题诗。 擎天铁柱终虚语,空累尚书两鬓丝。” 1884年,他又一次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此后一百年 黄鹄矶上再无黄鹤楼 直至1985年得以重生 
 以上画作均为张军老师创作。张军在湖北武当山和神农架地区浸泡生活近40年,他的山水画以传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为主,在对景写生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的提炼和幻化,用审美的眼光表现山川江河之美,写天地之运化,抒沧桑之情怀,达到了“妙到自然”的境界。 
张军善于作巨幅山水画,在他的巨幅画作中,有浩瀚的林海,有欢歌的泉流,有大山的呼唤,有云海的缥缈,或山势雄险、峡谷幽深、溪水奔流、林木森森,或云山千叠、神奇空灵、气象万千。张军除了大幅画很有气势,他的小品画也很有神韵,极富润物无声、青山锁翠、浩然养气、钟灵毓秀的诗意。观赏他一幅幅笔法洒脱、疏朗大气、豪放苍劲的山水画作,不由让人感叹:若非博大胸怀之画家,岂能创作出如此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之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