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19):鄂州(武汉)之武昌篇

 人在旅途的Gao 2023-01-10 发布于新加坡
 

        武汉市的武昌古城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演进过程。建造最早并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城池,是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所筑夏口城,该城南靠黄鹄山(今蛇山),西依长江,周长仅约三里,因对着夏水(汉水古称)入江口而得名。东晋时期,因中原战乱,许多北方民众南迁,此地人口增加。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宋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进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亦称郢城),今考古人员在蛇山山脊上所发现的硬土埂,便是古郢州城的城墙残迹。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此设江夏县,并改郢州为鄂州,但城墙范围基本与南朝宋齐梁陈时相同。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宰相牛僧孺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期间修葺鄂州城,将原来的夯土城墙建成了砖城。宋代鄂州城虽有扩建,但受地形限制,仍主要是向东扩展,南部以黄鹄山为城市屏障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城墙至多是从山脊下移至南麓山脚),尽管这时城外山南地区已经开始有大量民众居住。元代将设于此的鄂州路改称为武昌路,鄂州城也正式变成了武昌城。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不仅是蛇山北部城区有所扩展,最主要的是将蛇山南部直到巡司河北岸全部纳入城区,蛇山横亘于城中央,城墙周长达二十余里,共辟有九个城门,墙体为烧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不等。

        约在公元734年冬,盛唐大诗人李白曾作有一首送别诗《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琅玕: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为凤凰所食之物。此诗以黄鹤西飞喻友人西行,又以凤非琅玕不食,喻自己虽有志向却无人赏识,末以徘徊顾影、泪下江流写别情依依。

        从武昌建城史可以看出,蛇山可说是武昌的母亲山、龙脉。蛇山的旧称为黄鹄山或黄鹤山,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仙得名,其来源于民间“仙人乘黄鹤飞天”的神话传说,北魏《水经注》载:黄鹄山源自于“昔有仙人控黄鹄于山” 的传说;另一种说法是因矶得名,指的是此山临江处有一高耸的石矶,站在石矶上可以看见上游不远处的古鹦鹉洲有天鹅飞舞,故称“黄鹄矶”,山也取名为“黄鹄山”。蛇山的名称则出现在清代,大概是源自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此“山缭绕如伏蛇,自西亘东。”

        李白作于鄂州的诗作挺多,这是因为他青壮年时期曾寓居安陆十年,期间多次游历江南,从安陆出入长江通常都是以鄂州为江行起始和终止地的。约在公元734年,李白作有一首《江夏行》: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追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行李:行人随行之衣物,此代指行人。南浦:位于黄鹄矶南,靠近古鹦鹉洲,为泊船港口和贸易集市。当垆女:卖酒女。轻薄儿:指游手好闲、整日追逐女性的浮浪子弟。李白写一个江夏女子,嫁给爱人本来是想厮守在一起,哪知夫婿却离家从商,邻居家男人顶多出去一个月就回来了,自己男人一去三年没有音信。她来到南浦想打听一下消息,看到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买酒女跟老公整天泡在一起,不由得心里更加难受。这是一首弃妇诗,古代文人写女子遭弃,其实也往往隐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蛇山长约两公里,自西向东大致可以分为西、中、东三段,历史上有名的亭台楼阁多建在西段,古代文人墨客也多踏足于那里。现在西段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引桥部分,建桥时将原西段隆起山脊削平了,现中段是黄鹤楼公园中心景区,东段是黄鹤楼公园东景区和首义公园景区。蛇山北部古城区中还有几座小山,主要是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等。

        公元741年春,盛唐著名山水派诗人王维,因公务去岭南经过江夏时,曾作有一首《送康太守》: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铙吹:即铙歌,行军仪仗时所奏。使君:指康太守。临川郡:隋改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出任临川内史。康乐侯: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人称谢康乐。王维把康太守比作谢灵运,是对其才学的赞美。

        古人择居通常在山南水北向阳的地方,但蛇山南部地区在古代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所以三国时孙权把夏口城建在了地势较高的蛇山北部。直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位于南浦(又称南市)的货物集散和商业贸易越发繁荣,蛇山南部的居住人口才多了起来。明代扩建武昌城,将蛇山南部地区都圈入城内,但民居多集中于沿江和蛇山南麓一带。

        公元759年秋,遇赦后滞留鄂州的李白,曾写下一首《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

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鼓角徒悲鸣,楼船习征战。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

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他日观军容,投壶接高宴。

辅录事:汉阳县录事辅翼。李白一年前被贬夜郎经过汉阳时,曾与其同游郎官湖(参见本系列汉阳篇)。大语:在江岸大声呼喊。陈琳檄:陈琳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归附曹操后,负责草拟军国书檄。后因以“陈琳檄”泛指檄文。辅翼负责汉阳县的文书工作,故用此典来称赞辅翼的文才。鲁连箭:同典故“鲁连书”,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燕国将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一封信使燕将自杀,后以“鲁连书”谓以文克敌,不战而胜。鲁仲连是李白的偶像,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那样,凭借文才口才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发挥作用。龙颜:借指帝王。精卫鸟:借指自己有“精卫填海”那样的壮志豪情。结浮云:喻指不受重视。顾荣扇:顾荣,晋怀帝时人。《晋书·顾荣传》载:陈敏叛乱,顾荣讨之,“敏率万馀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后因以“顾荣扇”指称儒将。此以顾荣自许。唐朝此时处于安史之乱中,李白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之情。

        这张示意图为明清时期的武昌古城,共开有九座城门,其中东有宾阳门(俗称大东门)、忠孝门(俗称小东门),南有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后改名起义门),西边临江有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北有武胜门。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武昌城垣于1927年至1928年被拆除。九座城门中除起义门得以保留并复建外,其余八座城门如今只保留了地名而不见城门。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年轻时赶上安史之乱,避乱南方经过鄂州,曾作有一首《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估客:指同行的贩货商人。舟人:船夫。此句指夜晚突然起浪,船家相呼,众声杂作。旧业:可指原有的产业、家业,也可指昔所从事的学业。更堪:更难堪,岂能再听。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常用指战事。这首诗写夜晚行舟的情景,表现了流离之情,并对战乱不断发出无奈的叹息。

        “起义门”是武昌古城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城门,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起义门在民国以前称“中和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首功。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武昌是辛亥首义之区,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鄂军都督府将其改名为“起义门”。新中国建立时,起义门门洞已损坏严重。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武汉政府在原址复建起义门城楼,2011年又恢复了300多米古城墙。

        公元862年春,晚唐女诗人鱼玄机,东游至鄂州,写下诗作《过鄂州》:

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

折碑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

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唤新词。

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

兰桡:小船的美称。石城:此时鄂州城墙已为砖城。三闾:指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五马:太守的代称。白雪、阳春: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名,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莫愁:古乐府中传说的女子。《旧唐书·音乐志二》:“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作者说,看到鄂州城春天的美景,诗人们纷纷作诗,但缺少了莫愁女真挚的情感,这些诗作都难以打动人。

        这张老照片约摄于1914年,拍摄者是美国地质学家菲德克·克拉普,他站在蛇山上(靠近东端)拍摄武昌古城的忠孝门(俗称小东门)。忠孝门的名称来自此地附近建有以忠闻名的“忠烈庙”和以孝闻名的“孟宗祠”。忠烈庙是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沉冤昭雪后岳飞被追封为“鄂王”。孟宗祠所纪念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孟宗,是《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的主人公。

        中唐诗人刘长卿,于大历六年至八年(公元771年至773年)任职鄂岳转运留后,负责鄂岳地区战略物资的转运调度,他曾作有一首《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

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

风景同前古,云山满上游。

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

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

屈突司直:“屈突”是复姓,刘长卿曾作诗《酬屈突陕》。“司直”是官名,主要负责检察。淼淼:指水势浩大。萧何:西汉开国功臣,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据《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率军击楚,关中事悉仗萧何安排处置,军用得以不匮。刘长卿这里应该指的是当朝宰相。

        这张老照片应该是克拉普在同一地点拍摄的,前一张是向北拍摄忠孝门(俗称小东门),这一张是向东拍摄宾阳门(俗称大东门)。这一小段东西向的城墙是建在蛇山东端山脊上,在城墙拐向南去的地方还建有一个凸出墙体的实心角台。摄影师所处的地点名叫高观山(高冠山),清初地理书《方舆纪要》记载“黄鹤山”: “高冠山在城东南。明初,太祖围武昌,城东有高冠山,俯瞰城中,伪汉兵屯戍于此。傅友德一鼓拔之,武昌遂下。”其说的是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统一江南时率部消灭汉陈理(陈友谅儿子)的武昌之战。宋代所建的鄂州城,高冠山尚在城外但靠近城墙,此处地势可以俯瞰城内。当时高冠山被陈理手下的汉兵所占据,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傅友德率数百人奋勇争先,面颊虽中一箭,并未因此退却,拔箭再战,继而肋下又中一箭,仍不为所动,终夺高冠山。正是因为此处对守城重要,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武昌府城,将此山包入城内。1926年,北伐军进攻武昌,北洋军阀吴佩孚依托坚固的城墙防守,让北伐军在攻城的40多天中,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国民政府占据武昌后不久,即下令拆除城墙。

        中唐诗人刘长卿,在鄂州还曾写下一首《步登夏口古城作》:

平芜连古堞,远客此沾衣。

高树朝光上,空城秋气归。

微明汉水极,摇落楚人稀。

但见荒郊外,寒鸦暮暮飞。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堞:城墙上齿形的矮墙。

        武汉龙华寺是华中地区的佛教名刹,始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当时,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在前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龙华寺的后围墙,当年蛇山上光秃秃的,只有龙华寺围墙内尚树木繁盛。现在的龙华寺是1994年重建,并在2011年又经过扩建,基本恢复了寺院当年的面貌。

        公元759年,遇赦后滞留江夏的李白,曾作有一首《题江夏修静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诗题下有注:“此寺是李北海旧宅。”唐朝大臣、书法家李邕,曾任北海郡(青州)太守,史称“李北海”。李邕是鄂州江夏人,故此地有他的老宅。约在公元720年,李邕时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李白当时刚20岁,正年轻气盛,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引起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见《旧唐书·李邕传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一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以示回敬。不过,四十年过去了,李邕已亡故,李白也早已对过去的经历释怀。在经历了沉浮之后,李白不但并未记恨李邕,反倒为李邕所遭受的不平待遇而哀伤、惋惜,并深切怀念这位长自己二十余岁的故人。“我家”二字,其实就表明了李白有自认李邕学生的意思。最后一句是说,你一生提携后进,桃李满天下,只可惜我却不成材。

        上面那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宾阳门外的长春观和通往洪山下的道路,只有路旁有一些房子,其他都是田野。如今这条路被称为武珞路,近几十年武汉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区早已延伸到武昌东部的广大范围。宾阳门外的长春观建于元代,为道教全真派丘处机门徒所建,以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为纪念其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功德。1926年北伐战争时,叶挺独立团曾驻扎在长春观,作为前线指挥所。洪山脚下的宝通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已有1600余年历史,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老照片上看到的洪山宝塔,位于宝通寺之后,始建于元代,如今都掩映在高楼大厦之中。

        公元758年秋,被流放夜郎的李白,经过鄂州时作有《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

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

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

绀殿:指佛寺。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天上的音乐、仙乐。此指佛寺中所奏音乐。莲舟:采莲之舟。飏:随风摇荡。竹林宴: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中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这里用来喻指李白和李长史的叔侄关系。陶公: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这里用来喻指薛明府(薛县令)。

        说到武昌就离不开黄鹤楼,其是武昌最著名的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据说孙权建夏口城的时候就在黄鹄矶上建起一座用于军事的瞭望哨楼,即为黄鹤楼的前身。南朝齐科学家祖冲之所撰志怪小说《述异记》中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此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从唐代开始,黄鹤楼成为文人墨客经常登临的名胜,留下了无数首诗词歌赋,流传到今天的据统计至少有1500多首。

        在黄鹤楼诗作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盛唐诗人崔颢所作《黄鹤楼》,南宋时严羽所著《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崔颢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游历天下约二十年。他游历到鄂州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指与黄鹤楼登仙传说有关的古人。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西汉《列仙传》中提到仙人子安,《南齐书·州郡志下》载:“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另一位是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费祎,唐人阎伯理于公元765年所作《黄鹤楼记》中说:“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崔颢的这首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气势雄大又朗朗上口,据说李白登黄鹤楼看到这首诗,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从唐以来的历朝历代,黄鹤楼经历不断地修葺和重建。黄鹤楼在清代的兴废可概括为“火经三发,工届八兴”。清朝顺治年间重建,8年后的康熙年间被火烧毁,而后重建,又经72载,于乾隆年间重修,再至嘉庆年间整固,可惜咸丰年间的1856年,黄鹤楼在太平天国的炮火中全毁。同治三年(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等募金重建黄鹤楼,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大功告成。这张老照片摄于1874年,是沙俄摄影师阿道夫在武昌南部江面上所摄,黄鹄矶上屹立着建成五年的黄鹤楼。

        公元760年春,李白自巴陵(今湖南岳阳)返回到江夏,写下一首《望黄鹤山》: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穹跨:跨于空中。冥密:深幽茂密。蓬海:位于东海中的仙境。清谧:清静安宁。芝术:药草名。蹇予:步履艰难的我。攀跻:攀登。客情: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李白此时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流放遇赦归来之后的两年中并没有获得青睐和任用,政治上再也不会有何进展,心中隐逸和游仙思想便油然而生。

        这张照片是在黄鹤楼南部、平湖门外江岸上所拍,拍摄者不详,拍摄时间估计在1875年前后。

        公元760年春,李白还写下一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诗题中说丁十八曾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指的是李白所作的另一首诗《江夏赠韦南陵冰》,其中有云:“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李白借以表达自己遭受打击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和苦涩。丁十八的诗大概提到“捶碎黄鹤楼”有些夸张,李白作诗调侃回应,意思是你小子还年轻,没有我的经历,不懂我的真实用意。君平:西汉学者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丁令威:《搜神后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这两句意思,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我知道你姓丁,你家祖宗就是汉朝的辽东太守丁令威,是个神仙。(注: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这首诗是伪作。)

        这张照片约拍摄于1880年,摄影师大概站在黄鹤楼南部、平湖门城楼处所拍,片中可以看到长江对岸的汉阳晴川阁以及龟山之上的禹王宫。

        约在公元817年,中晚唐诗人贾岛,落第后南游,曾作有一首《黄鹤楼》: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山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危:高。依依:相互依伴貌。西山:当指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龟山。南浦:黄鹤楼南边的港口集市。羽客:指神仙或方士。这首诗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忧愁以及感叹时光流逝。

        这张老照片是站在蛇山上拍摄黄鹤楼近景,其拍摄者据说是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晚清时期旅居中国,1862年在上海开办照相馆。

        公元819年初,白居易离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鄂州时曾写下一首《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楚思:对故土楚地的情思,泛指乡思。此指这几个远离朝廷的人对都城长安的思念。商声:秋声,悲声。头陀寺:南朝宋建,位于黄鹤山上。南宋地理书《舆地纪胜》记载: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461年)建。自南齐王巾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黄太史(黄庭坚)诗有:'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之句”。

        这张老照片摄于1871年,拍摄者是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他应该是站在黄鹤楼北边、汉阳门城楼处拍摄的,黄鹤楼刚刚建成三年,看起来还非常新,这也是黄鹤楼最早的一张影像。可惜这座黄鹤楼只存世15年,1884年八月初四,旁边手工作坊中意外失火,殃及黄鹤楼被烧毁。

        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卢郢,曾作有一首《黄鹤楼》: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

碧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骋望,草芳南浦遍离情。

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杳冥:天空,高远之处。西州:指江对岸的汉阳。骋望:放眼远望。南浦:黄鹤楼南边港口集市,是人们送来迎往之处。一晌:片刻,短时间。乡心:思念家乡的心情。最后的收尾类似崔颢的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面几张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到黄鹤楼旁有一座佛塔,其称为“胜像宝塔”,塔型属于佛教密宗佛塔,是公元1343年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鹄矶头,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这张老照片约摄于1920年代,可以看到游人在黄鹄矶头的胜像宝塔旁俯瞰江景,江面上舟船穿梭往来,对面汉阳城(左为凤凰山,右为龟山)。

        约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当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在黄鹤楼送行,写下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长李白十二岁,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公元1170年八月,南宋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经过鄂州,当时黄鹤楼不存,他跟友人一起探访黄鹤楼故址,在《入蜀记》中写道:“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胜像宝塔被拆迁转移。如今,原胜像宝塔位置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落成于1957年,这里也是游人观长江、望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中唐诗人顾况,曾作有一首《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

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

绿屿没馀烟,白沙连晓月。

杳杳:幽远貌。顾况在黄鹤楼送别友人,抒发离别之情,徘徊的黄鹤似乎也在流连人世间的真情,悠悠的江水也似离愁一般剪不断、理还乱。结尾将无限的思绪引入面前凄清澄明的景色之中。

        胜像宝塔在1984年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位于黄鹤楼正前方(西侧)约150米。

        晚唐诗人罗隐,杭州人,自公元859年始,多次赴京应考,却总是落第。罗隐在一次赴京应考过鄂州时写下一首《黄鹤驿寓题》:

野云芳草绕离鞭,敢对青楼倚少年?

秋色未催榆塞雁,人心先下洞庭船。

高歌酒市非狂者,大嚼屠门亦偶然。

车马同归莫同恨,古人头白尽林泉。

离鞭:离乡游子的马鞭。青楼:古代妓院。榆塞:指北方边塞。屠门:肉市。林泉:指隐居之地。罗隐此时还年轻,大概已经有过落第的经历,再次进京赶考仍抱着虔诚急迫的心情,看到同伴中有人留恋青楼酒市,他不敢苟同,心想等回程时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中国古代建筑多为全木结构,一旦失火往往就是灭顶之灾。1884年八月初四,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黄鹤楼在大风助燃下短短几个小时就化为灰烬,只遗留下这个铜质宝顶。此后,这个铜宝顶便长期被遗弃在蛇山上。

        约在公元875年,晚唐诗人罗隐又一次进京赴考经过鄂州,写下一首《游江夏口》:

醉别江东酒一杯,往年曾此驻尘埃。

鱼听建业歌声过,水看瞿塘雪影来。

黄祖不能容贱客,费祎终是负仙才。

平生胆气平生恨,今日江边首懒回。

建业:今南京。“黄祖”句:指东汉末年才子祢衡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之事。隐喻自己也像祢衡那样无人赏识、入官无门。“费祎”句:传说费祎成仙后驾鹤来到黄鹄矶,可是作为宰相的费祎并没有帮助蜀国强大,自己还被刺客杀害,这实在有负他的仙名。似隐喻鄂州主政者不善于发现人才。罗隐的原名罗横,从公元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四处拜谒高官也无结果,后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如今,这个铜宝顶被陈设在黄鹤楼后面(东侧)约百米处。

        唐末五代诗僧栖一,曾作有一首《武昌怀古》:

一代君臣尽悄然,空遗闲话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何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浦雨连天。

长江日夜东流水,两岸芦花一钓船。

七百年:指从三国吴时孙权建夏口城至五代时期。作者描写的是武昌秋雨天萧瑟凄凉的景色,实际上也是感叹曾经辉煌的唐王朝已经如东流江水般一去不复返了。

        在黄鹤楼烧毁20年之后的1904年,当时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武汉作为通商重镇,西风东渐,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在黄鹤楼原址旁修建了一座西式红砖建筑,作为高台瞭望火警,塔楼顶装有大自鸣钟,后来被民间称为“警钟楼”。

        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诗僧齐己,曾作有一首《寄江夏仁公》:

寺阁高连黄鹤楼,檐前槛底大江流。

几因秋霁澄空外,独为诗情到上头。

白日有余闲送客,紫衣何啻贵封侯。

别来多少新吟也,不寄南宗老比丘?

仁公:应该是位武昌的僧人。紫衣:紫色袈裟。唐武则天赐僧人法朗等九人紫袈裟、银鱼袋,为僧人赐紫之始。何啻:犹何止,岂只。封侯:封拜侯爵。南宗:佛教禅宗的南宗为唐代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比丘:佛教语,梵语译音,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此乃齐己自称。这是一首僧人送给僧人的诗。一般的诗僧因为生活环境的狭窄,内容不出清邃幽静的山林与枯寂淡薄的青灯隐逸,但齐己这首诗却写得颇有气势,且在他看来,“仁公”在江夏的这种生活环境与生活内容,胜过封侯拜相,于是好生羡慕。

        1907年,湖北地方乡绅联合学界又在警钟楼东侧修建了一座高三层的中式传统楼阁,以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鄂功绩,初名“风度楼”。在北京的张之洞得知风度楼建好后,对楼名不甚满意,他从《晋书·刘弘传》中语“其恢宏奥略,镇绥南海,以付推毂之望焉”,取“奥略”二字(深谋远略之意),亲书楼匾遣人送到武昌,此后风度楼就改称为“奥略楼”。

        北宋初期名臣张咏,于公元992年前后在荆湖北路转运使任上,曾写下一首《登黄鹤楼》: 

重重轩槛与云平,一度登临万想生。

黄鹤信稀烟树老,碧云魂乱晚风清。

何年紫陌红尘息,终日空江白浪声。

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

紫陌红尘:指京城道上热闹非常,尘土飞扬。比喻虚幻的荣华。高致:高尚的格调目标。蓬瀛:蓬莱和瀛洲,相传东海上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此指隐居之所。有时候人们总是对无法实现的生活保持出极大的兴趣,古代文人高官经常在诗文中说自己向往隐逸的生活,但实际上最后他们都病故在仕途中,张咏便是如此。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1889年从两广总督转任湖广总督,直到1907年以七旬高龄离任,在任十八年。张之洞经略湖南湖北期间,重视洋务运动,对湖北的发展贡献巨大,先后监修和督办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他不仅重视教育,还兴办铁厂、纺织厂等新式工业。他在湖北期间培养的门生众多,遍布各重要职位,离任赴京之后,众门生为了纪念他,不仅为他修建奥略楼,1909年在蛇山南麓又修建祠堂“抱冰堂”,如今抱冰堂是武汉张之洞纪念馆。  

        北宋诗人孔平仲,曾作有一首《和经父登黄鹤楼》:

复霭重沙望不穷,坐收千里一樽中。

天边江汉波涛阔,地下神仙窟宅通。

窗影偷来湓浦白,檐光飞入沔城红。

豁然已尽登临兴,云阁章亭谩在东。

经父:孔文仲,字经父,是孔平仲的兄长。孔平仲与二兄孔文仲、孔武仲皆“以文章名世”,时号“三孔”。湓浦:湓水流入长江之处,位于江州(今江西九江)。沔城:指与黄鹤楼隔江相对的汉阳城。云阁:指宋代黄鹤山巅上的南楼。云阁:黄鹤山上的白云阁,即南楼。章亭:黄鹤山上的奇章亭,为纪念唐代任武昌军节度使的牛僧孺而建。谩在东:尚在东。黄鹤楼在黄鹤山的最西端,其他建筑都在其东。这是一首是纯粹叙事写景的诗,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环境,大气阔远又虚实变换。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最早动议便来自湖广总督张之洞,1906年他上书提议,希望能在长江中建一铁桥,由武昌连接汉口,1907年他让日本工程师进行勘察工作,进行了选址和初步设计,获得其首肯。可惜此事不久后,张之洞被调离武汉。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政府批准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1955年开工建设后,警钟楼和奥略楼都被拆除。

        北宋官员柳应辰,曾作有一首《登黄鹤楼》: 

鹤去楼成不记秋,凭阑消尽古今愁。

云烟漠漠无常态,江汉悠悠是故流。

野色遥连山外寺,市声近隔水中洲。

登高便有仙家趣,何待求仙始上楼。

不记秋:不知为何年之事。无常态:没有固定的形态,形容不断变幻的云烟之景。山外寺:指黄鹤山的寺庙。市声:来自南浦集市的喧嚣之声。水中洲:指鹦鹉洲。

        奥略楼因为建在清代黄鹤楼遗址附近,本地人仍习惯称其为黄鹤楼。那些民国期间居住在汉口租界的外国人,在他们寄回本国的明信片上,就将此楼标注为“武昌黄鹤楼”。这张约摄于1920年代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奥略楼的二楼挂着牌匾“江汉茶酒楼”。

        1927年的春天,在武汉负责农民运动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一道登上奥略楼,大概正赶上春雨绵绵,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直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才改名京广铁路。龟蛇锁大江:指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两山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1927年春,正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前夕,当时国民党内右派对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大加指责,毛泽东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表达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这张老照片大概就是在奥略楼窗口对外拍摄的景象,楼下武昌城墙尚在,说明是在1926年以前拍摄的,片中对岸汉阳城、龟山的景象一目了然。

        南宋词人丘崇,于淳熙七年(1180年)起知鄂州,曾作有一首词《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

彩舰驾飞鹢,帆影漾江乡。肥梅天气,一声横玉换新阳。惊起沙汀鸥鹭,点破暮天寒碧,极目楚天长。一抹残霞外,云断水茫茫。

逆清风,歌白雪,和沧浪。枕流亭馆,昔年行处半荒凉。我欲骖风游戏,收拾烟波佳景,一一付词章。闻说洞天好,何处水中央?

飞鹢:古代船身上经常画着的水鸟。横玉:指笛子。新阳:指初春。骖风:乘风。洞天:道教称神仙的居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常泛指风景胜地。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神仙居所好是好,可惜在水中央,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实际上也是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这张应该是无人机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拍摄的,视角跟上一张从奥略楼窗口拍摄的差不多。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主席从广州飞到长沙视察工作,并畅游了湘江,在长沙住了一晚。31日早飞到武汉,下午便畅游了长江,这是他第一次游长江,在之后的几天里又游了两次。在这次视察武汉的期间,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武昌鱼:此典故参见本系列汉阳篇中的解释。“极目楚天舒”:借用了上一首丘崇的词中“极目楚天长”。宽馀: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子在”两句:《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作者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风樯:指帆船。龟蛇:指龟山、蛇山。“一桥飞架南北”:毛泽东视察了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现场。天堑:天然的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巫山云雨、神女:指宋玉《高唐赋》中关于楚怀王游高唐与巫山神女的故事,这里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最后五句是指毛泽东主席在武汉听取了关于建设三峡工程规划的汇报后,所展开的丰富联想,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这张照片应该是站在蛇山西端(也可能是站在警钟楼上)向北拍摄的,摄于清末民初,可以看到下方武昌城的汉阳门城楼以及很小的翁城,城门外的江边还有一个影壁,两侧停泊着一些船只,供机动船停靠的码头在汉阳门的北侧,人们正在登船。

        公元871年春,罗隐在长安应试失利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当年夏得衡阳县主簿。这年冬乞假东归,在经过鄂州城时,写下一首《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

吴门此去逾千里,湘浦离来想数旬。

只见风师长占路,不知青帝已行春。

危怜坏堞犹遮水,狂爱寒梅欲傍人。

事往时移何足问,且凭村酒暖精神。

吴门:此指江浙一带。罗隐是杭州人。风师:传说中的风神。罗隐在过洞庭湖时就遇到大风。青帝: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堞:似乎应为“柳”。

        这张同样视角的老照片应摄于1930年代初,武昌城墙包括汉阳门已经拆除,并拆除了一些民房,又修建了堤岸和码头,汉阳门这里变成了一个码头广场。照片的右下脚堆放着很多条石,似乎是在修建上下蛇山的大台阶。1932年,近代著名实业家卢立群任武昌园林处主任,开始规划在蛇山上建首义公园(初名武昌公园),1933年公园初步建成。卢立群为建设蛇山呕心沥血,在今蛇山首义公园抱冰堂后,复建有卢立群故居。

        北宋文人孔武仲,过鄂州时曾作有一首《鄂州》:

绿柳阴阴蔽武昌,汀洲如画引帆樯。

一江见底自秋色,千里无风正夕阳。

暂别胜游浑老大,追思前事只凄凉。

贤豪况有遗踪在,欲买溪山作漫郎。

老大:指年纪大。漫郎:指唐朝官员、诗人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漫郎,其诗作曾受杜甫推崇。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元结曾辞职移居在武昌县樊口(今湖北鄂州),放情山水,以耕钓自娱,悉心著书。

        这是现在从武汉长江大桥桥头上向北拍摄的武昌江滩,便是曾经的汉阳门码头广场,如今依然人来人往,仍然是武昌主要的码头,即中华路轮渡码头和汉阳门旅游码头。

        南宋诗人袁说友,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出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经过鄂州时曾写下一首《鄂渚得雨》:

江头一夜水鸣艖,江外欢声百万家。

已报主人诗满袖,更夸使者雨随车。

支离田父烟蓑湿,辟易炎官火伞斜。

一望阿瞒狼狈地,村村刺水透针芽。

支离:指憔悴,衰疲。辟易:指屏退,击退。炎官:神话中的火神。火伞:比喻烈日。阿瞒狼狈地:指武昌曾是赤壁大战的战场。阿瞒,为曹操的小名。针芽:指新长出的青草青苗。袁说友经过鄂州之前,大概干旱少雨好长时间,他经过时正好下雨,百姓们欢呼,当地主政者也调侃说是你带来了雨水。

        这张老照片是在蛇山西端向南拍摄的武昌平湖门江岸(城墙已拆除),也就是唐宋诗人们笔下的南浦或南市旧址,只是唐宋时期所能看到的鹦鹉洲已经在明末清初时完全消失了。公元1177年八月,离蜀东返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笔记《吴船录》中记述:“辛巳(八月十四日)。晨出大江,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商业店铺)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

        公元1167年八月,卸任夔州知州赴任湖州知州的王十朋,在经过鄂州时写下一首《南浦》:

江淹送客伤心处,万里人从蜀道来。

柳已三番见秋色,萧萧双鬓若何哉?

南浦:字面意思是南边的水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地名。此外它还有个固定意象,专门指代告别的场所。最早出自《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来南朝文学家江淹所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于是“送君南浦”就逐渐被文人墨客在诗词作品中用来表达送行时的离情别绪。三番:指自己离家已经三年了。

       随着明代时鹦鹉洲的逐渐消亡,南浦失去了避风港口的功能,繁华了千年的南浦商业贸易也变得渐渐衰落。不过与此同时,在鹦鹉洲的南部、今巡司河南岸,又淤出来一个新洲,那里成为了新的避风港,往来商船开始停靠那里,那里的商铺也变得多起来,后来那里被称为“金沙洲”。其正处在武昌城南望山门外,官府在望山门与金沙洲之间用船搭建了一座浮桥以利于民众与货物往来方便,到明万历年间,金沙洲上有八条长街,清代时被称为“八铺街”,此地名使用至今。

        南宋时期的道士兼诗人白玉蟾,本海南海口人,年少即能赋诗,后厌恶科举仕途改走仙道,16岁时离家云游,23岁只身渡海到南方各地求师。白玉蟾在武昌时曾写下一首词《念奴娇·武昌怀古》:

汉江北泻,下长淮、洗尽胸中今古。楼橹横波征雁远,谁见鱼龙夜舞。鹦鹉洲云,凤凰池月,付与沙头鹭。功名何处,年年惟见春絮。

非不豪似周瑜,壮如黄祖,亦随秋风度。野草闲花无限数,渺在西山南浦。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浮萍无据,水天几度朝暮。

楼橹:指楼船。功名何处:指多少人为功名奔波劳碌。非不:就算是。西山:指对岸的大别山(今龟山)。赤乌:金乌,亦代指太阳。年事:年岁。这首词仍然是感慨日月穿梭,时光流逝,人来人往,世事变幻无常。

        这张约摄于1920年代的老照片,应是站在蛇山西段的最高处抱膝亭所摄,俯瞰的区域便是武昌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三国时期的夏口城就位于此。横着的东西向大街应该是汉阳门正街(今称民主路),竖着的南北向小街很可能就是今武昌有名的户部巷。

        公元1165年重阳节,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正好途径鄂州,跟着当地官员一起登黄鹤山,写下一首《九日陪诸公登高》:

鄂渚逢重九,登高客魂黯。

白菊泛壶觞,青山满栏槛。

诗随眼界添,酒逐年华减。

回头望楚东,半雨花思范。

末句“半雨花思范”,王十朋自注:“范文正公鄱阳诗:'半雨黄花秋赏早’,去年此日在鄱阳,故思之。鄂渚少黄花,有白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其在饶州(治鄱阳县)知州任上时曾作诗《郡斋即事》,有诗句:“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王十朋去年重阳节的时候也是在饶州知州任上,他敬佩先贤范仲淹,故有此句。

        这是现在空中拍摄的武昌户部巷,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这里是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

        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逆江而上经过鄂州,他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三日。便风挂帆。自十四日至是,始得风。食时至鄂州,泊税务亭,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李太白《赠江夏韦太守》诗云:'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盖此郡自唐为冲要之地。夔州迓(迎接)兵来参。见知州右朝奉郎张郯之彦、转运判官右朝奉大夫谢师稷。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第二天,陆游在跟当地官员郡集(宴饮诗会)于奇章堂时,写下一首《武昌感事》:

百万呼卢事已空,新寒拥褐一衰翁。

但悲鬓色成枯草,不恨生涯似断蓬。

烟雨凄迷云梦泽,山川萧瑟武昌宫。

西游处处堪流涕,抚枕悲歌兴未穷。

百万呼卢:指赌博游戏。李白《少年行》之三:“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首句指年少轻狂的时光早已过去了。断蓬:比喻漂泊无定。武昌宫:本指东吴安乐宫,故址在武昌县(今鄂州市)。这里指鄂州城,其是建在三国时孙权所造夏口城的基础上。陆游主要还是为自己一把年纪了仍然碌碌无为而感伤。

        唐宋时期鄂州城内的各种官府衙门大都建于黄鹤山北麓,各府衙都会在其后山上建一些亭台楼阁,以备官员休憩时登临赏景。陆游所说的奇章堂(山上还有奇章亭),是为纪念唐代宰相牛僧儒所建,因其曾被封为奇章郡公。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儒出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任职六年,颇有政声,并将鄂州城垣由土城改建为砖城,为鄂州的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辛弃疾刚在去年秋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副使来到鄂州,现在又被派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前往长沙,原湖北转运判官王正之将接替他的职务。王正之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的小山亭摆酒为辛弃疾送行,感慨万千的辛弃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消:经受。天涯芳草无归路: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欲留住春色。长门事:指“长门买赋”的典故。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幽闭于长门宫,她听说蜀郡成都的司马相如是天下间擅长写作文章的人,于是派人献上黄金百斤向司马相如求得能解悲愁的文赋,司马相如作了篇《长门赋》给汉武帝,陈皇后又重新得到了宠幸。玉环飞燕: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和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这已经是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时年四十岁,他本来是想要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但是却一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辗转各地做一些文职工作,这湖北转运副使是管钱粮,刚半年又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让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因此这首词表面上是写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南宋偏安政局的忧虑。历来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其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能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

        辛弃疾先跟王正之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小山亭喝了告别酒,随后时任湖广总领的周嗣武、鄂州知州赵善括以及王正之又在黄鹤山上的南楼再次摆酒宴为辛弃疾送行。辛弃疾与众人唱和时,再写下一首词《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离歌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武昌柳: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西晋将领陶侃命令诸军营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种在自家门前,陶侃路过看见,停车问:“这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为何把它盗来种这里?”夏施恐惧之下连忙谢罪。后常泛称杨柳为“武昌柳”。跟前面介绍过的典故“武昌鱼”一样,“武昌柳”的本来发生地也是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因“柳”字音同“留”,所以辛弃疾这里说“折尽武昌柳”来表达诸人的送别心情。二年鱼鸟江上:指的是辛弃疾这两年来职务调动奔波于长江上。1177年春,由襄阳调任江陵(在本系列荆州篇中曾介绍辛弃疾在荆州作的词),年底又调任南昌,1178年夏回都城杭州任职,秋天又来到武昌,刚过半年又要去长沙。富贵何时:指的是归隐田园。丝竹陶写:指听音乐陶冶抒发,消愁解闷。急羽:指接到调令。序兰亭:指东晋王羲之作《兰亭序》。歌赤壁:指北宋苏轼作有《赤壁赋》二篇,又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阕。这两句指的是辛弃疾与众人在武昌时的共游唱和。绣衣:汉武帝时置绣衣直指官,相当于明清时的钦差大臣。这里用来指周总领。使君:当然指的是赵知州。南楼:宋代建在黄鹤山上的名楼(详细介绍在后)。“在家贫亦好”:出自唐戎昱的诗《长安秋夕》:“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作者用在这里,委婉表达了对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愤懑。平章:商酌,品评。辛弃疾跟王正之一起共事,交情较深,所以上一首《摸鱼儿》的惜春词写得比较激愤,而他跟周和赵两人交情一般,所以这首离别词表现得更多是自嘲和无奈。

        今湖北省鄂州市,在春秋战国的楚国统治时期为鄂邑;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在此置鄂县,属南郡;汉代,鄂县属江夏郡;三国吴时,孙权于公元221年自公安迁都于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并设武昌郡治于此;直到公元589年,隋代撤武昌郡,武昌县归属鄂州。可见,“武昌”的名称最早是属于今湖北鄂州的,中唐以前一直如此,我们看到盛唐时期李白的诗作中提到今武汉武昌时,都说“江夏”或“鄂州”而不是“武昌”。“武昌”名称所指发生了转移,正是在牛僧儒治鄂州前后。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朝廷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鄂州;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宰相牛僧儒出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治鄂六年,大大提升了鄂州的名气。自此,鄂州在民间也别称为武昌,但其成为本地正式行政地名,还是到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武昌”名称分属两地的情况一直到了民国初的1913年,江夏县改名武昌县,而原武昌县改名鄂城县。到了1983年,鄂城市又改名为鄂州市。以上,便是“武昌”名称西移,“鄂州”名称东移的大致经过。  

        公元830年正月,牛僧儒卸任鄂州再入朝拜相,元稹奉命接替牛僧儒担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当时刘禹锡在长安,送元稹到长安城东的浐桥。元稹在路途上给刘禹锡寄诗,刘禹锡回赠了一首《微之镇武昌中路,见寄蓝桥怀旧之作,凄然继和兼寄安平》:

今日油幢引,他年黄纸追。

同为三楚客,独有九霄期。 

宿草恨长在,伤禽飞尚迟。

武昌应已到,新柳映红旗。

安平:平安。油幢:油布帐幕,多指将帅仗幕。此指元稹出任武昌军节度使。他年:指的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黄纸:写在黄麻纸上的诏书,常指赦免的文告。元和十年正月,元稹、刘禹锡(字梦得)、柳宗元(字子厚)、李景俭(字致用)等都被自贬所招回京,元稹走到长安城东南的蓝桥驿时,在驿站墙上题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因为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回长安也都要经过这里。三楚客:被招之前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永州零陵),元稹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均为楚地。九霄:天空的最高处。这里应指元稹曾入相,现又委以重任。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这里指已经过世的柳宗元。伤禽:应为刘禹锡自指。元稹往鄂州去经过蓝桥驿时,大概看到了十五年前自己留下的题壁诗,于是做了一首怀旧诗(今已不存)寄给刘禹锡。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说的“武昌”便指的是鄂州城。此六年前,即公元824年秋,刘禹锡在从夔州刺史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经过武昌县时曾作有一首《赴和州于武昌县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绝》:

武昌山下蜀江东,重向仙舟见葛洪。

又得案前亲礼拜,大罗天诀玉函封。

仙舟:舟船的美称。葛洪:东晋著名道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此指毛仙翁。大罗天诀:道教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为大罗天。此指道教经典等。玉函:玉制的匣子。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之内,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刘禹锡这首诗中的武昌县则是今湖北鄂州市,可见从刘禹锡那个时候开始,“武昌”地名便混用两地。

        明代扩建武昌城,蛇山南部地区包入城内,当时的明楚王府便依蛇山南麓而建。在清末武昌地图上可以看到蛇山南麓有矿业学堂、湖北按察使司署(臬台)、武昌府文庙、周公祠、湖北谘议局、陆军学院等。这组红色建筑最早是湖北谘议局,建成于1910年,系仿照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而建。武昌起义的次日,即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创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如今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公元830年,元稹出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但这不是他第一次到鄂州。公元819年,元稹由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调任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顺江而下,到达鄂州后准备由此北上,他访问住在鄂州的朋友严涧,但严涧却不在家,元稹写下了一首《鄂州寓馆严涧宅》:

凤有高梧鹤有松,偶来江外寄行踪。

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首句:元稹把朋友比作凤,表示有才华;比作鹤,表示有节操。卧龙: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最后一句应是回忆二人在江陵时的共游。

        在武昌起义纪念馆(俗称红楼)的东边,是黄鹤楼景区东大门。

       公元830年春,元稹出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他选择老友窦巩(字友封)为副使。窦巩刚到鄂州,参加接风宴,写下了一首《忝职武昌,初至夏口,书事献府主相公》:

白发放櫜鞬,梁王爱旧全。

竹篱江畔宅,梅雨病中天。

时奉登楼宴,闲修上水船。

邑人兴谤易,莫遣鹤支钱。

忝职:谦词,愧居其职。府主相公:指元稹,曾短暂拜相。櫜鞬:放弓箭的器具。喻指出任军职。梁王:西汉梁孝王刘武,喜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这里借指元稹。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比喻文思迟钝。兴谤:被人诬谄,蒙受冤屈。遣鹤支钱:源自成语“腰金骑鹤”,意思是装着很多钱,骑着鹤四处遨游。比喻钱财极多,又过着神仙般自在的生活。出自《商芸小说·吴蜀人》。所以最后一句可以解释为,不要让我这个闲散惯了人来管钱花钱。窦巩时已62岁,比元稹大十岁,可能有人对元稹辟其为副使颇有微词。

        元稹安慰老友,酬答了一首《戏酬副使中丞(窦巩)见示四韵》:

莫恨暂櫜鞬,交游几个全。

眼明相见日,肺病欲秋天。

五马虚盈枥,双蛾浪满船。

可怜俱老大,无处用闲钱。

肺病欲秋天:因肺病在秋天容易复发,指祸不单行。这里有指两个人身体都不太好的意思。五马:太守的代称。双蛾:美女的两眉,借指美女。最后四句的意思大概是,我这里正缺得力助手,你看光有这满船的美女有什么用,我们年纪一大把了,不要怕人说闲话,即使不做事也没地方花钱啊。元稹说“肺病欲秋天”,还真是一语成谶,第二年夏,元稹在鄂州突然暴病身亡,窦巩回到长安不久也病故。

        在黄鹤楼景区东大门的东边,是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其建成于1936年。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其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地。2012年湖北省图书馆迁至新址后,这里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830年正月,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当时尚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中,听说牛僧儒将离开鄂州再次入朝拜相,写下了一首《寄牛相公》:

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

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

这首诗的题目也作《寄牛相公赴黄鹤楼崔侍御宴》。首句写汉水长江交汇,二句写黄鹤楼之高耸。最后两句直接点明主题,对牛僧孺六年治鄂的政绩给予肯定与赞扬。“柳远春堤处处闻”一句用借喻手法,写牛僧儒的仁政清明远扬。这首诗是杜牧给牛僧儒写的第一首诗,为他三年后到扬州加入牛僧儒淮南节度使幕府埋下了伏笔。杜牧并不完全是吹捧,估计在两年前的828年,他从长安赴江西经过鄂州时,曾拜谒过牛僧儒。

        从武昌起义纪念馆(俗称红楼)往南,依次是2000年建成的首义广场、2011年建成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紫阳湖公园。

        南宋知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刘过,多次应举不中,布衣终身。公元1204年,刘过在鄂州时曾作有《喜雨呈吴按察》:

其一

使君人物旧乌台,天听虽高力挽回。

湖水欲平江为退,秋田未旱雨朱来。

云随黄鹤游何许,风满南楼亦快哉。

凉意入秋清可画,月岩知有桂花开。

其二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

掉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按察:按察使是古代官名,朝廷派出,负责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乌台:指御史台,专司检察弹劾之职。天听:帝王的听闻。朱来:鸟名。古井不波: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建古迹黄鹤楼的问题曾被提上议事日程,因各种原因直到1975年才重新启动,最终于1984年破土动工,在蛇山中段建起一座高五层、仿清代式样的新黄鹤楼,楼身为当时新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85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清代黄鹤楼在烧毁了百年后,终于又有了继承者,只是因为有武汉长江大桥的缘故,新楼位置比原址向东迁移了约900米。

        公元1082年六月,苏轼当时谪居在黄州,曾作有一首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朱使君寿昌:朱寿昌,字康叔,时为鄂州知州。高楼:指黄鹤楼。蒲萄:喻水色。岷峨:岷山和峨眉山的并称。南山:指黄鹤山,其位于鄂州城南部。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甘棠遗爱”便是指周代召公行德政,人民感戴,对召公憩息过的甘棠树亦爱护有加。剑外思归:苏轼家乡在蜀地眉山,位于剑门关外。江表传:书名,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东吴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空洲:指鹦鹉洲。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飘忽:时光流逝甚速。此指死亡。谪仙:指李白。黄鹤:指崔颢的《黄鹤楼》诗。此词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命运坎坷的感叹。

        黄鹤楼公园的西门处,有“三楚一楼”牌坊、南轩北轩、揽虹亭、瞰川亭等建筑。

        南宋官员游似,曾作有一首《黄鹤楼》: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汀洲:水中小洲,此指鹦鹉洲。此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在宋代一时脍炙人口、影响很大,也有说其作者是游仪。

        黄鹤楼前岩石上有“黄鹤归来”铜雕,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脚踏龟、蛇俯瞰人间。

         约在公元1230年前后,南宋文学家岳珂(岳飞之孙),曾作有一首《黄鹤谣,寄吴季谦侍郎,时季谦自德安入城,予适以使事在鄂》:

庐山白鹤归来双,缟衣素袂玄为裳。

翅如车轮夜横江,风声曾走淮淝羌。

戛然长鸣下柴桑,芝田啄粒遥相望。

何人网罗倏高张,上决云汉旁八荒。

一随鹏鹍惊远翔,低头不肯谋稻粱。

一罹罝弋沮泽旁,局身筠笼翅摧藏。

鹦鹉洲畔葭苇乡,水云苍苍江茫茫。

九皋欲闻声不扬,回顾鸥鹭羞颜行。

忽闻缑笙度宫商,红尘俯视有底忙。

矶头刷羽今正黄,欲搥此楼呼酒狂。

庐山白鹤:庐山五老峰前有白鹤观,传为唐代开元年间道士刘混成骑鹤飞升处。缟衣素袂:指鹤身白色羽毛如同白绢衣裳。苏轼《后赤壁赋》有“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之句。“风声”句:用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典故。柴桑:古县名,位于今江西九江。芝田:传说仙人种灵芝的地方。一罹罝弋:遭到网捕和箭射。局身筠笼:身处于竹笼中。九皋闻声: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鸥鹭:一般的凡鸟,指朝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缑笙宫商:出自《列仙传》中王子乔的传说。王子乔好吹笙,修道三十年后乘鹤飞天,后来有一天驾鹤飞到家乡的缑氏山巅。矶头刷羽:指关于黄鹄矶的传说。欲搥此楼:指李白在黄鹤楼的诗作。这首诗应该是岳珂在鄂州登黄鹤楼时,想到了住在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德安县)的朋友吴季谦,有感而发所作。诗的通篇写一只由庐山飞来白鹤的故事,其实乃是借写诗人的朋友吴季谦。因为鹤在古人的意象中有孤独寂寞、高雅圣洁、品德高尚等寓意,吴季谦大概遭人陷害,仕途不顺,正隐居于乡野。诗人把庐山白鹤、缟衣素袂、翅如车轮、风声淮淝、九皋闻声、缑笙宫商、矶头刷羽等这些跟鹤有关的典故连缀在一起,既形容了友人吴季谦的高洁品行,也点明了友人局促困窘的生活。

        登上黄鹤楼俯瞰蛇山西部和武汉长江大桥。

        南宋诗人周弼,曾任江夏县县令,作有多首登黄鹤楼诗,其中有一首《黄鹤楼歌》:

城上危楼高缥缈,城下澄江复相绕。

有时漾影入中流,俯看游鱼仰飞鸟。

近楼多少未行舟,满江落花洒汀洲。

人同江狎不怕浪,登楼对酒弹箜篌。

大别山头白云起,金口渡边雨如洗。

半钩新月上孤城,还照高楼与江水。

晴江依旧泻浔阳,黄鹤无由归故乡。

一声玉笛起何处,燕扑阑干花影长。

漾影:摇晃的影子。大别山:今龟山,在与黄鹤楼相对的长江对岸。金口渡:在黄鹤楼之南,即金口,又名沙羡、涂口。浔阳:九江有鹤问湖,有东晋名将陶侃“问鹤葬母”的传说。这首诗紧紧围绕着黄鹤楼来写,周围各样的景物—澄江、楼影、游鱼与飞鸟、行舟与汀洲,画面丰富而多彩,以至于诗人流连忘返。

        唐代时黄鹤山上有个著名的佛寺—头陀寺,南宋地理书《舆地纪胜》记载: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461年)建。自南齐王巾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黄太史(黄庭坚)诗有:'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之句”。头陀寺的具体地点今天已难觅踪迹,很可能就在今黄鹤楼附近,全盛时有下寺和上寺,下寺在蛇山北麓,上寺在蛇山山脊。宋代时,头陀寺上寺已经变得荒凉。

        公元855年,晚唐诗人李频,经过鄂州时曾作有一首《鄂州头陀寺上方》:

高寺上方无不见,天涯行客思迢迢。

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

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

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

        公元1103年,黄庭坚寓居在鄂州,曾写下一首《头陀寺》:

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

城中望金碧,云外僧戢戢。

人亡经禅尽,屋破龙象泣。

惟有简栖碑,文字岿然立。

戢戢:密集貌。龙象:指罗汉像。简栖:王巾,字简栖,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时官员,其所作《头陀寺碑文》,文词巧丽。岿然:高大挺立貌。

       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鄂州时曾游览头陀寺,详细记录了他所看到“简栖碑”的情景,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六日。与统、纾同游头陀寺,寺在州城之东隅石城山。山缭绕如伏蛇,自西亘东,因其上为城,缺坏仅存。州治及漕司,皆依此山。寺毁于兵火,汴僧舜广,住持三十年,兴葺略备。自方丈西北蹑支径,至绝顶,旧有奇章亭,今已废。四顾江山井邑,靡有遗者。李太白《江夏赠韦南陵》诗云:'头陁云外多僧气。’正谓此寺也。黄鲁直亦云:'头阤全盛时,宫殿梯空级。’藏殿后有南齐王简栖碑,唐开元六年建。”陆游接着详细记述简栖碑上的文字,此碑在南唐时由韩熙载重立。

        公元1178年六月,离蜀东归的陆游,经过鄂州时再游头陀寺,写下一首《头陀寺观王简栖碑有感》:

舟车如织喜身闲,独访遗碑草棘间。

世远空惊阅陵谷,文浮未可敌江山。

老僧西逝新成塔,旧守东归正掩关。

笑我驱驰竟安往,夕阳飞鸟亦知还。

陵谷: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老僧”和“旧守”二句,陆游自注:“庚寅(1170年)过武昌,与太守张之彦游累日。时头陀有老僧,持律精苦。”掩关:此指退休归隐。最后两句是自嘲,人家都有了归宿,只有我还在奔波,不知何时到头。

        蛇山上历朝历代建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的楼阁亭台除黄鹤楼外,尚有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姥阁、留云阁、西夹阁、仙枣亭、石照亭、压云庄、一览亭等二十多处。搁笔亭,原建于清代,以纪念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此为1991年复建。

        公元1165年九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过鄂州时登黄鹤山,写下一首《题一览亭》:

危亭顶鄂渚,欲上初不敢。肩舆蹑峥嵘,眼界惊坎窞。

青山缭江湖,烟雨抹浓淡。千帆破沧浪,万室昭菡萏。

大泽胸可吞,秀色手宜揽。形势控上游,天险卦侔坎。

登临迫吹帽,秋声在葭菼。衔杯情有欣,怀古意多感。

两雄孙与刘,壮志鲸鹏啖。赤壁走阿瞒,功业炳铅椠。

黄鹤去何之,灵竹色犹惨。楼馀庾公兴,洲遗正平憾。

北望旧中原,激裂壮士胆。何由登泰山?一快天下览。

坎窞:坑穴,喻险境。菡萏:莲花。卦侔坎:指危险和困难。葭菼:芦与荻,均为水生植物。孙与刘:孙权和刘备。阿瞒:曹操小名。铅椠: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此指史籍典章。“黄鹤”句:指黄鹤楼当时不存。“灵竹”句:指灵竹寺萧条。庾公:指东晋时期名臣庾亮。历史上有“庾亮登南楼赏月”的典故。正平:东汉末年名士祢衡,字正平。作者先写了登山的经过和一览亭周边的景色,然后是缅怀古人,最后期盼山河统一。

        在今黄鹤楼旁有吕仙洞,又名吕公洞,是依据民间传说中吕洞宾的故事而重建的。吕洞宾本名吕岩,是中唐时期的人,应举不中后,浪迹江湖,求仙访道。宋代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人们开始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的传说,各地也纷纷传出了一些跟他有关的遗迹。宋代时黄鹤山上有个半洞穴,当地人称吕公洞。公元1170年八月二十八日,陆游曾游吕公洞,在《入蜀记》中记述:“出汉阳门游仙洞,止是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之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尝启洞出游,老兵遇之,得黄金数饼,后化为石。东坡先生有诗纪其事。初不云所遇何人,且太白固已云:'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今鄂人谓之吕公洞,盖流俗附会也。有道人,澶州人,结庐洞侧,设吕公像其中。”

        陆游所说的苏轼诗,是公元1072年身在杭州的苏轼,所作一首《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愤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时知鄂州。冯当世: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冯当世于熙宁四年(1071年)为参知政事时曾举荐过苏轼,因此苏轼在京城时应从冯京这个江夏人那里了解了一些关于鄂州的逸闻奇事。铿鈜:象声词,形容声音洪亮。腥膻:难闻的腥味。比喻人间的丑恶污浊。有司:官吏。宋代鄂州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一守关老卒在黄鹤楼前的吕公洞前见到三位道人,乞得黄金一块。但回家之后被邻居发现,却变成了一块似石非石似铅非铅的东西,众人争执还引出了一场官司。鄂州知州李常向苏轼求黄鹤楼诗,苏轼便把从冯京那里听来的这则故事写在了诗中,既有求实问真之意,又有对凡夫俗子求财之心的善意讽刺。

        在吕仙洞不远还有个石照亭,古称石镜亭,当然这也是今人仿建。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中记载:石照亭“在黄鹤楼西。临崖有石如镜,石色苍涩,无异凡石,每为西日所照,则炯然发光”。可见历史上的“石镜”应该在黄鹄矶矶头处。公元1170年,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石镜亭者,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其西与汉阳相对,止隔一水,人物草木可数。……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崔灏诗最传,而太白奇句,得于此者尤多。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问老吏云,在石镜亭、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犹可想见其地。楼榜李监篆,石刻独存。……(吕公)洞稍南,即石镜山麓,粗顽石也,色黄赤皴驳,了不能鉴物,可谓浪得名者。”从陆游的描述中,可知南宋中期黄鹤楼是不存的,且所谓的“石镜”也是浪得虚名。

        过了八年后,即公元1178年六月,自蜀东归的陆游再过鄂州时,似乎黄鹤楼已得重建,他写下了一首《黄鹤楼》: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绿玉枝:传说中仙人用绿玉杖,故此指手杖。苍龙阙角:苍龙或青龙是古代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的总称,其中角宿是苍龙七宿第一,也称龙角。角宿出现在春夏,秋冬看不见,所以这里说“苍龙缺角”是指夜晚来临。听长笛:黄鹤楼吹笛的典故最早出自李白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在黄鹤楼听笛,那声音是凄凉悲苦的,正配合了他作为贬谪者的哀伤。陆游则希望听到笛声“裂石穿云”的高亢嘹亮,表达了他东返故乡的喜悦。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生前的最后七年,即从绍兴四年至十一年(1134-1141年),是以鄂州作为岳家军的大本营。因此当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获得平反后,鄂州民众首先请求为岳飞建庙,武昌岳王庙建成于乾道六年(1170年)。该庙曾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岳飞庙之一,可惜在清咸丰初毁于兵乱。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庙废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明代石碑,于是在蛇山中段上建亭供碑,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

        公元1204年,南宋知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刘过,曾作有一首词《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岳鄂王: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万人英:万人之中的英豪。身草莽:指岳飞家境贫寒。气填膺:谓忠义之气,填塞胸臆。年少起河朔:指岳飞年轻时就在中原黄河以北从军抗金,报效国家。弓两石:指岳飞当时臂力过人,能开两石之弓。剑三尺:手提三尺宝剑。定襄汉:指岳飞在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为恢复中原打下基础。开虢洛:指绍兴十年(1140)岳飞郾城大捷,先后收复虢州(今河南灵宝)、洛京(今河南洛阳)、东虢(今河南荥阳)一带大片国土,乘胜进军朱仙镇,离汴京(今开封)只有四十五里。洗洞庭:指岳飞镇压了以杨么为首的聚集在洞庭湖的农民起义军。望帝京:谓岳飞军队距汴京很近。狡兔:指秦桧之流。良犬:指岳飞等抗金将领。营垒:指岳飞军营。不奉诏:指秦桧等诬陷岳飞“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鉴临:审查,监视。分茅土:古代皇帝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社坛某方之土授受封者,以示其为某方王侯。衮佩冕圭:古代官员的礼服帽和配饰等,借指文武百官。卤簿:本为帝王或显贵驾出时仪仗。此指每年三月在庙前举行迎神祭祀仪式。这首词上片是追叙概述岳飞的生平事迹,下片抒写对岳飞被害的感慨和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后的盛况。这首凭吊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词,热烈赞扬了岳飞为南宋王朝的中兴所作的丰功伟绩和他“精忠报国”的爱国品质,表达了对迫害忠良的投降派的强烈鞭达。

        在岳武穆遗像亭附近有“岳飞功德坊”,建成于1992年,牌坊的西、东横额上分别是“精忠报国”和“功业千秋”,以弘扬民族爱国精神。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后,任荆南、鄂、岳州制置使,奉诏移屯鄂州,鄂州从此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大约在初到鄂州时,岳飞写下了一首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万岁山:宋徽宗时建于汴京东北角,为皇家游玩享乐之地。蓬壶殿:北宋汴京皇宫内有蓬莱殿。郊畿:京畿一带。风尘:战事引起的兵荒马乱的情景。膏锋锷:死伤在敌人刀剑下。膏,血污。河洛:黄河、洛水一带,即指中原。这首词上片描写中原锦绣河山在敌人铁蹄下横遭践踏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山河沦陷的悲愤之情;下片写广大军民为抗击金兵付出惨重代价,作者悲从中生, 慷慨激昂地道出领兵出征、收复失地的心声。

        在岳武穆遗像亭附近还有岳飞铜像,落成于1993年,它表现的是岳飞扶鞍勒马、不忍举首北望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铜雕旁边矗立一方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

        大概在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壮志未酬,退回镇守鄂州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胡虏:对金兵的蔑称。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兵。朝天阙:指朝见皇帝。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注: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有不少学者认为这首《满江红》词是明朝人伪托岳飞所作。)

        唐宋时期,黄鹤山上有两座名楼争雄竞胜,一座是“黄鹤楼”,另一座称“南楼”。南楼始建于何时已不知,其名称应是因其建于州城的南城墙上。北宋中后期南楼声名渐著,在南宋中叶黄鹤楼塌毁期间,南楼更是名声大振,一度成为武昌的标志。元代之后,南楼逐渐衰歇,至明中叶连楼址都不复可寻。今在黄鹤楼东约160米的蛇山南麓山腰处所建的这座南楼,只是借用了宋代南楼的名字而已

        公元1103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期间,曾作有一首《庭坚以去岁九月至鄂登南楼,叹其制作之美成长句,久欲寄远,因循至今,书呈公悦》:

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

高明广深势抱合,表里江山来画阁。

雪筵披襟夏簟寒,胸吞云梦何足言。

庾公风流冷似铁,谁其继之方公悦。

因循:拖延。从诗题看,此诗为去年九月登南楼时所作,拖至第二年才书寄给方公悦。公悦:方泽,字公悦,莆田(今属福建)人,任鄂州知州期间重修南楼,其与黄庭坚多有唱和。披襟: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庾公:东晋名臣庾亮。南朝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庾亮所登南楼,本是武昌郡(今湖北鄂州市)的南楼,因为武昌地名西移,所以庾亮的典故也挪到了鄂州城,文人墨客也往往把南楼称作“庾楼”。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记述:“南楼,在郡治正南黄鹄山顶,中间尝改为白云阁,元祐间知州方泽重建,重旧名。记文以为庾亮所登故基,非也。亮所登乃武昌县安乐宫之端门也。”由此可知,南楼在北宋时一度称为白云阁(或白云楼),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方泽重修后,才恢复了旧名。

        在清代武昌地图上,南楼被标注在了长街穿越蛇山的山顶处,这里虽然也是蛇山山脊,但却是蛇山西段与蛇山中段交界的最低处(所以穿越蛇山南北的长街才被修在了这里)。这张摄于1920年代末的老照片,即是清代南楼,也称鼓楼,因其位于武昌城中央,报时的鼓声可以传至蛇山南北。楼下的街道即是长街,今称解放路。

        公元1103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期间,多次登南楼,还作有《南楼画阁观方公悦二小诗戏次韵》:

其一

十年华屋网蛛尘,大旆重来一日新。

五凤楼前修造手,个中馀刃亦精神。

其二 

重山复水绕深幽,不见高贤独倚楼。

手拂壁间留恨句,凌波微步有人愁。

十年:十年前。大旆:镶有垂旒的大旗,为地方大员的仪仗。此指方泽出镇鄂州。头两句是说方泽重修南楼让曾经破败的景象焕然一新。五凤楼: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唐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五代时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后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黄庭坚这里既是夸南楼修得好,也是夸方泽在楼内壁画上的题诗写得棒。馀刃:游刃有余。凌波微步:出自曹植的《洛神赋》:“陵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显然指的是女性。诗中说“不见高贤”“有人愁”是谁呢?可能是鄂州府内的官妓,没准儿方泽的诗中就有涉及,所以黄庭坚在诗题中才说“戏”字。

        清代南楼(鼓楼)下的山洞,当地人称“鼓楼洞”,约开凿于明朝末年,使得车马也可以往来蛇山南北,大大方便了武昌民众出行和货物运输。进入上世纪30年代,武昌人口急剧增加,城内车马络绎不绝,交通十分拥挤。1935年,为缓和交通紧张状况,当时的政府决定将鼓楼洞上的蛇山山体挖开,在上面建一座“蛇山桥”,也叫“南楼跨线桥”。1936年完工,蛇山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过街人行拱桥,单孔跨度20米,桥上建有灯柱和雕花栏杆。同时桥下长街也向南、北延伸,南到巡司河,北边一直通到中山路大堤口,延伸后的长街以蒋介石的字命名为“中正路”,其南边巡司河上的桥也叫“中正桥”。

        公元1103年六月,黄庭坚又登南楼,写下一组诗《鄂州南楼书事四首》: 

其一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其二 

画阁传觞容十客,透风透月两明轩。

南楼槃礴三百尺,天上云居不足言。

其三 

势压湖南可长雄,胸吞云梦略从容。

北船未尝睹巨丽,复阁重楼天际逢。

其四 

武昌参佐幕中画,我亦来追六月凉。

老子平生殊不浅,诸君少住对胡床。

芰:菱角。一味凉:一片凉意。槃礴:犹磅礴,高大貌。长雄:为首称雄。武昌:武昌军。幕中画:筹划军事战略。少住:暂留;稍住。最后两句取自《晋书·庾亮传》中庾亮语:“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第一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周围的情景。第二首诗写楼内酒宴。第三首诗重点突出南楼的雄伟壮观。第四首诗用东晋名臣庾亮的典故有怀古意。

        这张老照片应摄于1936年,蛇山桥刚建成不久,山上的道路都还没修好。蛇山桥也成为蛇山公园(后改为“首义公园”)的组成部分,作为人行天桥连接蛇山西段和中段两边的风景名胜,游人不必上、下山,在山上可步行从蛇山西头奥略楼到东头的抱冰堂。照片中可以看到蛇山西段最高处,建有亭子(即抱膝亭),那里应该才是宋代南楼的位置,其所处视野最好。

        公元1167年八月,卸任夔州知州赴任湖州知州的王十朋,经过鄂州时写下一首《南楼》:

江汉西来于此会,朝宗东去不须分。

银涛遥带岷峨雪,烟渚高连巫峡云。

鹦鹉洲悲狂处士,蛟龙池化故将军。

登临长愿如今日,尘静元规楚不氛。

狂处士:指祢衡。故将军:指庾亮。庾亮字元规,曾为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郡,握重兵。不氛:不兵氛,即没有战火。此诗前四句写江汉景致,五六句怀古,七八句祈愿和平,有忧国之思。

        这张老照片所摄便是蛇山西段最高处的抱膝亭和其西侧的黄兴铜像。抱膝亭为民国初年湖北学界为纪念晚清名臣和学者梁鼎芬而建,1955年修武汉长江大桥时被拆除。黄兴铜像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黄兴,1933年建造在首义公园中,1955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迁于蛇山北麓黄鹤戏楼东侧,1985年迁到了长江对岸龟山东麓。

公元1170年,陆游赴任夔州通判过鄂州时,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七日。郡集于南楼。在仪门(衙府后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望尤胜。鄂州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要会,山谷所谓'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是也。下阚南湖,荷叶弥望。中为桥,曰广平。其上皆列肆,两旁有水阁极佳,但以卖酒,不可往。山谷云'凭栏十里芰荷香’,谓南湖也。”公元1178年六月,离蜀东归的陆游,过鄂州时再登南楼,写下一首《南楼》:

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

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

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

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

秦吴万里入长吟:秦地在北,吴国在南,“秦吴万里”指的是包括北方和南方的大好河山,但南宋时北方属于金朝的统治。想必陆游是读过了范成大一年前在南楼过中秋时所作词《水调歌头》:“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到祖国统一依旧无望,心中不免黯然神伤。

        这张老照片约摄于1936年后,应是站在蛇山桥上向南拍摄长街(中正路)。长街曾是武昌最繁华的街道,1949年武汉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中正路改为“解放路”,相应的桥名也改为“解放桥”,但武昌的老居民仍习惯叫“长街”。

公元1177年中秋,离蜀东归的范成大正好走到了鄂州,在笔记《吴船录》中记述:“壬午(八月十五日)。晚,遂集南楼。楼在州治前黄鹤山上。轮奂高寒,甲于湖外。下临南市,邑屋鳞差。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范成大与鄂州当地官员宴饮唱和,写下一首《鄂州南楼》: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玉笛、黄鹤:都是跟鄂州黄鹤山有关的轶闻典故。鲈乡:产鲈鱼之乡。泛指江南水乡。范成大是苏州人,戏言自己虽是“鲈乡垂钓手”,但武昌鱼更是美味,所以要在此多留几天。

        蛇山桥(1949年后称解放桥)在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在其上修建了公路和铁路跨线桥。

        公元1177年的南楼中秋节,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继续记述:“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况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尝作一赋以自广(注:指四年前在桂林写的《中秋赋》)。及徙成都,两秋皆略见月。十二年间,十处见中秋。去年尝题数语于大慈楼上(成都大慈寺),今年又忽至此。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然余以病丐骸骨,傥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范成大细数了过往十二个中秋节,是分别在十一个地方度过的(只在成都过了两次),颇为感慨,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老子”三句:诗人自谓颇为幸运,中秋在南楼望月,重现了当年庾亮与部属一起南楼赏月的场景。秦、楚:分指古时秦国和楚国的所在地,借指北地与南地。熨江流:形容江面平静。关河离合:指山河分裂。南北依旧照清愁:看到南北山河分裂,月光仿佛笼罩着无边的“清愁”。范成大的“十处过中秋”,就有一处是在出使金朝途中于睢阳过的。姮娥:家乡的月亮,借指家乡百姓。空敝黑貂裘:用《战国策·秦策》中苏秦的故事,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终无成而归”。这里比喻作者希望江山一统的理想未能实现。酾:斟酒。蟾兔:传说月中有蟾蜍、白兔,此指月亮。沧洲:水边之地,隐者所居。此指故乡。这首词对中秋月色和大好河山的赞美,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痛惜关河离合,南北分裂,含蕴着他志在恢复的抱负。但多年的奔波终究虚无成就,不得已而想到退居山林,这是作者的悲剧,也是当时爱国人士的普遍悲剧。

         这是今无人机从高空拍摄的向南俯瞰解放路,即清代的长街,下方即是原蛇山桥拆除后建     设的司门口铁路桥和公路跨线桥。

        南宋时南楼重修后,又一度称为“安远楼”。公元1186年,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正住在汉阳的姐姐家,入冬后,武昌黄鹤山上建成安远楼,姜夔携友人刘去非等一起前往参加落成典礼,并写下了一首词《翠楼吟·月冷龙沙》: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龙沙:西北荒漠边塞之地,这里则指北方金朝统治区。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第三次议和,换得了约四十年的和平。所以开篇说“月冷龙沙,尘清虎落”,大概“安远楼”名称的含义也是如此。汉酺:皇上赏赐给臣下干肉,事始于汉,故称。后来历代王朝,遇各种喜事时,皇帝会有赐宴之举。此处指庆祝楼成的宴会。胡部曲:唐时西凉地方乐曲,此处泛指异族音乐。元戎:主将,地方长官。姝丽:容貌美丽。素云:白云。“此地”三句的意思是,这样的形胜之地,应有妙笔生花的“词仙”乘白云黄鹤来题词庆贺,人仙同乐。祓:指消除。这首词虽为庆贺安远楼落成而作,力图在“安远”二字上做出一篇喜庆的文章;但自觉不自觉地打入作者身世飘零之感。

        写完这首词的第二年暮春,姜夔就离开汉阳跟着岳父萧德藻去了湖州。十年后,有友人路过鄂州,在南浦酒楼中听到歌女吟唱姜夔的这首词,而且还能说出这首词的出处。友人回到湖州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姜夔,这勾起了姜夔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于是他又为这首词补写了一个序:“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这张老照片应摄于1930年代,是从江上拍摄武昌汉阳门码头,前面提到蛇山上的胜像宝塔、警钟楼、奥略楼、抱膝亭都展现在这张照片中。其中抱膝亭所处的位置最高,最可能是宋代南楼(又称白云楼、安远楼、楚观楼等)的旧址。

        约在公元1204年,南宋知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刘过,在鄂州曾作有一首词《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为这首词作有序:“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侑觞歌板:执板奏歌劝酒。龙洲道人:刘过自号。可以看到与刘过一起在安远楼宴饮唱和的人中有“刘去非”的名字,近二十年前姜夔正是携友人刘去非等一起参加了安远楼的落成典礼(见前面那首姜夔的序)。约二十年前,刘过曾漫游武昌,留下过一首词《浣溪沙·赠妓徐楚楚》:“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席间谈笑觉风生,标格胜如张好好。情怀浓似薛琼琼。半帘花月听弹筝。”可见那时年轻的刘过还是多么狂放不羁的。如今再上南楼,江山还是旧貌,自己却平添了许多新愁。这个愁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可能仅是感叹岁月流逝,也可能有关个人的怀才不遇和一事无成,也可能有关亲友故人的逝去,也可能有关家国命运的担忧等等。因此最后发出“终不似少年游”的慨叹,时光不能倒流,当年的美好与惬意已经很难重拾。

        1992年在蛇山中段的最高点建了一座新楼,位于黄鹤楼以东约270米,取名“白云阁”,这是宋代南楼曾经使用过的名称。阁高4层,在阁顶层的屋檐下,四面各悬一块巨匾,分别为“视通万里”、“江汉朝宗”、“无心出岫”、“思接千载”。

         公元1206年,南宋诗人项安世出任鄂州知州,后又为湖广总领,曾作有一首《次韵鄂州吴少保南楼》:

武昌城头起高阁,下见二江争一壑。

滔滔还作一江流,底用相遭苦相恶。

庾公当日此登临,拊髀北风思远略。

檐开历历汉阳树,多少雄心入开拓。

暮年出手竟抢攘,千丈涛头空寂寞。

何如乘月坐胡床,且共诸人跨鸾鹤。

平生枉恨王公弱,要是王公高一著。

古来经济有包荒,愦愦故应强凿凿。

只今遗址向千年,又见神州暗戎索。

凭栏堪赏亦堪嗟,长使游人望关洛。

底用:何用,何须。庾公:指庾亮。拊髀:以手拍股,表示激动、赞赏等心情。“暮年”句:指庾亮晚年欲北伐收复中原,由于准备不足,仓猝进行,以致兵败的事。此或暗指韩侘胄开禧北伐事(1205年)。抢攘:纷乱的样子。乘月坐胡床:参见前面对“庾亮南楼”典故的解释。“平生”二句:将庾亮与东晋名臣王导对比,认为王导在治国方面棋高一着。《晋书·庾亮传》载:“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经济:指治理国家的才干。包荒: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愦愦:昏庸,糊涂。此指昏庸之人。凿凿:确实。指强词夺理。戎索:戎人之法。也泛指法令。关洛:关中和洛阳一带,泛指北方地区。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庾亮的严苛与王导的宽仁,来说明治国之能臣均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度量,而昏聩之人却总是要强制推行一些违背历史规律的法令。同时对东晋与南宋这两朝类似的历史局面加以比拟,也发出了对开禧北伐失败的一声叹息。

        从黄鹤楼上东望白云阁。

        约公元1222年,一生布衣的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再游鄂州时写下一首词《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好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李季允侍郎:李埴,字季允,号悦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由礼部侍郎出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轮奂:高大华美。胜概:美景。筹边:筹划边境的事务。百载好机会:指从1127年南宋建立以来,终于有了与金作战接连获胜的大好形势。人事恨悠悠:指南宋投降派的所为,使得直至今日,中原仍在陷落中。整顿乾坤:指治理国家。指授:指导,传授。雅志:平素的意愿。此时随着蒙古的兴起,金朝已经开始衰落,蒙古军队不断攻占金朝的北方领土,1214年金将都城南迁至汴梁,1219年金试图南征南宋扩张领土,遭到了南宋军民奋起抗击并击败了金军。南宋收复中原看到了希望,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戴复古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作。

        从白云阁西望黄鹤楼。

        公元1246年,南宋文人郑起,游鄂州时作有一首《鄂州南楼》:

淳祐六年冬十月,我来独自上南楼。

晓雾江山都不见,雾收日出城东头。

照见汉阳树,照见鹦鹉洲。

浪涛江汉出岷峡,洞庭云梦天共流。

大船如龙捲寒碧,小船如叶飞洪沟。

费袆霞佩跨黄鹤,洞宾玉笛横清秋。

泬寥突兀不可状,开阖风雨晴烟浮。

空中一一都照见,照见今来古往丝粟无限愁。

夜郎逐客心胆大,醉欲搥碎醒又休。

此山此水长不老,英雄消尽山水留。

何当大雪夜明月,摩挲老眼看九州。

春风吹雪变红绿,牛羊被野边无忧。

淳祐六年:即公元1246年。霞佩:仙人的饰物。洞宾:指吕洞宾。泬寥:清朗空旷貌,指晴朗的天空。开阖:云聚云散。丝粟:蚕丝与粟米,比喻极小或极少。夜郎逐客:指李白。摩挲:模糊。边无忧:1233年蒙宋联合灭金后,南宋试图“收复三京”,蒙古军队南下,击退中原宋军,蒙宋战争开始。双方激战六年,均伤亡惨重,暂且罢兵。之后蒙古军队主要向西方扩张,南宋边境获得了十几年的短暂安宁。这首诗最大特点是“以文为诗”,先交代登临南楼的具体年月,然后由近及远,将所见景象,一一娓娓道来,又穿插神话传说和古人的轶闻,最后表达对九州统一的渴望,对天下大同的向往。

        南宋时期,武昌还有个名胜“压云亭”,史载压云亭位于蛇山上,现官方的介绍也如此说,但本人认为压云亭应该在鄂州城北,很可能是在螃蟹岬上。这张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应该是站在蛇山东段向西北方向拍摄俯瞰武昌城内的情景,能看到一些城北部至今还留存的老建筑,例如建成于1889年的天主教堂(今称花园山天主教堂)、建成于1883年的武昌天主教公署(今为中南神哲学院)、建成于1890年前后的瑞典教区建筑群(今昙华林历史建筑)等。在昙华林背后所靠的山就是螃蟹岬,可以看到山脊上的武昌城墙。

        公元1177年八月,离蜀东归的范成大曾登压云亭,他在《吴船录》中记述:“甲申(八月十七日)。泊鄂州。蜀兵远送者,封桩裹粮之具(指剩余的粮草等物资),至此当尽数贸易,非三日不可了,故为之留。统帅李川邀看新寨。鄂营昔皆茇舍(草屋),今始易以瓦屋,方毕四分之一。登压云亭,则前后尽见,周络井井,甚有条理。将司中又有雅歌、整暇二堂,皆面江山,登览超胜。”可见压云亭应该是建在靠近武昌驻军军营的地方,而武昌的军营及练兵场就在城北。公元1165年九月,赴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在鄂州时也是与统军将领赵撙一起登的压云亭,写下了一首《登压云亭赠赵都统撙》:“早将忠义立殊勋,鄂渚登临气压云。异日云台观画像,要须压尽汉将军。”公元1170年八月,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曾记录了在鄂州观水军操练的场景,《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螃蟹岬北边就紧靠沙湖,古代时面积很大,陆游很可能就是在压云亭上观看水军在沙湖中举行操练。

        南宋诗人袁说友,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出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经过鄂州时也是与统军将领一同登压云亭,写下一首《同鄂州都统制司登压云亭》:

一带城头四望全,压云亭上更无边。

手攀北斗轻飞肉,目盼南楼仅及肩。

城郭千年高复下,江湖万里后还先。

平生颇负昂霄志,便欲乘风送上天。

都统制司:南宋时“都统制”为各支屯驻大军的统帅,其官署称为“都统制司”。飞肉:飞禽。“目盼”句:指站在压云亭上眺望城南蛇山上的南楼。“江湖”句:作者自注:“大江在前,东湖在后。”袁说友所说的东湖,应不是今武汉东湖,其距离武昌旧城区比较远,他说的应该就是沙湖。昂霄:高入霄汉。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登上过压云亭。《元史·世祖本纪》载:“帝驻浒黄州。己酉,抵鄂,屯兵教场。庚戍,围鄂。壬子(九月十一日),登城东北压云亭,立望楼,高可五丈,望见城中出兵,趋兵迎击,生擒二人。”当时蒙古三路大军入侵南宋,蒙古大汗蒙哥率西路军进攻四川,其弟忽必烈领东路军进攻鄂州。忽必烈在渡长江前已经得知蒙哥死于钓鱼城,但他不想放弃,于九月初击败阳逻堡南宋守军渡过长江,进驻浒黄州(今武汉青山),随后大军来到鄂州城北,占据了原宋军在城外的军营校场。忽必烈把他的指挥帐幕建在了城东北的压云亭旁,还在山上立起望楼,观察城内宋军的调动。但南宋军队早有准备,蒙军的攻城屡屡受挫,宋理宗立贾似道为右丞相,让他自汉阳进入危急的鄂州城内督师,亲自指挥鄂州保卫战。这次蒙古大军以陆兵为主,无法完全切断鄂州城来自长江上的支援,且宋军占据着黄鹤山一线的高地,蒙军只能从城北和城东两个方向进攻。攻城战一直打到了十一月底,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鄂州城依然没有被攻破。这时忽必烈得到消息,其弟正在争夺汗位,正好贾似道也派使者希望停战议和,忽必烈遂借机决定撤兵。闰十一月初,忽必烈率军北返,开始了争夺蒙古汗位的斗争。

        金元时期著名大儒郝经,在1252年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时受到举荐,其治国安邦之道深得忽必烈赏识,留在了王府。1259年忽必烈进攻鄂州的战役,郝经全程经历了,曾作有一首诗《压云亭》:

重岭缭郭峻,高亭下临鄂。艨艟断江流,甲骑蹙城脚。

拒命始进攻,铁匝长围合。顾已无头陀,径欲椎黄鹤。

谒王登巉岩,再拜瞻日角。王气压江山,旷朗天宇豁。

十月汗沾裳,敷奏初不觉。诏赐金叵罗,礼酒焉敢嚼?

丝纶重开喻,满面春风著。抚膺还自颂,不负生平学。

须臾动金钺,猛士彻虎幄。龙起皆云从,青山万马落。

艨艟:战船。甲骑:披甲的骑兵。头陀、黄鹤:指从城北望黄鹤山上黄鹤楼和头陀寺旧址。谒王:觐见忽必烈,其当时还不是皇帝。巉岩:高而险的山岩。日角: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相术家认为是帝王之相。此指忽必烈。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金叵罗:金制酒器。礼酒:天子所赐之酒。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后因称帝王言论诏书为“丝纶”。开喻:启发;劝告。抚膺: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金钺:古代仪仗用的金色大斧。动金钺,指主帅发出进攻的号令。虎幄:虎帐,指将军的营帐。万马落:指发起攻城的蒙军。这首诗介绍了作者登压云亭觐见忽必烈的过程,歌颂了忽必烈的谋略和胆识。郝经还作有一首《黄鹤楼》,但从其中几句“我方混戎马,对面兵尘隔。焉能载酒上,云间觅仙客?”可知他只是从远处遥望,并没有能亲身登临。

        1259年冬,元世祖忽必烈在螃蟹岬上指挥进攻鄂州城,未能成功;1274年冬,忽必烈派将领伯颜率元军再攻鄂州并一举拿下;1352年,徐寿辉所率领的红巾军攻克元朝的武昌城;1364年,朱元璋率部征讨占据武昌的陈理,消灭了陈友谅的“大汉”政权。在百年间,鄂州(武昌)城经历了四次大的战役,位于城外的螃蟹岬都对守城方非常不利,所以明朝建立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武昌城时,为防后患,就把城墙外扩直接建到了螃蟹岬山脊上,原来位于螃蟹岬上的压云亭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金元时期著名大儒郝经,作为忽必烈的谋士,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儒家学者,反对滥杀无辜,希望以儒家思想来影响蒙古人,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公元1259年,在忽必烈进攻鄂州期间,郝经目睹了三位当地忠烈的汉族妇女,很为她们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写诗颂扬。他在诗序中写道:“王师围鄂,游骑于金牛镇得一妇人,欲侵之,厉声曰:'我夫婿翁姑皆死,目前未即死,又可受辱邪!速与我死。’遂置之。自称梅溪主人张素英,作歌诗数篇以见志,寻以疾卒。于湖中得一路分妻,一日以无夫选赐有功军人,即以掌批其颊,对今上大呼曰:'妾夫将千五百人扼敌沅州,妾命妇也,岂可辱于是,乞速赐死。’上矜其志,赐之衣粮,使有司存恤之,以俟其夫,亦寻以疾卒。又有汉阳教授之妻为一兵所掠,义不受辱,投于沙湖。三人者,仆亲见之,皆可附希孟之义。各为赋词以寓意云。”三位奋力抗争不甘受辱的妇女,一位是会作诗的张素英,一位是一个宋军将领的妻子,一位是汉阳县官办教授的妻子。郝经说三位忠烈妇女都有“希孟之义”。韩希孟是另一位在岳阳被蒙军抓获的妇女,是北宋名相韩琦五世孙贾琼之妻,年仅18岁,聪颖有诗才。蒙军攻陷岳州,韩希孟被抓获准备献给主将。押解途中,韩希孟跳水自杀。三天后,她的尸体浮出水面,在她的裙带中,发现一首绝命诗(裙带诗),诗意悲壮。郝经把这首诗专门抄录了下来,并写了一首《巴陵女子行》纪念韩希孟。郝经为这三位忠烈妇女所作的诗为《武昌词三首》:

其一

巴陵女子韩希孟,梅溪主人张素英。

解作歌诗还死节,不论倾国与倾城。

其二 

乌鬼山头闹鼓鼙,武昌恭人携孺儿。

黄须回鹘便批颊,义感万乘真英奇。

其三 

汉阳宣教是妾夫,妾身未死缘事姑。

骑士朝来强拥去,抱石半夜投沙湖。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恭人:古时命妇封号之一。后多用作对官员妻子的尊称。黄须回鹘:此指蒙古族士兵。批颊:掌嘴,打耳光。万乘:指天子。此指忽必烈。宣教:宣扬教化,此指县学中的教授。事姑:侍奉姑婆。

        武昌古城北部的凤凰山,大概原先跟螃蟹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它成了一座独立的小山。凤凰山南麓,今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在明清时期则是举办府学和科举考试的武昌贡院,2010年重建的“惟楚有材”木构牌楼和2021年重建的明远楼,都曾经是武昌贡院的标志性建筑。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传奇故事之一,“孟宗哭竹”的故事就发生在武昌凤凰山。史载,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孟仁,本名孟宗,是江夏人,幼时丧父,孟母劳作挣钱供他读书。一年冬天,孟母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据说凤凰山麓曾有“孟宗哭竹生笋处”七字石碑和“吴司空孟母墓园”。此外,宋代鄂州城中还建有与此相关的灵竹寺,也称报恩寺、孟孝感庙、孟宗祠等。

        南宋时期的道士兼诗人白玉蟾,曾作有《武昌怀古十咏》,其中第五首便是《灵竹寺》:

孝之一字协天伦,信可通天感鬼神。

霜满竹林安得笋,心倾泪雨自生春。

祇闻郭巨曾埋子,岂得曾参亦杀人。

凿隧及泉愚尔耳,斯人盍是舜之臣。

郭巨埋子:或称“埋儿奉母”,也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晋代人郭巨,家贫,养母至孝。每供馔,母必分与孙。巨谓妻曰:“儿分母馔,贫不能供。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欲埋其子。掘地而得黄金,谓为天赐。曾参杀人:《战国策·秦策二》载:“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比喻流言可畏。凿隧及泉:即成语“凿隧入井”,出自 《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斯人”句:指这个凿隧入井的人是跟大舜学的。舜井的事迹,见于《孟子》等古籍。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多方迫害他。他们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舜早有防备,在井壁凿洞通外得以逃生。白玉蟾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他认为孝道乃天伦之义,当然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至于“哭竹生笋”、“埋儿奉母”之类的故事则多不真实,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白玉蟾认为,事业的成功,是自己平生刻苦努力的结果,绝不是有什么神灵相助或代劳。

       今武昌沙湖公园位于武昌老城区的东北,是武汉市区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在晚清以前,沙湖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环绕在武昌城的北部和东部,因此古人所说的武昌东湖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沙湖。明清时期的沙湖,其北侧和南侧都有水道通长江,货物运输的舟船可以直接停泊到武昌城北的武胜门外。1900年修粤汉铁路,将沙湖人为地一分为二,此后由于不断地人工填湖造地,沙湖的面积越来越小,如今的面积大概只有百年前的一半不到。

        南宋诗人袁说友,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出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经过鄂州时曾写下一首《游武昌东湖》:

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

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

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袁说友看到的沙湖充满着野趣,他希望当地官员能进行适当地建设规划,让其也能像杭州西湖那样成为名扬天下的景观。

        今武汉东湖风景区,在百多年前属于沙湖水系,即沙湖与东湖本是相通的,清末修筑武昌至青山的大堤后,二者才分离。清末武昌候补知县任桐,成为了袁说友希望出现的那个人,其被称为“东湖规划之父”。任桐极爱沙湖之美,曾自封“沙湖居士”,其所著《沙湖志》中将沙湖与东湖并称为大小沙湖,并记录了周围山水景观和名胜古迹,还极尽才华地提出建设“沙湖十六景”构想。而且任桐并不是一个只是纸上谈兵的人,他花钱买地,1917年在武胜门外的沙湖边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特征的游乐公园,并以“琴园”命名,建成后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武汉著名的园林。

        公元1096年九月三十日,任江夏宝泉监的北宋词人贺铸,作有一首《晚出江城闻角》:

古壕沮洳荷叶枯,矍铄秃鹙行且渔。

山衔日脚水关掩,孤楼引角吹单于。

胡马嘶风兴非浅,壮图旧迹随尘卷。

秋尽湖边雁不来,流落方悲去人远。

十月之交五夜长,河横斗直天苍凉。

苏门故里斗杓下,岂无伯仲勤相望。

君不见剡蓬为矢弧弦桑,男儿落地志四方。

履屐无根著家巷,稻梁适楚犹吾乡。

鸲鹆不踰济,橘渡淮为枳。

吾心况物未应然,随牒官身聊尔耳。

沮洳:低湿之地。矍铄:目光炯炯。单于:曲调名。嘶风:(马)迎风嘶叫。形容马势雄猛。壮图:壮志。苏门:山名,又名苏岭、百门山,在河南省辉县西北。贺铸出生于卫州(治今河南省卫辉市,宋代也曾治于辉县),因此“苏门故里”指的是他的家乡卫州,在鄂州的正北方。伯仲:指故乡的亲人。“剡蓬为矢弧弦桑”:削蓬草为箭、桑条为弓,比喻因陋就简,随遇而安。履屐无根:比喻行踪无定。稻梁:“稻梁之谋”本指禽鸟寻觅食物,多用以比喻人谋求衣食。鸲鹆:鸟名。俗称八哥。这两句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貈渡汶则死。”况物:比方、看待事物。未应然:不应如此。随牒:据以授官的委任状。官身:指官府派给官伎的差事。聊尔耳:成语“聊复尔耳”,意思是姑且就这样罢了。表示对某种事情只不过表面应付一下,并不认真对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又表示虽然远离家乡,但自己会随遇而安,过好每一天。

        离开武昌老城区沿长江而下,武昌区一侧为武昌江滩,汉口区一侧为汉口江滩,如今两岸江滩都已被改造成公园,供市民休闲锻炼。这是武昌一侧江滩上的新建成的公园“月亮湾城市阳台”,其北侧是武汉长江二桥,建成于1995年。

        公元1177年八月,范成大离开鄂州时,在《吴船录》中记述:“戊子(八月二十一日)。早解维欲出,江风不已,至暮逾甚,又留一夕。土人云:'江上社前后,辄大风数日,谓之社风。上下水船悉不行。’果然。己丑(八月二十二日)。社风稍缓,解维小泊汉口。汉水自北岸出,清碧可鉴,合大江浊流,始不相入。行里许,则为江水所胜,浑而一色。凡水自两岸出于江者皆然。其行缓,故得澄莹。大江如激箭,万里奔流,不得不浊也。”范成大描绘了清澈汉水与浑浊长江混合在一起的情景。

        公元1178年六月,陆游离开鄂州时,则写下了一首《舟中偶书》:

老子西游万里回,江行长夏亦佳哉。

昼眠初起报茶熟,宿酒半醒闻雨来。

汉口船开催叠鼓,淮南帆落亚高桅。

四方本是丈夫事,白首自怜心未灰。

       顺江而下继续往北,出了武昌区就是青山区,青山区得名自“青山镇”,青山镇得名自“青山矶”。青山矶是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人称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至江中,也称其为矶头山,今建有矶头山公园。青山矶的名称最早还是来自陆游的记载。公元1170年,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这里,在《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二日。平旦微雨。过青山矶,多碎石及浅滩。晚泊白杨夹口,距鄂州三十里,陆行止十余里。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军人也。”可见那时青山这里是有个通江夹道的,作为避风港汇集了往来舟船,从而形成了一个商贸集镇。同时,作为守卫鄂州的北大门,青山镇也是一个军港。

        南宋后期的诗人陶梦桂,曾出任过鄂州武昌县县令,作有一首《青山夹》:

天宇秋来淡,江流急处鸣。

小风旗脚活,晴日鼓声清。

岁晚冬归客,时危北望情。

沿江十万户,流寓苦为生。

旗脚:犹旗尾。流寓:流落他乡居住。公元1234年,蒙宋联合灭亡了金朝,也遂即开启了蒙宋战争的序幕。1235年,窝阔台汗下令攻宋,蒙古数十万大军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今武汉黄陂区,古代为黄陂县,在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迫于战争威胁,将县治挪到了鄂州青山矶。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就是描写黄陂县治迁到青山的情况。元朝统一全国后,黄陂县治才迁了回去。

        青山镇还曾有一个名字叫“浒黄洲镇”,明清两朝都在此设立浒黄洲巡检司,隶属于江夏县。在前面说到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鄂州时曾“帝驻浒黄州”(《元史·世祖本纪》),便是这里。公元1274年冬,忽必烈派大将伯颜率元军再攻鄂州,又是在青山矶对面抢渡长江并攻占了这里。浒黄洲镇的名称大概来自青山矶所对的江中洲,其也曾被称为武洲,因为其北面是武口。北魏时的《水经注·江水》称,江水左岸有武口,武口外江中有武洲,洲之南有“杨桂水口”。武口应该就是武湖水出江之口,又名沙芜口、沙武口、沙口等。今天青山镇北边长江中也有一个江中洲,称为天兴洲。天兴洲的形成年代可能较晚,约在清代中期开始有民众居住的记载,由于是青山脚下新添的沙洲,被命名为“添新洲”。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可能历史上的浒黄洲(武洲)塌毁消失了,天兴洲是后来又沉积发育出来的。

        公元1239年五月,南宋文人岳珂(岳飞之孙),卸任湖广总领离开鄂州赴杭州,船至浒黄洲时遇风,不得不暂时停泊在洲岸苇丛中,他在船上作了一组诗,即《至鄂期年以饷事不给于诗,己亥夏五月廿有八日始解维雪锦,夜宿兴唐寺,繁星满天,四鼓遂行,日初上已抵浒黄洲几百里矣,午后南风薄岸,舟屹不能移,延缘葭苇间,至暮不得去,始作纪事十解,呈旧幕诸公》(共十首,此选五):

其二 

离歌已尽沙头玉,夕照初翻浪底金。

自是晴鸥无六月,半江雪片涌波心。

其四 

一江涨碧碧于蓝,健橹鸣鹅舳正衔。

才似过都空万马,又惊倚岸阅千帆。

其五 

宵声传柝重城闭,晓漏迷钟古寺荒。

仰看繁星垂四野,不知身世变炎凉。

其七 

葭苇延缘舞翠旌,白头吹浪又相迎。

攀辕亦作留行计,莫道冯夷不世情。

其八 

昌黎久愿列三王,我亦曾亲翰墨香。

惜别依依重回首,棠矶风月更思量。

期年:一年。饷事:掌管军粮之事。湖广总领主要负责长江中游地区的军马后勤钱粮财赋。己亥:嘉熙三年,即公元1239年。解维:解开缆索,指开船。雪锦:雪锦亭,位于鄂州。兴唐寺:也应在鄂州。四鼓:四更。几百里:应为“几十里”。延缘:缓慢移行。雪片:夕阳照在水面上形成的波光粼粼。舳:船尾。柝:指夜晚打更声。重城:指鄂州城。攀辕:拉住车辕不让车行,古代用以挽留或眷恋良吏的典故。冯夷:传说中的河伯,即水神。这两句是打趣说,我的船被风浪阻于此地,看来水神都出面要挽留我呢。昌黎:韩愈常自称为昌黎 (今河北省昌黎县)人,南宋时诏封“昌黎伯”,后世因尊称他为“昌黎先生”。三王:唐之王勃、王绪、王仲舒。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翰墨:借指文章书画。棠矶:岳珂诗中常有棠湖、棠矶,应指江州的甘棠湖。这里代指江州。岳珂自12岁起就居住在江州,34岁时出知嘉兴后才移居嘉兴,他把自己的诗稿命名为《棠湖诗稿》。

        在天兴洲所对的长江北岸,有几个河流入江口。一个是府河,可逆流而上至安陆、随州,府河也称涢水(或郧水),其入江口称为涢口;另一个是滠水,可逆流而上至黄陂,其入江口称为滠口;还有一个就是武湖的通江口,称武口,也称沙芜口、沙武口、沙口等。古代时河网交错,这几个河口在长江北岸内部是互通的。

        公元1077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卸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赴京进直龙图阁,他的路线是自赣江经鄱阳湖入长江,沿长江上行至涢口,北上黄陂,然后走陆路一直向北至开封。他在到达涢口时,写下了一首《郧口》:

我行去此二十年,郧水不改流潺湲。

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鸾独腾骞。

今人随我不知昔,我记昔游何处言?

泪向幽襟落如泻,况闻江汉断肠猿。

曾巩在题下自注:“昔与宜兴君同过此。”这个“宜兴君”便是他的原配夫人晁文柔。皇祐六年(1054年),18岁的晁文柔与36岁的曾巩结成姻缘,她和曾巩度过了8年的艰难岁月,是邻居眼中有名的贤妻,嘉祐七年(1062年)晁文柔病逝于京师,年仅26岁。曾巩就在任洪州知州的这年,迁葬原配晁文柔以及两个年幼丧命的女儿(大女为晁文柔所生,二女为继室李氏所生)到自己的家乡南丰县,他还写下了《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其中写到:“文柔以嘉祐七年(1062)三月甲子卒于京师,年二十有六,余时校史馆书。熙宁四年(1071)追封宜兴县君,十年(1077)二月庚申葬于建昌军南丰县龙池乡之源头,余时为洪州。”首句:应该指的是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带领着弟弟妹夫等五人共赴京师应考,正是走的跟二十年后同样的线路,在涢口北上。乘鸾腾骞:乘着凤鸟向上升腾,犹言仙逝,死的婉词。今人:指的是治平元年(1064年)所娶继室李氏。何处言:跟谁诉说呢?幽襟:犹幽怀。

        庆历七年(1047年),曾巩父去世,他只好从京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还要抚育身后4个年幼的妹妹和9个弟弟。这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曾巩为了养活他们日子真的过得很艰辛。晁文柔嫁给曾巩后,任劳任怨,辛勤贤惠,对曾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巩正是有了晁文柔的鼎力相助,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九岁的曾巩带领亲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以及两个妹夫王无咎、王幾一同进京赶考,结果一门六人全部中第。所以曾巩回想起二十年前跟晁文柔一同赴京路过此地的情景,心中涌起了悲痛和思念。

        武口(沙口)的东侧是阳逻,其拥有长江中上游唯一的天然深水岸线,古人称其为“阳罗洑”。作为天然良港,阳逻也成为货物贸易的集散地,市井繁华,故也称为“阳逻镇”。同时,阳逻又是守卫长江下游的门户,因而也成为军事重地,宋代时筑堡,所以又称为“阳逻堡”。公元1170年,赴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过此地,目睹了阳逻镇的繁华,他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夹(今新洲区双柳街道),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阳罗洑,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公元1207年,南宋诗人项安世因故被免去湖广宣抚使,他离开鄂州赴京,经过阳逻时写下了一首《过阳罗洑》:

阳罗洑外黄陂路,滠口湖边孝感河。

钲鼓已通南草市,腥膻欲涴大江波。

家家户外无惊犬,日日辕门有凯歌。

端藉圣朝威德厚,亦烦诸将战功多。

黄陂路:指阳逻西侧的沙口、涢口都可以北上黄陂。滠口湖:指武湖,武湖北通滠水、南通长江。孝感河:也就是涢水(今府河),经过孝感南,可至安陆。钲鼓:古代行军指挥所用两种乐器,借言兵事。南草市:即鄂州南浦。腥膻:又腥又膻的气味,比喻丑恶污浊的事物。常用来指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此指金兵。涴:弄脏。凯歌:得胜时所唱的歌。项安世这首诗是回顾了一个跟他有关的军事胜利。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宰相韩侂胄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史称开禧北伐),结果遭到失败,金兵向南反攻。有一股金兵包围了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形势危急,当时总领军事的宣抚使薛叔似被韩侂胄给解职了,一时众将无人指挥。负责粮草后勤的湖广总领项安世,当机立断,不等朝廷传令,即派兵增援德安,开禧三年(1207年)春,不仅解了德安府的围,还打了胜仗,俘获不少金兵。项安世也因此受到表彰,升官为宣抚使,但不久因私忿斩了幕僚王度,被朝廷知道,又被罢免。项安世入京走到阳逻,因这里是鄂州援兵前往德安的路口,所以他才有了这番感慨。

        2004年在阳逻镇旁建成了国际集装箱转运码头,2009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阳逻港区已经成为了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区。但在750年前,元灭宋的“阳逻堡之战”便发生于此。公元1274年冬,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大举伐宋,大将伯颜统领西路军自襄阳南下进攻鄂州。这次元军吸取了15年前忽必烈进攻鄂州的经验教训,带上了大量南宋投降的水军,沿汉水南下,水陆并进。当打到汉阳西边的蔡甸时,遭到了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看到沿汉水无法前进入江,伯颜决定绕行涢水至沙口。攻占沙口后,伯颜以船千艘攻阳逻堡,但三日不能克。伯颜遂命令继续佯攻阳逻堡,牵制宋军,又派兵溯流西上40里至青山矶对岸。当天晚上风雪大作,次晨黎明时刻,元军向对岸青山矶发起了进攻,经过一番争夺,登上了江岸,随后架设浮桥,保障大军渡江。阳逻堡宋军失去了江上南宋水军的支援,终被攻破,守军大多战死,阳逻堡渡江战役以元军获胜而告结束。之后,汉阳和鄂州宋军相继投降,元军沿江东下,直捣南宋小朝廷,统一了全国。

        公元1281年前后,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禁在元大都燕京狱中,写下了一首集杜诗《阳罗堡第八》:

日色隐孤戍,大江声怒号。

朝廷任猛将,宿昔恨滔滔。

首句出自杜甫《发秦州》:“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次句出自杜甫《大雨》:“三日无行人,大江声怒号。”三句出自杜甫《又上后园山脚》:“朝廷任猛将,远夺戎虏场。”四句出自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文天祥非常喜爱杜甫诗,他被囚于燕京狱中时,反复吟读杜诗。他越读越觉得自己和杜甫的性情相同,甚至感到杜甫五百年前写的诗,已说出了他自己想要说的话,于是便用杜甫的五言诗句来记录他的一生,写成《集杜诗》五绝二百首。这首《阳罗堡》是第八首。文天祥被囚禁三年,始终拒绝投降,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公元1274年发生的“阳逻堡之战”,是元军浮汉入江的重要战役,也是灭宋战争的重大转折。伯颜以声东击西、避强捣虚、分割包围的战法,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打破了宋军水陆联防。鄂州之战的迅速胜利,为沿江东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292年,宋末元初诗人陈孚,在经过阳逻时,写下了一首《阳罗堡歌》:

阳罗残堡高巑岏,乱山势如秋蛇蟠。

长江西来五千里,雪涛怒溅秋风寒。

忆昔王师驻江上,旌旗百万腾龙鸾。

江神俯首不敢喘,镜平河碧无惊湍。

乾坤一统自此始,坐见北极朝衣冠。

我来蕲黄望夏口,彷佛但认烟波竿。

渔鼓数声起何处,白鸟飞尽青天宽。

鲩公盈尺不论价,翛然一笑生清欢。

兴亡往事谁复问,矶头石老苍苔乾。

津鼓急催渡江去,又见晓日浮晴峦。

巑岏:形容高峻。龙鸾:龙与凤。亦喻贤士。此指元世祖忽必烈和他的将帅们。蕲黄:为大别山以南、长江以北行政区划的简称,即今武汉黄陂区。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鲩公:指鲤鱼。唐代帝室姓李,讳言“鲤”字,称鲤鱼为“赤鲩公”。陆游在《入蜀记》中也说到了在此买到便宜的大鱼。翛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陈孚是浙江临海县人,宋元战争期间曾出家为僧以避世乱。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布衣上《大一统赋》,获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后入为翰林编修,代理礼部郎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九月,朝廷任命陈孚为五品副使,随梁肃出使安南(即今越南),在安南时曾不辱使命,第二年九月回到大都。陈孚把这次出使沿途所作的纪行诗汇成《交州稿》共约107首诗歌,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他在过鄂州时还留下了《鹦鹉洲》、《鄂渚晚眺》及赋《黄鹤楼歌》等诗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