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瓷博物 | 云想衣裳花想容——康熙仕女图

 斗柄 2019-03-24

清初,经过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不断革新和提高,陶瓷生产持续发展。

元明时期的“匠籍”制度已经成为陶瓷生产发展的桎梏,广大手工工匠纷纷起义摆脱“匠籍”的束缚,清初此项制度已经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清政府入关,顺治二年明令废除“匠籍”制度,一系列变革提高了窑工劳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匠籍”制度的废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加以清初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因而陶瓷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代康熙时期,陶瓷制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推行中央集权专制在此时达到顶峰,官窑作为皇家御窑厂凝聚着当时最高的陶瓷制作工艺,同时也体现着皇帝的审美情趣。康熙皇帝在位时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安康,文化艺术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发展。由于皇帝本人博学多才并对制瓷业十分关注,因为陶瓷的生产迅速蓬勃发展。大量的青花、釉上彩仕女图得益于当时社会国泰民安的环境应运而生。

“仕女”一词最早是指“士”与“女”两类人,后来在发展中逐渐摆脱对男性的称谓,演变成了专指上层社会的女性。从宋代开始“仕女”一词使用范围越发广泛,它不仅用来指皇宫贵族中的贵妇,也用来指普通农家女性。直至后来发展成为绘画题材中的一个学科门类。

康熙五彩麻姑祝寿图盘

大英博物馆藏

陶瓷纹饰中仕女形象塑造的原型源自各阶级的女性,包括贵族妇女、公主、普通农家闺女、丫鬟、歌舞伎、婢女等。因此仕女画取材不局限于现实客观对象,凡历史传说、诗词文学、释道神鬼、神话故事中的女性,都可以在瓷器装饰中被塑造成动人的仕女形象。

康熙青花五彩仕女图碗

大英博物馆博物院藏

清顺治时期开始较多出现青花、五彩仕女图,顺治五彩基本保留着晚明时期古拙的绘画风格。五彩器多以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纹饰,借此展现奢华高雅的仕女形象及场景。康熙时的仕女绘画则借用成熟的分水技法和鲜明的色调体现青花和五彩器的舒朗与协调大方。

清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图笔筒

武汉博物馆藏

明代以来瓷画上流行的仕女图,四妃十六子、教子图、麻姑献寿、婴戏等仍然是此时绘青花和五彩的常用题材,只是画风和笔法已经完全不同。自明时起瓷器上的仕女形象普遍偏柔弱,仕女的“手和身姿都是极其端正的,腰部略显僵直,坐姿亦极慎重,收肩含胸,温文尔雅”。康熙初期至中期时的仕女图,常被描绘成形象高大、静坐或梳妆的形象,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端庄稳重;绘画布局顶天立地,突出人物主题,兼绘山水、亭台楼阁及琴棋书画相衬。

康熙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罐

故宫博物院藏

带有此类吉祥寓意的题材出现在瓷器上,无疑是希望妻贤淑、子成龙,家庭圆满幸福。同时也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直接表现。图中仕女形象高大,面部刻画细腻,人物眉眼带笑,正符合当时所谓的“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蚁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的民间美女标准。罐体上缭绕的祥云、蕉叶、松柏、洞石也刻画的非常巧妙、细腻,有典型的清代特征。青花色泽艳丽,成熟的用笔技法使得画面层次感极强,为康熙佳作。

康熙五彩四妃十六子图将军罐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朝仕女图多以人物本身为主要表现对象,仕女一般衣着华丽、形体修长典雅。此时的人物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刘泮源等人的影响,面部轮廓描绘细致,仕女形象高大端庄;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时仕女图中人物形象日趋清秀,官窑器多以祝寿为主题,如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三星人等。

康熙青花仕女图折沿盘

美国大都会博物院藏

此件康熙青花仕女图折沿盘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全器均青花装饰,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盘内沿一圈绘有仕女图,漫步园中、泛舟湖上、观赏园景、焚香读书姿态不一。盘心开光绘有四仕女嬉戏垂钓,场景饰以庭院风光。这件器物将仕女游园的各种场景汇集在一个画面中,内容丰富,构图紧凑,画面富有生趣,层次感极强。

康熙五彩仕女图盘

大英博物馆藏

康熙时期的五彩仕女图,主体人物往往被刻画成“顶天立地、大头”的形象,身体比例略失调,画中人物几乎占据整个器物平面。与后期雍正彩瓷上善用留白造空间、人物比列协调的风格相比,反倒更多了一些淳朴活泼、洒脱可爱,毫无矫揉做作之感。清末《陶雅》称:“瓷器最重画工,雍正以花卉最工,人物则不及康熙远甚,尤以画美人之瓶罐,不能见重于后世。”

康熙青花仕女图碗

大英博物馆藏

纵观康熙仕女图,也不难发现所绘人物均呈动态之感,也能由此传达情感、表现趣味和自由的氛围。人物纹饰看似动感十足,实际却定格在一瞬间的静谧。经过画师的探索与追求,这种“静”就与美结合呈现出来,产生了内在文化影响下的含蓄意境美的思想。不论是康熙时期瓷器所绘的单个仕女还是多个仕女的纹饰,都不做刻意的描摹,而是抓住主体特征,大胆概括提炼,人物刻画极具活泼张力也更饱满,被赋予生命力。

康熙青花人物诗文碗

大英博物馆藏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大英博物馆藏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瓶

大英博物馆藏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瓷板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广开科学,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地书写诗文辞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米芾拜石”的画面,正式这种社会背景的体现。此时还出现较多的刀马人物及清装人物涉猎场景,这与当时康熙皇帝西区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背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而“耕织图”画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王朝社会升腾发展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