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 就是中医学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天地的自然观与人体整体观的完美结合(时空观)。 五行学派是在“盖天学说”的思维下,认为世界就是在以“北斗星”为中央的天穹下不断旋转生成的。 世界本是一气,一气化而为五,整个世界由五种能量组成: 南极火的能量; 北极水的能量; 东极木的能量; 西极金的能量; 中央土的能量。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土爰稼穑。 二、法: 就是对疾病的诊断法则和治疗法则。 诊断的法则就是中医特有的望闻问切。 1、 望: 望眼睛:望病人的白眼球部分(因黑眼珠是黑色分不清颜色),主要是看眼睛表面糊的一层病色。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色: 青、赤、黄、白、黑 (注:眼睛有红血丝一般属赤) 精明五色望诊不适合用于诊断外感和小病,大病须用此望诊! 2、闻: 听病人说话的声音。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声: 呼、笑、歌、哭、呻 五音: 角、徵、宫、商、羽 《管子》描述的五音: 角:如稚登木以鸣,音疾以清(野鸡) 徵:如负猪豕,觉而骇(猪) 宫:如牛鸣窖中(牛) 商:如离群羊(羊) 羽:如鸣马在野 (马) 3、问: A、,问病人平时喜欢吃的味道: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味: 酸、苦、甘、辛、咸 B, 问病人身体感觉: 4、切: 中医特有的切脉、诊脉。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脉: 弦、钩、代、毛、石 分辨五行脉,要从以下方面区分: A- 脉形; B- 脉势; C- 脉位; D- 脉力(区分虚实) 五行脉法的胃气: 有胃气脉:轻柔和缓; 无胃气脉:脉率不整齐,速率快,咯手; 五行真脏脉的色脉相参: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五行脉法的虚实: 虚: 脉无力为虚; 实: 脉有力为实。 五行治疗大法: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以肝为例说明: 肝的特点是要散,散不开就是肝病,散开了就到了心的常态。 微微有力或微微无力的肝脉,要散但散不开,选偏于中和的散的辛味药; 非常无力的肝脉,选更偏于中和的散的辛味药; 非常硬的肝脉,选辛味药加一点点泻的酸味药; 弦硬的很厉害的肝脉,少用辛味药,多用酸味药; 弦硬的再厉害的肝脉,直接用酸味药泻; 弦的非常结实的肝脉,先用一剂大承气汤,先把气泄下来,夺其实,再治疗; 特别特别虚的肝脉,要先用甘味药补脾,因为土爰稼穑。 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和禁忌 三、方: 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分辨出来的病证,使用合适的治疗法则,再根据治疗法则使用的处方、方剂。 法无定法,自由组方; 有偏性的简单性味配伍。 四、药: 就是根据处方使用的中药材。 开的不是“药”,是“性味”。 日常饮食调理: 如果出现真脏脉,不能用药,可以吃五谷来养,直到出现病态脉,才可用药。 疾病的传变与预后: 《难经·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 五行的传变多为“相克”而传,一种能量过于强大而制约着另一种能量使其变弱,这种传变的疾病一般较为严重,当这种循环传变一周再次到达其制约的能量时便会出现危情,即“七传者死”。 有“相生”而传,一种能量过于强大而顺延至另一种能量而使其自己本身减弱至正常,这种传变的疾病一般预后较好,即“间脏者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中医治病的原则: -整体观念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 -辩证论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