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鲁迅的《故乡》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前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街又重新读了一遍《故乡》,上一次读已经是几十年前了吧? 小时候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印象中最熟悉的场景是闰土在月夜下拿一把钢叉巡视着瓜田,至于文中那句著名的关于“路”的名言,反而忘记了出于此处。 最近这些年关于路的金句是高晓松的: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 今天重读《故乡》,又重新读到了这句“地上本没有路”,不免有些感慨... 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在《(呐喊)自序》中他写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十年以后,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记录,1919年,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买了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 12月鲁迅由北京动身回老家,大约住了二十来天,《故乡》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通过这个故事,作品反映的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在小说中,作者写道自己并不满意当时的生活,虽然十年前“想走异路“,但是十年后依然没有找到那条理想的路。 主人公不满意自己的活法,更不喜欢闰土的活法。在那个时代,像闰土这样阶级底层的人在苟活,知识分子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大家在迷茫中不停地探索,至于哪一条路可以改变这一切,小说并没有答案。但是鲁迅从心底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所以在小说结尾处讲到:
二、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寻找什么样的路,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 小说中有一段话:
鲁迅并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说出来未来的”路“会怎样走,因为那个时代的人谁也不知道。但是鲁迅非常明确地肯定,那是一条崭新的路,通往从未经历过的新生活:
三、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梦想1932年11月1日, 《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梦想征集活动,主编胡愈之在信中说:
《东方杂志》在文中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
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2月日军攻占哈尔滨,东三省沦陷。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有什么梦想呢?孙伏园说:“只有回忆没有梦想!”俞平伯说:“我没有梦想。”茅盾说:“对于中国的未来,我从来不作梦想;我只在努力认识现实。梦想是危险的。” 但是也有积极的人,说出了他们的梦想。 《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梦想是:
郁达夫的梦想是:
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梦想:
作家巴金说:“
结束语鲁迅于1921创作了《故乡》这本小说,过了11年后,1932年,民国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依然迷茫,甚至有很多人不抱有希望,1921年的鲁迅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1933年元旦,鲁迅在收到《东方杂志》当天,写下了《听说梦》一文:
今天的我们终于实现了鲁迅先生在《故乡》憧憬的梦想,虽然还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巴金先生一定很欣慰,因为中国是有未来的。 所以,《故乡》最感动我的这句话不是迷茫中“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是充满阳光的这一句: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