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末年,诗人卢纶到长安考举进士,却因为安史之乱而不第。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流露出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饶有韵味。 好不容易熬过乱世,诗人继续求取功名,却屡试不第。仕途不顺,有才华的人还是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卢纶不止诗才横溢,而且擅于交际,是个活跃的社交家。大历年间,他在长安,在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堪称十才子之冠冕 心里不爽,找同为十才子的表哥吐槽,《赠别司空曙》: 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 如何与君别,又是菊花时。 小舅子也同为十才子,没事一起发牢骚,《同李益伤秋》: 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 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朋友是最好的治愈剂,不管是情感还是生活。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与推荐,让他由诗坛步入仕途。二人获罪后卢纶曾被拘禁过,德宗继位后又被任为昭应县令。命运如此多桀,让他送别另一个十才子时十分感伤,《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军营生活,释放出卢纶的豪放性格,他的军旅边塞诗,诗风粗犷雄放,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 《史记》中李广射石一段普通插叙的文字,一经他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富于艺术魅力的《塞下曲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安史之乱后,各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外患成了内忧,边塞诗也没了盛唐的气概。卢纶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塞下曲六首》(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军人出生入死,想的是建功立业,可惜成功的只是少数人。战死的军人让家人痛苦,受伤的军人更是前途渺茫,《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诗人自己一生不得意,对底层人物更能理解,只能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心。 一个才华如此出色的诗人,却要靠交游权贵才能在仕途上有所寸进,可能上天故意要压抑他的性情,才好激发他的诗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