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教育智慧|《和俗童子訓》選摘

 海倫娜 2019-03-24

古人的教育智慧|《和俗童子訓》選摘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在整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歷史,感受頗深。中國古人對於教育自來有深刻而智慧的見解,是直面宇宙、生命、人生本質的,不僅有對人與教育的理論理解,也有很好的操作方法。因為文化的浩劫,這些珍貴的智慧大都被遺棄而讓我們懷有珍寳而不知了。未來,我們會慢慢會透過當今信息的迷霧,在歷史的塵埃中去拾取這些最為本質的智慧結晶,以對我們自己、我們的觀念、教育的觀念有一次正本清源。

今天摘錄江戶時代的著名教育家貝原益軒晚年所寫兒童啟蒙書《和俗童子訓》中部分文字,以作為教育探索的學習與參考。

原益軒(1630∼1714)

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到中期的儒學家、教育家、本草學家、醫生和博物學家。名篤信,字子誠,初號損軒,退隱後改號益軒,通稱久兵衛。他生於筑前國,博學多才,漢學功底深厚,能讀寫漢文,著述龐大,計60部270餘卷,涉及到教育、醫學、自然、動植物、哲學、文學、音樂等廣泛的領域,被西方人尊為日本的亞里斯多德。

他重視中國儒學的六經和孔子的《論語》,他的教育論注重道德、才藝與實踐的結合,立志造福平民百姓,以普通人能理解的通俗平易的文筆,寫下眾多誰都能在生活中實踐的非常實用的教育書,其中的《和俗童子訓》為著名的兒童啟蒙書,是其中之一,這是他晚年為向不識漢字的普通平民的家庭,普及兒童啟蒙教育所寫的。他的教育論,對儒家思想在江戶時代以及明治時代的廣泛普及,起到了重大的影響。構建了近代日本人修養教育的基礎。

今天,瞭解《和俗童子訓》不僅可以讓我們探究日本傳統文化的教養根底,還能啟發我們理性思索源自中國本土的傳統教育的真相,並得到深邃的智慧。

01

君子慎始

君子慎始,起初的教育即使相差毫釐,成年後也會因此有千里之別。所以,古人生子,一旦孩子長到能自己吃飯,會說話後,就開始教育。聖人為此建立小學啟蒙之法,對於萬事不懂的孩子來說,教他正確的道理,懂得善惡之分,實在是賢明的做法。

嬰兒是人生的開始,這時,人性基本相同,誰也未曾受到過世間任何人的影響,沒有學習任何學問。但是,正因此時還不懂得什麼理性的思考,也不懂善惡的區別,才極易受到影響,將來是正是邪,此時是否受教,正是最重要的分歧點。即使是日常生活,孩子接觸到一點點的極為微小的正邪之事,大人能夠及時以善教導,勸之為善,將來就會品行端正。所以君子慎始。

如果不從小教育,長大後在家因溺愛,只知道隨自己的嗜好任性,在外,則隨波逐流,極易受到各種不良習氣的誘惑,做人就會隨心所欲,泯滅天地之理,糊里糊塗地失去人生的正確的方向,即使不想變成小人,也無法做到。這就是小小的起始的誤差,導致的未來人生千里不同的結果。

所以,教育需早,必須重視。然而,後世的民間家庭,對孩子們的錯誤,不糾正不教育,因此,孩子們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都是有損品德和本性的東西,所以往往容易忽視禮法。變成沒有節制的粗俗之人。

02

教育宜早

聖人曾告誡人們:年輕時碌碌無為,到老一事無成,即使活得很長壽,也只能落下個苟且偷生的結局。

隨著年齡的增長,世間見聞與學識的累積,使我在人生的不斷思索中得出這樣的認識:一般說來,但凡是人,無論善惡,只要從諸事未懂的童蒙時期,就開始學習,接受教導,那麼,一開始所學的就會成為先入為主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會變成主導一生的品性,之後,即使看到聽到善惡兩方面的事物,都很難再影響和改變他。所以,教育應該從小開始,盡早讓他接觸仁善之人,教導他做人的正道。墨子曾經悲嘆白色的絲線被染成其他顏色,有如先天純潔的人性被後天薰染。說的真是太對了。

03

以聖人為師

人生來稟賦天地之德,仁義禮智信這五大品性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能夠一直順應這五大品性做人,就能很好地堅守人倫之道來處世。這正是人被尊為萬物之靈的原因所在。所謂靈,應該就是有賢明智慧的生命。

然而,僅僅吃飽穿暖,住得安樂,不接受人倫道德的教育,就不知何為人道(做人的道理),從而與禽獸相近,如何區分人獸之別,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證據何在?古代的聖人正是擔心人偏離人天生善良本性,所以立師建校,使得天下的人們,能夠從小接受教導,懂得做人的道理,避免走向禽獸之道。

作為人,即使再小的行為,若無老師的指引和教導,是很難自行判斷是非善惡的。如果論及做人的大道理,更高境界的賢明之道,就算是過去古代的聰慧之人,他們若無人教導,想要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也要以聖人為師,方能習得。因此,今天的一般人,如果沒人指點、傳授,如何能獨自習得呢?

聖人,是人間學問最高之人,乃萬世師表,沒有聖人的教導,是無法知曉做人的道理的。因此,只要生為人,必須學習聖人之道,這樣的學習,尤其要在孩子尚未被世間惡習所沾染,未被遷移善良本性之前就要預先開始。否則,等到被惡習沾染,變成孩子的習慣後,再來糾正教導,就很難改惡從善了。所以,古人在孩子能自己吃飯,能說話表達意願時,就早早開始道德的啟蒙教育。

04

擇仁善者相伴

富貴之家,應該早早選擇品行端正的仁善之人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避免一開始就跟惡人混在一起染上惡習。貧窮人家的孩子,也要讓他跟好人交友,避免染上惡習。大致來說,盡早啟蒙和慎重選擇周圍與之交往的人,就是古人所說的育兒良方。請務必遵照此法,進行啟蒙教育。

05

以善道啟蒙

一般而言,養育孩子,在他一出生,要選擇乳母時,就必須選擇性情溫和、謹言慎行、品德忠厚之人。乳母之外的其他相伴者,擇人時,也大致以此為準。

如果在孩子剛剛能夠自己吃飯、說話,能分辨人的表情是喜還是怒的時候,就能有人從旁跟隨他,不停地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形下,當場指正教導,孩子一般都會聽話,很容易訓誡。所以必須從幼年開始,進行啟蒙教育。否則,壞事見多聽多,無人制止訓誡,被污染成為日常惡習後,再行勸導,那麼,一開始就滲入身心的惡行,就會變成主導,要想改惡從善,實在太難了。

打個比方,就如同孩子習字,一開始就以不良的字體作為範本來學,那麼,即使後來換成優良的範本,其字體,也很難改好了。恐怕一生也難以改正。人品的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第一是撒謊,接著是任性,這兩者必須盡早嚴格訓誡。撒謊和任性,是絕對不能容許的非道德行為,尤其是尊貴之家的孩子,若不盡早教導,長大後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因為地位高貴,很難聽從諫言。

06

孩子變壞,因教養方法不當

但凡孩子變壞,皆因父母、乳母、身邊陪伴的人不懂教導。或對錯事惡事聽之任之,或對孩子極為溺愛,言聽計從,不教導不訓誡,反而引以為榮進行表揚,使得孩子的善良本性被矇蔽、受到嚴重損害。(此為疏於教導或者乾脆誤導)

又或者為了哄孩子停止哭泣,使用騙孩子、威脅恐嚇等手段來獲得暫時的解決,以此應付了事,那麼,等到後來,如果孩子發現,大人的哄騙和威脅都是假的,就算不聽話犯了錯,身邊的大人過後也沒有真的懲罰自己,孩子今後就學會了偽裝,變成陽奉陰違之人,絕不會真的聽話了。

還有人動則以恐怖殘忍之事,來嚇唬孩子,經常這樣做就會使孩子變成膽小怕事的懦弱之人。武士之子的教育,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幽靈、鬼怪、妖魔等只圖恐怖奇異為主旨的故事,大人要小心,絕對不要讓孩子聽到。(此為只圖大人省事,把孩子嚇住了,就變成綿羊一樣乖乖聽話了,但同時剝奪了孩子健康勇敢的天性,一生將碌碌無為,甚至可能失去善惡的獨立思考,變成屈從惡勢力的工具)

再者,當孩子違背大人的意願時,大人並非以理服人,而是嚴厲苛責孩子的過失,並棍棒相加,隨意打罵,傷害其自尊,就會招致逆反的傲慢心理,反倒適得其反。過錯得不到改正。

因為大人為解氣、順心,隨心所欲地對待孩子,以各種言語折磨孩子,怒罵孩子、攻擊孩子,強行讓孩子屈服於大人時,就會扭曲其心理,使得孩子憤然抵抗,放縱自己,亦或者因感到不公、內心不服而招來強烈的嫉恨心,等等後果不一而足。(此為方法不當,感情用事,以惡制惡)

相反,如果父母太過心疼孩子,過於溺愛和驕縱,孩子就會對父母毫無懼怕之心,敢於無視尊長,折磨家人,諸事任性妄為,對人態度放肆,極為無禮。不該做的反倒讓他去做,本該嚴肅制止的反倒覺得孩子聰明敢為,將來不會吃虧,做得很好,很開心地對待,不覺得痛心,讓孩子耳濡目染各種惡行,爭強好勝,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為這樣才能維護孩子不受傷害,將來不至於被人欺辱,於是孩子被嚴重誤導。

當這一切成為日常癖好和習慣後,他的這些長年形成的所謂惡智慧,幾乎主導了此人的本性,即使有人發現並當場就給他指出,進行勸善,他也絕對不會相信自己有錯,根本聽不入耳。(對比發泄情緒的打罵、強制式的教育,這裡走了過於放縱的另一個極端)

幼年不教或誤導,長大後無論如何勸誡,都很難令其悔改。有人不知道這層原因,認為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惡行是天性所致,也就是天生如此,這實在是只見表象,不知就里的錯誤認識,實為大人的愚見。

07

切忌過度嬌養

一般來說,養育孩子,切勿從一開始就過度疼惜和嬌養。因為過度的嬌養,反倒有損孩子的健康。厚衣足食,往往養成病弱之軀。薄衣少食,方能使孩子安康病少,順利成長。(譯者註:作者本人是個儒醫,既懂儒學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深諳中醫養生法。所以針對富貴家庭因太過疼愛孩子的育兒方式而提出訓誡,並非讓人走極端,真的去讓孩子受凍,而是針對過度保護的弊端,讓父母保持理性,注意適當減少衣物,節制飲食。)

我們經常看到,富貴家的孩子,往往體弱病多,而貧賤家庭養育的孩子,卻反而身強體健,不太容易患病。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剛出生時,父母可以把大人穿過的舊衣服改製成嬰兒的衣物,因為新布過於密實,不宜散熱,熱氣被捂得嚴嚴實實,就會招來病患。古語有言:欲使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譯者註:出自元代兒科醫學家曾世榮的《活幼心書》:「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講的都是過度保養反招其害的道理)三分,指的是十分裡的三分,古語的意思是不要吃得太飽,穿得太暖,要留三分餘地,稍稍讓孩子感受些許飢寒,才真的是對孩子健康有利。這是古人健康育兒的良方。

世俗之人,多因無知,給嬰幼兒餵乳餵食時,讓孩子吃得太飽。或者甜食和水果讓孩子吃得太多。這些做法,都會導致氣滯不通、脾胃受損,因此極易患病。嬰幼兒因突發病症而死去的,原因往往就出自這裡。

再者,穿得太厚,頻添熱煩,多汗,損害元氣(譯者註:腎臟之氣即為元氣,而腎臟管人體津液和骨髓,出汗過多,必然容易泄漏腎臟的先天精氣)筋骨自然不堅實,身體就會變弱。這些做法,都是發病的根源。

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自古孩子的衣物,都會在兩脅處開叉,為的就是孩子氣旺,熱多,好讓孩子的身體得以散熱。所以,碰上天氣好,就要讓孩子在戶外活動,接觸陽光和清風。這樣做,會使孩子皮膚健康,血氣強健,不畏風寒。否則,就會使得皮膚很弱、畏寒,無法抵禦風寒的入侵,稍有寒氣,便覺風起難擋,極易受寒得病。所以,一定要將正確的養育法反覆告知跟隨在孩子身邊、負責日常衣食的侍從和乳母,讓他們深切理解,謹記在心。

08

義方與姑息

教養孩子,須以義方訓誡,不可嬌慣,以防姑息放縱。所謂義方,就是以仁義的做人正理來教導孩子,糾正其不正的地方。這樣教導,會讓孩子長大後受益,得到後福。所謂姑息之愛,大多指婦人嬌慣溺愛孩子,總是心疼孩子而不忍訓誡,容易讓孩子隨心所欲。如果不分好壞地滿足孩子的一切慾望。錯了也不加斥責,放縱姑息,就會導致孩子任性妄為。這樣的教育,必然招致後患,毀掉孩子的一生。

幼年,須盡早抑制任性的行為,不可放縱私慾。溺愛導致驕奢妄為,將來必成禍端。

09

嚴格教導

父母教子,必須嚴格專注,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敬畏,牢記教導,謹慎於自己的言行而不敢任性妄為,或存僥倖之心。父母如果過於寬容放縱,孩子便覺得父母所說不必在意,於是不聽教導,不敬父母,不遵孝道。父母多不曉此理,易嬌慣溺愛,縱容孩子的任性行為,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任性的行為就越來越嚴重。

凡夫俗子,因正理不明,極易在孩子面前迷失自己,因疼惜之情過重而失去理性,變得糊塗。無法察覺孩子的錯誤之處。日本古代民謠唱到:「為人父母,即使平常身處是非之地不迷途,一旦面對孩子,就會迷失方向。」中國諺語也說道:「人,難知其子之惡。」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過於溺愛,即使看到孩子有錯,也會失去理智,不忍責罰,輕易就原諒了,此為教子無道,迷失正途。

為人父母者,幾乎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視作掌上明珠,哪裡想到,正因如此,容易嬌生慣養,致使孩子變壞而迷失善良的本性,長大後無法安身。世間少有父母能預先清醒地懂得這個道理。甚至還有不少人,即使正眼睜睜地看著孩子一步步走向墮落,也完全意識不到,原因出在自己沒有好好教育孩子。只是單純地覺得孩子實在是很不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