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蜜橘之乡”江西南丰的“五个千年”

 zzm1008图书馆 2019-03-25

“西门外濒溪岸,则石突溪崖,凿道其间,架佛阁于上。濒江带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徐霞客笔下的江西南丰城依江而建。这座地处江西东南的小城因县境常产嘉禾,初名“丰县”,因当时徐州有丰县,方称南丰县,别号嘉禾。

漫步城中,151栋明清时期建筑镌刻着时光。曾巩读书岩旁有朱熹手书的“书岩”和“墨池”等手迹相伴。县城南边白舍宋元古窑遗址,述说着曾经的辉煌。每年正月,独具特色的“跳傩”仪式,寄托着人们“驱疫纳吉”的美好期待。县域范围内70万亩的蜜橘种植面积,则将致富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千年古邑老城

唐代的寺庙、宋代的沟渠、元代的里坊、明代的城墙、清代的民居、民国的商铺,漫步南丰古城,可见多个时期的建筑错落有致。

城内的街巷主要呈南北东西垂直形态,保留了大十字的街道轴线框架和类传统方格网型的街巷形态。两条东西贯通的街道串起南北鱼刺样的巷道,“双鱼骨型”是南丰古城在街巷格局上的特色。

“现今南丰古城保留着南门临江近2000米长的一段红石砌筑城墙。以及西门、南门、上下水关这样的城池设施,在当地称‘两关两窦’。而且东门、北门遗迹和位置尚存可寻,基本上保留了历史上的城池格局。”南丰县博物馆馆长王永明说道。

据考证,南丰古城始于宋末土城,明正德年间筑石城,嘉靖年间扩修定型,因西北广圆,东南平直,形状似“古琴”,故南丰城关镇取名“琴城”,沿用至今。登高远眺,南丰古城东、西、南三面濒临旴江,地势平缓,西北面有军峰山、笔架山,东面有宝应山、何竺峰等作为天然屏障。

南丰县城历来是商业市场交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古城在晚清达到鼎盛期,县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县城有百货、土布、南货、文具纸张、水酒、豆腐、泥炉、陶瓷、金银首饰、药业、粮食、屠宰、杂卖等20多个行业计200余户,从业者过千。抗战时期,南昌、南城、抚州的部分商号迁居南丰,最为繁华的时候,县城的商店多达300余家。

从小在南丰古城长大的邱梦婷如今从事古城讲解工作,她的青春记忆大多留存在此,对古城有一份割舍不掉的眷恋和依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古城对于很多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保护好古城也是帮大家留住乡愁。”

千古才子曾巩

南丰县内旴江对岸的南山环境幽雅,山顶可俯瞰旴水如带蜿蜒向东流去;西面可远眺军峰高耸气势雄伟,修竹间松杉并茂,南山北麓一处长宽约3米、高约2米的天然岩洞,据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与其兄弟幼时读书之所。

曾巩,世称“南丰先生”,12岁时就试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18岁赴京赶考时,与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曾巩

1036年到1056年间,曾巩经历了父亲被诬失官、科考失利、身染重病、父亲去世、耕读乡间、家道中落等一系列的人生悲苦。他回到家乡安葬了父亲,正一筹莫展之时,遇上了知军刘沆,刘沆不仅“奖励”他“有诗书之勤”,更怜悯他有衣食之累,“使受田之获安”。曾巩的生活因此得到保障,不必再四处奔波。在南丰,曾巩度过了一段潜心耕读的岁月,一直砥砺着自己的道德学问和文章,创作出《鹅湖院佛殿记》《墨池记》《宜黄县县学记》《学舍记》《南轩记》《唐论》《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等名篇。

1057年,曾巩一家6人参加了科考,都高中进士,“一门六进士”轰动朝野。他在担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等职位后,开启了长达12年的地方官生涯。作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曾巩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

南丰古城内,仍随处可见曾氏家族的印迹,城内里巷间,纪念曾巩的“文定巷”穿插其间。城内还坐落着曾氏祠堂。这座位于南丰古城上水关以北约30米处的祠堂,大门向东,建筑坐北朝南,前院两进天井三进厅堂,占地500多平方米。门楣牌匾上的“秋雨名家”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栋建筑过往的荣耀。

据传,幼年的曾巩生活在“曾密公旧宅”里,他的曾祖母周氏夫人德高望重,极为能干。在她的主持下,全家两百余口同一锅吃,同一屋住,全家上下和睦有加。

除了“曾密公旧宅”,秋雨堂等地也是曾巩儿童时代的乐园。“秋雨堂”之名源自曾巩祖父曾致尧“秋雨名家”的故事。曾致尧曾受宋太宗宴见,席间太宗谈起国库充盈,十分高兴。而此时南方正遭遇旱情,曾致尧当即回奏,认为国库充盈“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宋太宗深受感动。从此南丰曾氏就有了“秋雨名家”的称号,曾氏后裔更将其铭刻于门楣上。曾巩去世的第二年即元丰七年,曾肇在此修撰《曾氏族谱》,曾布在此为族谱作跋。

今年是曾巩诞辰1000周年,南丰县正在修筑曾巩文化园二期工程,《曾巩评传》《曾巩宦游九州》等书籍也正在编写中。

南丰县洽湾镇桃源村的曾水平是曾巩的后人,2006年开始从事曾巩文化研究,“小时候就听着祖辈的故事长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曾巩文化的意义,让更多的年轻人吸收其中的文化养分。”

千秋古窑瓷器

“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窑,窑数处,望之如山。”白舍窑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之一。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趋于衰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时就有“先有白舍窑,后有景德镇”的记载。

白舍窑瓷器

白舍含有“白色馆舍”的意思,因其出产白瓷和青白瓷而得名。除白瓷和青白瓷外,白舍窑产品还有少量薄胎瓷。白舍窑所产瓷器胎色洁白细腻,如玉如琢,胎体较薄,质密而坚,釉色白中泛青,晶莹润泽;白舍窑瓷种类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不乏精致的高档瓷器。在制作工艺上,白舍窑从淘泥、制坯、梳篦划花到最后烧制成精美瓷器,工艺繁杂,图案装饰简洁却不单调。

白舍窑瓷器

南丰县南白舍村西南侧红土山冈上,32座古窑遗址,20余座窑体堆积物,绵延3公里。窑址散布于程家园、瓦子山、符家山、对门排等处。窑旁遍布瓷片、窑具、垫器、匣钵、炭灰等,遗存丰富。从南丰境内发现的石仙观商周遗址和傅家湾遗址推断,南丰的陶瓷烧造历史发端至少在3000多年前。古时南丰白舍窑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东南亚地区。在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中清楚地记载:“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白舍窑也。”可见当时白舍窑制瓷工艺水平之高、产销之旺。

白舍宋元古窑遗址于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文保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瓷器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与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白舍窑瓷碗、葵口碟、梅花盏,曾在1980年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出土陶瓷展览会”上展出。

元朝末年,白舍窑陷入资金和瓷工双双匮缺的境地,许多窑户停工停业,窑工们纷纷远走景德镇或他乡谋生,白舍窑渐渐式微败落。为了重振白舍窑的瓷文化,81岁的邹兰英历经20载,与儿子在全国各地收集两宋时期的白舍古瓷,至今已收集白舍窑古瓷近500件。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收藏的部分藏品在宋元白舍窑古瓷展示馆内展示。“这么精美的瓷器‘藏在深闺无人识’太可惜了,希望通过政府和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白舍窑、记住白舍窑。”耄耋之年的邹兰英谈起白舍窑,眼神依旧矍铄。

南丰县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白舍窑遗址调研勘查,讨论保护与开发措施。建立遗址公园和青白瓷展览馆、打造陶瓷小镇的构想,也指日可待。

南丰人谢振华2016年回到南丰后开始复烧白舍窑,他创办的“白舍窑宋元舍工坊”,已经3次成功烧制出窑一批瓷器,并整理出一套白舍窑制瓷生产工艺,“希望能够一点点重拾白舍窑的烧制技艺,让白舍窑的窑火‘烧’得更旺、更久。”谢振华说。

千载非遗傩舞

初一“起傩”,傩班挨家上户跳傩;十六“收傩”,也是一年一度的石邮傩舞高潮。南丰傩的典型代表是石邮傩。每到农历正月,在南丰县,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各地都会进行“跳傩”。

傩舞

“傩”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由最初假面跳神、驱鬼逐疫、禳灾纳吉的仪式逐渐演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许多地区流传。始于汉初的南丰傩,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傩舞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南丰傩以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原生态特征突出、文化内涵丰富而闻名中外。

《建昌府志》曾记载:新春“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正二月间,又有八仙之舞”。南丰县仍留存着上述各类戏舞,分别俗称“跳竹马”、“跳傩”、“跳和合”、“跳狮子”等。

“跳傩”是南丰傩舞主要品种,以表演众多节目和系列节目为主要特色,每班少则5人,面具5枚;多则36人,面具36枚。伴奏乐手2至8人。清末以前组成的“跳傩”班有专祀傩神庙和驱疫仪式;如今组建的“跳傩”班多借用福主殿为神庙,多无驱疫仪式。

傩舞面具

据调查,清末至今,南丰至少有182个村庄组建过傩班。以有傩面具为标志,2001年底南丰有117个傩班,其中跳傩班有84个,竹马班有9个,和合班有20个,南丰现存不同类型的傩面具120多种、节目70多个,全县有傩舞艺人2000多名。

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县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开展傩舞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组建少儿傩班,从青少年中挑选傩舞苗子成为各傩班传承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北京舞蹈学院和石邮傩班共同研创的《傩情》舞蹈在国家大剧院及全国各地巡演,反响热烈。北京舞蹈学院师生以石邮傩为素材创作的舞蹈纪录片《傩·缘》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上荣获最佳纪录片“金桂花奖”。

“这种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弘扬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记住乡愁,能让更多的人去挖掘其中的文化研究价值。”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南丰县图书馆馆长李秀华欣慰地表示。

千岁贡品蜜橘

“圆润秀小、色泽金黄、清香独特……”橘花盛开的时节,南丰城内处处弥漫着清新淡雅的香甜,到蜜橘成熟的季节,更是可见金黄的小果挂缀在城内各处的橘树之上。

蜜橘

早在唐代,南丰就有柑橘生产。当时主要栽培的是实生(即籽实)繁殖的朱橘(南丰人称“红橘”)和火橘。宋元以后,由于蜜橘味美质高,经济价值好,蜜橘生产渐兴,蜜橘名称始载入明正德《建昌府志》。唐宋以来,南丰蜜橘均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橘”之称。清末时期曾是南丰蜜橘生产发展的辉煌时期,最高年产达12万担之多。南丰蜜橘不仅皮薄个小,甜如蜜,而且皮很香,可以入药、提取香料。

蜜橘

现如今,南丰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南丰蜜橘之乡”,宽皮类柑橘种植大县。南丰蜜橘已经成为南丰最具特色优势、最具希望潜力和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当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蜜橘产业。南丰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

随着南丰蜜橘产业的不断发展,南丰的产业经营模式已渐成雏形。南丰县更进一步把蜜橘产业与工业、旅游、商贸发展相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走进南丰,就等于走进历史变迁的博物馆,希望让更多人通过‘五个千年文化’感悟南丰深厚的历史风貌、人文风情。”南丰县委书记吴自胜说。

责任编辑:邵长军
江西学习平台
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