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青铜器 倪文东教授访碑——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
西周《墙盘》铭文 西周-墙盘铭文(局部放大) 端庄秀丽的《墙盘》 《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恭王的重要功业;后段记载武王克殷后周室历任史官的家史。铭文为史墙之手笔,史料价值与书法价值皆高。 《墙盘》虽出土时间较晚,但一经出土,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史学家、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们所关注。此盘为西周中期的作品,虽成器时间尚早,但齐整秀丽,端庄优美,已成为西周金文成熟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金文的正宗和典范,笔法极其娴熟,中锋用笔,起止藏锋。结构严谨,均衡端稳。章法齐整,横竖成行。纵成行,行距小;横有列,字距大。行气凝炼,疏阔清朗。用笔在圆润中显劲力,字形在规整中求变化。 《墙盘》以其理性的创造,集西周早期金文书法之大成,无论在笔法结构,还是章法布局上都显示出作者娴熟的技巧和理性的思考,从而成为金石书法的典范之作。端庄文雅,和谐优美,早先金文那种天真烂漫、朴拙生动的风格已不复存在,呈现在欣赏者眼前的是笔法和结构及章法的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正是《墙盘》铭文的特点,亦是其弱点所在。典范和程式,并不是其过,而是其特点。临习书法,从规范入手,可得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墙盘》已成为初习金文者最好的范本,它的笔法和意趣,遒丽匀称的线条,严谨端庄的结体,开了后代秦系篆书之先河。 西周《㝬簋》 西周《逨盘》照片 西周《逨盉》照片 《秦公钟》照片 《秦公钟》铭文拓片 刚健婀娜的《秦公钟》 《秦公钟》,青铜器。又称《秦武公钟》,为春秋秦武公时器。197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杨家沟太公庙村。现藏宝鸡市博物馆。因出土地为古平阳区域,所以此钟又称《平阳秦公钟》。同穴出土编钟5件,形制相同,大小递减,均有铭文。甲乙钟合成篇,有铭文17行,其余合成一篇,铭文相同,后一组失一钟,故缺末段铭文。全篇计铭文135字。铭文内容为秦公祭祀宴享其祖先之辞。秦公自叙其先祖有功于周王室,而受封赏。文公继先祖事业而不衰,为报答周天子而兢兢业业,统治蛮方。他说:“我一直虔敬地祭神祭祖,接受赐福,明察人心。定事和事的俊士都养在我的身边,使勇武得宜。敬受先祖昭明之德,用以安定。”最后明示,铸此钟的主旨在于“以其灵音宴享先祖,以求福上加福。使我秦公高居君位,承受大命,护佑四方,康乐宝之。”文辞恳切,语言优美。 《秦公钟》铭文极具特点,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它从西周金文演化而来,继承了周人金文细劲挺健的特点,又自出新意,别具一格。观其用笔极为细劲,时而圆笔藏锋,时而尖细露锋,时而圆融流动,时而方折劲健,寓方于圆,或圆或方,和谐自然,线条流畅,落落大方。字形修长而优美,结字严谨而变化。章法布局极为疏朗,如晴空星月,悦目怡神,令人心醉。线条劲挺而有力,短长肥瘦,变化多姿,融笔法、刀法之妙趣于一体,而成为典型的金文“瘦金体”,细瘦劲挺,刚健婀娜。 《秦公钟》和《秦公簋》、《石鼓文》的书风一脉相承,比《秦公簋》更规范,更严谨,承前启后,成为秦系篆书的先祖,对秦篆的创造起到了楷模作用。它无论从用笔、结字或章法等方面,都对秦篆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 《秦公簋》铭文拓片 自然天成的《秦公簋》 《秦公簋》,青铜器。为春秋时期秦国的器物,有一器一盖,皆有铭文,书风相近,系一人所书。器铸有铭文10行,行5字。盖铸有铭文5行,行10字,合起来共有铭文百余字。此器出土于甘肃天水,保存完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青铜器代表,亦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 春秋以来,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呈上升之势。秦文化将自身的风貌和周人的传统相融合,表现为独特的个性和崭新的风度。周人庄严肃穆、雍容典丽的作风,在此已改为粗犷勇猛,挺拔劲健,成为热血与力量的结合和真实写照。在青铜器铭文的铸刻方面,已完全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线条匀细而有力,字形修长而优美。方圆笔的妙用,自由伸缩的变化,布局的自然天成,让人感觉一新, 《秦公簋》有继承有创新,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西周金文《虢季子白盘》及《小克鼎》的影子,但又不尽相同。它比它们更大胆更变异,用笔的匀称而劲细,结字的谨严而活变,章法的天然烂漫,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开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字形结构整饬严谨,笔法尽去呆板僵直,在微曲中求劲健,在圆转中出刚狠,处处体现着一种自矜自信的强悍雄风。它们仿绋挟带着大西北的空阔无垠和西部民族的勇猛粗犷,遮天盖地,扑向众生,击打着人们的心弦,震憾着人们的魂魄。 《秦公簋》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秦系文字创出了一个新世界,以独特的书风立于金文之中,成为秦系文字的真正源头,直接影响了秦篆的产生和发展。《秦公簋》与《秦公钟》及《石鼓文》一起,为秦始皇时期秦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也对后来篆书及其他书体的创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何尊》照片 青铜器铸造过程 访青铜之乡,品逨盘史书 张培艳 2019年1月6日,倪文东老师带领陕西金石书法遗迹考察组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进行考察。位于中华石鼓园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在石鼓山山顶。未入园时,已经下起星星点点的雪花,门口文怀沙题写的“中华石鼓园”五个大字处于篆隶之间,朴拙圆融。赏毕刻石后一行人拾级而上,一路被周秦文化场景的青铜浮雕墙壁相迎。沿路再行数百米,到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为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始建于1956年,1958年更名宝鸡市博物馆,2006年宝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出土地石鼓山建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新馆建成于石鼓山顶。我们此时来到了其外观设计为“平台五鼎”造型的博物院面前,探讨设计者如何将石鼓和青铜器两种元素相结合才显得如此错落不凡。 倪文东老师带领我们进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三楼大厅,厅内有一件仿品“大克鼎”,大克鼎原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于清朝光绪十六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窖藏。此外,展厅里将“晚晴四大国宝”仿制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赏学习,其中“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土于宝鸡岐山县,“虢季子白盘”(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今宝鸡市陈仓区、“大盂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宝鸡眉县、“散氏盘”(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图三)出土于宝鸡凤翔县。这么多国之重器都与宝鸡这片土地有关,了解一下宝鸡与周人的历史以及宝鸡的地形地貌很有必要。宝鸡处于渭河之西,是周秦故地。宝鸡市的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接壤处为周原地区,为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古公亶父为了族人不受戎狄的侵扰,率众人由豳地迁居于此。对此,《史记·周本纪》有载: “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此后文王武王虽迁都丰、镐(今属西安),但西周井、虢、(弓鱼)、夨等重要宗族仍分封于此,或者将墓地选在此处,这是宝鸡周原地区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的原因,不仅如此,宝鸡的其他区县也因为这些原因被挖掘出大量青铜器。宝鸡各区县地理风貌不同,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山、川、原兼备,因此被挖掘出土的青铜器存在于不同的地形地貌中,数量、集中程度和出土形式也不同,常见出土形式的有墓葬、遗址和窖藏等。宝鸡地区出土窖藏较多,窖藏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将所用青铜器集中埋藏而形成的,多因人们祭祀日月、神明或战乱出逃而留存。据统计,宝鸡地区发掘出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数量大,种类多,铭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十分可观,宝鸡不愧为“青铜器之乡”。接下来,我将先从第一展厅内的窖藏重器进行整体和具体的介绍。 逨鼎、逨盘和逨盉出土于宝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窖藏,这个窖藏2003年被发现并被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窖藏。其中出土青铜器包括“四十二年逨鼎”2件,“四十三年逨鼎”10件,以及“逨盘”、“逨盉”各1件等共27件每件都有铭文且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总字数达到4084字。其中的2件四十二年逨鼎大小略有出入,这是因为西周时期用陶范法制青铜器只能一个模范制一个青铜器,其他同一时期制造的、功用相同的同种器物大小有别也缘于此。2件“四十二年逨鼎”内壁各存有铭文25行281字。10件“四十三年逨鼎”大小依次递减,其中8件存有内壁铭文316字,两件形制较小的四十三年逨鼎合铸一篇铭文,这种合铸铭文的现象除了见于不同器具之间,同一器具的不同部件之间也存在。本窖藏青铜器中,尤其要提到史料与艺术价值都很重要的“逨盘”。 “逨盘”造型优美,工艺超绝。盘内铸铭文372字,记录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12位国君的历史事迹。铭文朗朗上口,语言诗化,铭文记述了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拓士开疆,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史实,歌颂了西周各天子的丰功伟绩,“逨盘”铭文对西周王位世系有明确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载的西周诸王世袭名号和次序,证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年表是正确的。此外,铭文内容还赞扬了单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及历代周天子对其家族的赏赐和荣宠。为研究单氏家族史及西周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逨盘”被誉为“青铜史书”。 提到“逨盘”,不得不与“史墙盘”做出比较研究,遗憾的是,并未在此次展览中得见“墙盘”。据讲解员说《墙盘》被调回了周原博物馆。“墙盘”是1976年出土于宝鸡扶风庄白一号窖藏,两盘叙述手法大体一致,“墙盘”前半部分歌颂了文王至恭王等7位天子的丰功伟绩,后半部分记录了西周微氏家族墙的先祖的贡献,并表明了自己的忠心。“逨盘”和“墙盘”是不同时期制作的,但铭文的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具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从书写的艺术性来看,两个盘器时期不同,制造者不同,自然会有差别。首先,“逨盘”器型比墙盘大,形制更加美观,因出土完,保存也相对完好一些;其次,“逨盘”字数比“墙盘”多70多字,内容更丰富,涉及的西周诸王较“墙盘”多3代;再次,“墙盘”铭文分左右两部分,而“逨盘”则是作为一个铸刻的整体呈现;最后,通过对比,两盘铭文从书法的艺术性来看,都属于工稳一路,整体点画的粗细变化都不大,“逨盘”铭文点画偏细一些,结构也较为宽松,给人以书写散漫之感,能较清楚的看出点画相接之处,“墙盘”铭文点画较粗,字形结构较紧密,给人以书写严谨之感但不乏变化。 该展厅中,除了上述的展品之外,还陈列了诸多青铜器。他们中的每一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围绕他们中的每一件都可以讲述出一段独有的历史故事,他们古朴典雅的造型和功用,向我们展示出当时历史独有的景象,而这其中的种种详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和挖掘,慢慢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张培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倪文东教授)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书法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