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轻风无意 2016-03-15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中国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地处“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陕西省宝鸡市。
  几年前看GGTV9的《青铜王国》,就产生了去青铜博物院一睹墙盘、逨盘风采的念头。这次的西安之行中决定去宝鸡两天,除了青铜博物院,还要到嘉陵江源头看红叶。谁知临行查天气,22号宝鸡全天有雨,所以这行程就压缩至一天了。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1.15年10月21日,早6:32公交车到达西安火车站,看到北城墙的一座城门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2.6:37,西安火车站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3.9:37,宝鸡火车站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4.在火车站直接拦车,开到这个叫“石鼓园”的景点,出租车司机说,博物院在山上,我只能开到这里了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5.我们开始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爬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6.沿途有青铜壁画,爬了10多分钟,真是前不见博物院,后不见石鼓园。茫茫四野,对我们来说有点累呀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7.10:24看到这张图,才明白了我们的运行路线是上面那一条




    青铜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
   青铜器博物院主楼的设计,在造型上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旨在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在石鼓山巅,这面巨大的铜镜迎接宝鸡每一天第一缕曙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网载)
   一直爬到博物院的侧墙才看清还要下坡再右转,才看到正面。看着正面那一溜陡峭的台阶之上的云端博物院真有点打怵,可你干什么来了?上吧!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08.右侧,是访客中心。打听,没有餐饮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09.想上个厕所,保安说,上二楼!木有电梯!否则你就从这条小路再下到山腰,那里有个旅游厕所[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0.一楼的前厅的确气派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1.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2.这个基本陈列在三楼,统统用爬楼梯的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3.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筹建于1990年,1998年9月8日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9月28日新馆落成,并更改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15年11月15日更名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馆”(欧,我们去时还没有改名字和级别呢)。
   基本展览由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组成。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4.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5.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6.“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7.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8.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宝鸡是周秦两个王朝的发祥地。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土的西周铜器尸臣鼎到清代晚期出土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大国宝,曾轰动一时。两千年间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属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 ,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就住进了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听到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
    刘顿生好奇之心秉烛往寻。转到屋后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看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非同一般声响。刘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知此马槽绝非寻常之物。次日一早,刘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
    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逸。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此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19.国家级文物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读“四”音)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网载)
   08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亲眼得见(可惜不许拍照)。当地的导游解说,这是我国第一份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合约。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少见的。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0.国家级文物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网载)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1.散氏盘铭文




     大盂鼎,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网载)
   从大盂鼎的外观可以看出,纹饰的图案已经简单多了,除了鼎口圈有饕餮纹外,其余都是素面朝天。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2.国家级文物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3.铭文及翻译,说明当时的金文文字的个数已经大大增加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4.国家级文物。这是我在国博拍到的大盂鼎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铭文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网载)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5.国家级文物。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图片,谢谢原作者




     掩藏在厚实的黄土之下的青铜器,镌刻着一段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记忆。进入新世纪以来,宝鸡地区不断涌现出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出土文物的感人事迹,体现出周秦故地人民群众秉承的重义轻利、知理尚德的文王遗风。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6.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7.前面四件件国宝级文物都是复制品,总算看到真品了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8.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时仍有所见。盂的体型一般较大,主要功能是盛水以供盥洗之用。形体较小的盂还可以盛放饭食。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29. 天盂 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前771年) 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0.




      墙盘,西周铜器,通高16.8厘米,口径47.2厘米,重12.5千克。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12月15日,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生产队队员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专家将其定名为庄白一号窖藏,其中便有墙盘,墙盘铸于西周龚王时期,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做。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垂冠分尾凤鸟文,凤鸟有长而华丽的鸟冠,鸟尾逶迤的长度,为鸟体的二至三倍,延长部分与鸟体分离,凤鸟纹在当时象征着吉祥,是西周时期最为流行而且最富时代特征的纹饰。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1.墙盘 西周中期(公元前976年--前886年)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国家级文物




      墙盘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现在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西周是铸造长篇铭文的时期,铭文内容涉及统治阶级的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享以及贵族间的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此铭文字体为西周时期的标准字体,其字形整齐划一,笔式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2.




     墙盘是放在基本陈列的第二部分的,我把它移到这里是因为墙盘上记载的西周前几位的君王年表和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记载一致,这使得学者们非常兴奋,都希望哪天再找到一个把周王朝的年表完整记录下来的盘子,谁知就在2003年这个愿望实现了!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的5位村民正在该村北砖厂的北崖,据地面十多米的半坡上取土。下午4点左右,其中一位村民王拉乾正在抡镐挖土,挖着挖着,一镐下去,突然出现一个拳头大的洞,他以为是个墓葬,往里一望,一片青光,觉得好像是个棺材。
    这时,另一位村民王明贤上前趴在洞口往里看,仔细端详着泛青光的“东西”,看到了4个大铜鼎,他说:“这东西和电视上宣传《文物法》时的青铜器一样,都是文物。”五位农民既兴奋,五人商议:这事要保密,并且派了其中之一的王宁贤马上回家打电话通知相关部门。
  
    27件青铜器被考古研究人员完好的发掘出来。让大家更加兴奋的是,“三足附耳铜盘上有字!”粗粗一数,竟有370多字,这比1976年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史墙盘”还要多70多个字,而且它比史墙盘大,形制更美观,这就是逨盘。
     逨盘的价值在于盘底的铭文,该铭文基本历数了西周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轮廓。册命逨的周王既称“则旧隹乃先圣祖考夹召先王”,可知他必是厉王之子宣王。那么,逨盘上实际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李学勤先生已指出,逨盘铭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逨盘铭文所载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与文献、从前发现的金文的记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巩固开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战等等。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3.逨盘  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




     古公亶父,自豳迁岐,开始了周民族建国立业的艰苦历程。知道西周东迁,在大约300年历,堇荼如饴的膴膴周原一直是西周王朝祭祖敬天,举行盛大礼仪活动的圣地,也是世族采邑集聚,手工业发达的经济都会。周原对周王朝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圣地位。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4.除了周幽王,都在上面了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5




      周人始祖后稷居邰(今扶风、武功一带),公刘居豳(今陕西长武、彬县一带)。为躲避豳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族人“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感慨于周原自然条件的优越,遂定居周原,修筑官庙,设官建置,发展农业,立国为“周”,建都曰“京”,史称“岐邑”。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6.自左至右分别为后稷、古公亶父、周文王、周公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7.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8.蝉纹鼎 商代晚期 1958年宝鸡县桑园堡出土 宝鸡青铜博物院藏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39.兽面纹带铃簋 商代晚期 1983年宝鸡县硖石出土 陈仓区铜博物馆藏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40.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41.商尊 西周早期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藏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42.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43.




[转载]一直想去的西安(24)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
44.当阳光照射到满满一窖闪闪发光的青铜器上时,人们都被惊呆了




     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这个青铜窖藏所在地杨家村自1955年以来屡出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青铜王朝》里,还介绍了当时由于军阀混战,有些军阀抢到的青铜器又被重新埋藏。但随着时间推移,埋藏的人不在了或是他们也找不到当年埋藏之处,想来,还会有许多的青铜国宝就在这里的某处静静沉睡着呢吧?




     谢谢朋友的到访!请看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