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剑博古 2019-02-06 19:11:00 土沁:由于唐宋器物多见土沁,于是一些伪装成出土样的赝品,便需要做上土沁。以前是在瓷器上裹一层士,然后用高温烧一烧,让器物的表面或多或少能有一些土的遗留,达到“出土”效果。有的用酸咬,目的是给人有“入过土”的假相。上述手法目前还在使用,原因是有市场,永远有不断涌入收藏领城的初入门者。 当下造“土沁”,较前卫手段是借助于化学物,并让“土沁”显现在釉层与胎骨之间,水平亦越来越高。然而在放大镜下观看即可看出破绽。 首先是土沁形态:作伪的土沁,其形如咸豆浆中凝固的豆花,况且,土沁边缘清晰,造型单调。真品上的土沁,形态多样,或粉末或颗粒或呈雪花状,往往同一件器物上不只一种形状,且土沁边缘模糊; 其次为土沁分布,相比较而言,赝品上虽已见出层次,但分布刻板、走向显得机械,不流畅;而真品上的土沁,分布自然,层次极为丰富、活泼,土沁不但走向具有随意性和灵动性,并随着釉层厚薄变化,会若隐若显或出现跳越现象。 近几年,“土沁”越做越妙。但细心查找的话,在釉汁肥厚处,绝大多数的赝品,仍免不了会附上或捎带上一些不合常理的“土沁”。另外,无论青瓷还是影青,唐宋瓷器的釉面上,经常会出现几丝牛毛纹或几绺冰裂纹,这些因年代久远所产生的纹片,在新时期的鉴真上,当属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