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道周书法研究虽然在学界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黄道周章草书法的研究却十分欠缺,原因主要在于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从书法史上看,明代书风因受赵孟頫影响,前期流派往往笔下缺少骨力,缺少魏晋精华,而黄道周可谓是超越唐宋、直追魏晋的第一人,以富有刚健精神的章草为明末书坛注入一股生气,同时为后世章草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黄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玄,号石斋。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后募兵抗清,被俘不屈,于隆武二年(1646)就义于南京。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以其品行称“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道光五年(1825)清廷将黄道周请入孔庙从祀。 黄道周是明末大儒,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时人徐霞客盘数天下名流时,称“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里所称道的主要包括黄道周的字画、文章、人品与学问。 作为一代大儒,黄道周的人品学问确实堪称古今海宇之少有,所谓学问直追周孔,即指黄道周以六经救世,重拾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特别是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兼容并跨越汉宋,回归六经,直追周孔。以其礼学为例, “整个明代的《礼记》学,可以称道者唯有黄道周的《礼记》五解”;而黄道周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在明末时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明末著名文人如张溥、吴伟业、吴应箕皆曾问业于黄道周,陈子龙、夏允彝、艾南英、钱澄之等则为其门生弟子”,应该说徐霞客称赞黄道周的文章为整个明代第一,此虽非定论,但不是没有根据。而在书画艺术方面,徐霞客的评价则是将范围缩到了最小,认为是朝上翰林之最,这一点可能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对学问的观念的影响,因为黄道周也自称“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 不过从总体上看,当下学界对黄道周的研究,占据最大分量的却不是在其文章、人品或学问方面,而是黄道周的书法。关于黄道周的书法研究,学界已形成一定规模,涉及黄道周的行草书、草书、楷书、隶书以及书学思想等,并且近五年接连产生七八篇关于黄道周书法研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学界对黄道周书法的研究蔚为大观。 但是,在现有的黄道周书法的研究当中,唯独缺乏对黄道周章草的专门探讨。事实上,黄道周章草同样极具艺术价值,并且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对黄道周章草书法的作品现存状况、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一|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现存状况 学界之所以尚未有对黄道周章草专门的研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黄道周章草书法自身的问题。 在黄道周众多书法作品当中,纯粹意义上的章草作品极少。侯真平先生所考证的黄道周书法作品中,厘定出行草、行书、草书、楷书、小楷、行楷、隶书、隶楷、行草等,唯独没有章草书法,说明了黄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由于作品本身数量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界对黄道周章草研究的不足。 但是,我们说黄道周章草作品稀少,并不是说黄道周没有章草书法。黄道周自身对章草书法的创作是持有深刻认识与见解的,他在《书品论》中说道:“楷法初带八分,以章草《急就》中端的者为准。《曹孝女碑》有一二处似《急就》,只此通于古今,徐或远于同文耳”,“草书以欧阳询初集右军《千文》为第一,怀素最下。章草晋魏以下无复佳者,张康、陆云所存不多。时人唯有云间周思兼备臻妙旨,今久不可得。吾乡谢光彝章草亦足名家,晋江黄大司马时亦为之,然多葛龚,不尽公手”,可以看出,黄道周并非不重视章草的艺术。 那么如何才能从黄道周的书法当中展开对其章草的研究呢?在黄道周众多的书法作品当中,最接近章草风格的应该是《长安偶作九 首》、《舟次吴江诗册》等作品;或者说在这些作品当中,体现了章在行中、章在草中的特点。 如图: 图 1 《长城偶作九首》及第一首 信有拔山力,难开径寸心。 才穷应语命,愁至尚能吟。 学道师聋哑,安身宝陆沉。 廿年尘出事,一一马头寻。 《长安偶作九首》是黄道周书法作品中最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可以将其视为黄道周章草艺术的代表作。这一书法作品的用笔直取魏晋,其间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点画平铺直叙,使转自如。总体上说,黄道周章草以转为圆,书写以手腕带动,整体笔画一气呵成,圆润、厚重、饱满,富有弹性;并且结字奇趣,明显继承了皇象、索靖的章草风格。 图 2 《用法次吴江诗册》 此外,黄道周的章草大多需要在其他书体中窥见,即所谓章在行中,章在草中。而《舟次吴江诗册》这一幅作品的章草笔意堪称最浓,结字与《长安偶作九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上看,《舟次吴江诗册》点画右下落笔,顿后提笔,有时会露出上下笔连带的虚尖;横画起笔以露锋或逆锋为主,收笔以磔尾来表现厚重感;竖画多藏锋,笔尖回旋后顿笔再行,但也夹杂一些“空抢”入纸的竖画,“顿笔—折笔—行笔”一气呵成,最后驻笔提收。 而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折画和捺画上,折画一波多磔,节奏感强烈。捺画以夸张的磔尾和小磔尾的形态来呈现,夸张的磔尾露锋起笔,右下入纸重顿后提笔。小磔尾形态较为明快活泼一些,露锋出笔后直接重顿再将笔尖挑出去。 尽管黄道周章草书法作品稀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章草艺术的研究。由于黄道周章草书法表现出的章在行中、章在草中的特点,我们在下文对其章草艺术的取法与来源、风格与特色的探讨,将以章草艺术为中心,旁及黄道周的行、草、楷等书体。 |二|黄道周章草的取法与来源 黄道周在楷书、隶书尤其是行草书的艺术创作方面,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楷书直逼钟王,遒媚劲健,打破了二王为宗的传统帖学道路,从书法史上看,为书法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同时也为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其行草书气势磅礴,大气恢弘,改变了晚明书坛俊朗飘逸的风味,对社会风气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黄道周的章草同样也是不协流俗,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意义。那么,当我们追寻黄道周之所以形成独特的章草 风格时,可以发现其学书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 首先,黄道周的章草取法汉隶。 我们说汉代书学是后世书法各体发展的基础,历代章草的发展一样可以追根溯源至汉代隶书。正如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中提到:“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 ” 而黄道周章草最有特点的,就是捺画和勾。其捺画不似刀戟一般太露锋芒,黄道周章草的捺画明显还保留了汉隶的磔法——重顿后顺势右上平出。 正如其人一样,含蓄而有力量,饱满却又不失骨力,这恰好是继承了汉隶中直捺畅快直率右下行笔,重按轻提;短捺短粗壮实的特点,如图3的“史”字、图4的“蓑”字、图5的“良”字。 其勾将汉隶稳实的特点内化,不似飞箭一般直挺挺地挑出去,黄道周章草的每一个勾都将笔锋压住,然后拧笔转笔,再慢慢地轻挑出去。 竖弯钩在行笔至钩处,蓄力向上推出,如图6的“眠”字和图7的“何”字,最后的勾画写法不是重按急出,而是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最后捻笔管调中锋,边行边推笔出锋。 其特点是一方面体现了书风的朴茂,气势恢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活泼灵动的特质,富于幽默感。从这一点上看,黄道周的章草实际上是继承了汉隶庄重灵活的特点。 其次,黄道周的章草取法魏晋钟繇、索靖、皇象。 有相关研究已经提到,“章草领域,历代未有人深入,虽有元代赵孟頫,明宋克、祝允明写章草,或多自撰,往往不可取法。概因二王书法从形式上较为彻底地阻断了与隶分,章草之间的联系,黄书远师钟繇,参以索靖草法,并而取得突 破”。 除了取法于汉隶之外,魏晋书家笔下的风韵亦消化于黄道周章草的使转和洒脱当中。 这一点在黄道周《长安偶作九首》里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结字的多样(字势形态的活泼纵逸),用笔的变幻(笔锋的多变),都可以视为魏晋的风范。 《长城偶作九首》及第二首 矮屋宜欹枕,漏舟皆短蓑。 每逢今所恠,似是昔经过。 浩叹良吾浅,惊心奈若何。 橪香投现岸,小水莫兴波。 宋元明人之习章草,一般来说是以魏晋的章草为师,譬如元代赵孟頫、邓文原,明代的宋克,黄道周亦是如此。黄道周主要师法晋代索靖等人的章草,索氏的“银勾虿尾”为他所继承并有所创新;魏晋章草的横向伸拽、右上方拱起以及磔角等特点,在黄道周的章草中创造性地为其所用。 沙孟海先生也指出了这一点,说“(黄道周)参索靖草法,他也确是时时心仪章草,所以笔短意长,见于诸体书作。草书笔势稍纵,但仍以落笔方折运行圆劲的短线条为主,牵丝也不作过多夸张,故少见时人之缠绕”。 除了索靖之外,书法史上喜欢章草的书家,从赵子昂、邓文原到宋克,他们笔下的章草基本上都跳不出皇象《急就章》的影响,到了黄道周这里也不例外。 黄道周章草作字,各字之间均不牵连,笔划下笔尖细,重按后出挑,这些特点显然是从皇象书中而来的。此外,黄道周章草中方健的转折、欹侧多变的结字、朴拙的风格则来自钟繇,这与其学书之总体风格师于钟繇是息息相关的。 最末,黄道周的章草集各家之长。 从上文所引黄道周的《书品论》内容,可以看出其书风的形成远取汉魏两晋,并以此作为通古今之变的枢纽,再从旁吸取各代书家的养料,由此依根而生。 多采众长则更善,黄道周博取各家之长,远追魏晋,近取宋代名家。在此,我们以其受苏轼的影响为例。黄道周的章草由于受到苏轼的影响,结字常取斜势,其书法特别注重取势,一幅作品中常常有大长撇、竖、横的出现;在字与字的处理关系以及结字上,左旁偏出,右下角则趋于内收。 黄道周《行书手札》局部 总体上看,虽然黄道周把目光放在了汉魏质朴古拙的书迹上,但二王“疏放妍妙”的传统帖学对黄道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清人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所说“黄氏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所以我们可以说黄道周章草中的“逸气”,就是从二王一路来的。 于是,黄道周章草风格的主要特点虽是质朴古拙,但在细微之处其实不难发现有二王的笔意,譬如点的呼应、细笔画的连带关系等。这一部分内容将在下文的分析中详细展开。(待续)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