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瓣膜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策略中,左心耳封堵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基于WATCHMAN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多中心的注册研究,已经证实左心耳封堵在卒中预防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心外科介入下的的左心耳结扎/封闭策略同样证实在切除心耳后,可以减轻心律失常的负担以及提高神经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左心耳的干预治疗在临床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达成共识,比如包括优化患者筛选路径,不同封堵器的临床选择,围术期并发症的有效管理等。JACC发表的这篇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左心耳封堵的原理,临床证据,患者选择以及人为干预左心耳情况下的一些临床挑战。 ▼ 左心耳封堵后的作用 ▼ 不同种类的左心耳封堵器械 ▼ 左心耳外科干预器械 ▼ 经皮左心耳封堵系统(Lariat,波士顿科学WATCHMAN, WATCHMAN FLX, 雅培ACP, Amulet,) ▼ 不同类型封堵器对于卒中发生率的比较 ▼ 正在研究中的其他类型封堵器 ▼ 左心耳封堵后神经激素的调节 ▼ 非瓣膜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的临床路径选择 左心耳封堵技术已经成为房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源性栓子的诊断和干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结构性心脏病医生,电生理医生,冠脉介入医生的重视。基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对于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高以及无法接受终生抗凝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已经成为卒中预防的重要治疗手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挑战和探索的方向。比如如何优化术后的药物管理,如何确保围术期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与导管消融结合实现患者多重收益等。未来左心耳的发展仍然基于更多的临床实践和患者中远期的综合获益。从基础研究层面,就包括心耳易发血栓的患者特征临床参数及早期诊断,左心耳封堵对于心脏功能、左房功能、血液动力学、神经激素分泌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另外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主要聚焦在不同的封堵策略和封堵器械在不同解剖形态心耳中的临床实践,多种影像学技术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围术期应用支持,以及非瓣膜房颤患者在卒中预防中个体化治疗路径比较等。 文章来源: |
|
来自: 行云流水ptp7s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