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9-03-25

首发公众号:宋京会客厅(ID:songjingsalon)

不知谁给了我们这样的思维定势:大凡是流浪汉,一定是脏乱不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贫穷无知、沉默寡言,甚至是痴呆傻。

但是沈先生不同,这个在上海街头流浪了26年的流浪汉除了脏乱不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之外,他博学多才,通古博今,思维敏捷,世事洞明,口才了得。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我们的思维定势告诉我们,只有余秋雨、董卿这样的人,才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通达古今,信手拈来,谈吐轻松,掷地有声。

像沈先生这样脏乱差的人,是不配饱读诗书并谈吐自如的。

有反差,就有故事,就有传播,就有关注。

果不其然,这种反差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

▼沈先生爆红视频片段合集

1

当有人在网络上传出了第一个流浪汉沈先生的视频后,沈先生流浪的上海杨高桥附近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继“我要去丹东看摩登兄弟了”和“我要去成都看小甜甜了”之后,“我要去上海看沈大师了”就成为近几天的流行。

有人说,沈先生呆的地方每天有四五百人去现场围观,跟沈先生互动,还有一群美女网红,穿着时髦干净,美丽动人,围着一个发须板结的流浪汉拍照,这种反差简直电影都拍不出来。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也有一种说法是每天有一万人从全国各地去看沈先生。

附近的居民因为嫌吵闹而举报。

这逼得当地派出所不得不到现场维持秩序,将沈先生带走,每天只允许他出来几分钟跟粉丝们见面。

沈先生出来说:你们不要这样,要回去自己读书。你们如果想看到我,就不要这样,否则我就会被警察带走,不让我出来了。

2

沈大师的妙语很多,每句话都是正能量,每句话都是政治正确,每句话都是独立思考,每句话都针砭时弊。

出位的打扮和出位的言论,让他成为网络上出位的流浪汉。

人们以为,他的言谈,只有居庙堂之高的人才值得拥有。于是有人说“大师在民间,小丑在庙堂”,以此反讽。

沈先生说: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读了一点书而已。

你们要回去读书,不要来关注我。

不读书就像井底之蛙,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我总是感觉读得还不够,一定要不断学习。

我不是在表演,我就是读了点书。

你们读书要读原典,不要读被解读过的书。

……

▼ 沈巍说,现在他每天有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沈先生读过的书,都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他熟读成诵,每句话在哪本书里,谁说的,说给谁的,什么历史背景,都说得一清二楚。

而且,现代人在读这些书时有什么误解,当下中国社会存在哪些问题,古人用哪些经典语句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熟读古书,并古为今用,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的风骨立现。

这些话,本该从居于殿堂之高的教授口中说出。

于是有人说,沈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并炮制出沈先生妻女因车祸而死,沈先生深受刺激,用流浪致敬爱情。仿佛有这样悲婉的故事,才是对流浪者最完美的解释。

但是沈先生对复旦大学毕业和妻女车祸的说法都予以否定。

3

沈先生到底是谁?

可靠的消息表明,沈先生本名“沈巍”,今年53岁,1986年进入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病休至今。

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按照国家相关对于病休公务员的规定,一直足额给沈巍发工资。

至于坊间流传的其他传说,该可靠信源说,因为涉及个人隐私,官方没有透露。

从沈先生自己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沈先生热衷于垃圾分类研究,在工作时,他强烈坚持垃圾分类,但是别人不理解,认为他精神有问题,他因此被病休。他的原话是:工作丢了。

沈先生接受过一次采访,说他小时候父亲就因为跟外婆关系不好而迁怒于他,他小时候就捡垃圾卖钱买书,偷偷地看。

工作后,他依然捡垃圾,在单位里把别人丢掉的废品捡回来重新使用,比如写了一面的纸。

因为他的坚持,单位同事和家人同时看不上他,他跟大家彻底决裂了。

单位给他办了病休,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领取至今。

所以,沈先生一直是有工资收入的,生活上并没有陷入需要流浪乞讨为生。

这从沈先生自己的言谈中得到印证。

沈先生火了,很多人愿意给沈先生提供金钱资助,沈先生大声告诉来访者:我不需要任何资助,我不是因为穷,我捡垃圾是为了公益。

就这样捡垃圾、街头“演讲”,沈先生在上海这一带存在了26年。

▼ 纸板被沈巍写满毛笔字后,才会被卖掉。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看得出,他不是一个乞丐,他不是生活多么困窘,他只是喜欢流浪,喜欢用这种方式让生命存在。

“我就是想过自己平静的生活。”流浪这种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天翻地覆一样的存在,在沈先生看来,只是一种平静的存在。

但是,沈先生显然无法平静了。

4

因为他反常的装扮,反常的生活方式,经过热衷捕捉反常的社交媒体围观、发酵,让这种反常放大地存在于社会。

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通常是这样的:发现反常故事,对小人物崇高精神进行讴歌,然后深挖背后的故事,然后反转,开始唾弃践踏。

果然,当官方信息一出,说沈先生领了26年的病休工资后,很多人开始质疑,开始不平衡:你们真行,连流浪汉都有工资领。

然后有人开始讽刺沈先生,一个有工资的上海人,把自己打扮成这样的狼狈不堪。有人在网络上发出呼声:让沈先生先去洗个澡,换身衣服吧。

也许,一部分坚定地喜欢并赞赏沈先生读书的人,依然喜欢,但是舆论开始把公众往另一个方向带,很多人被舆论带走了,他们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关注并喜欢沈先生,而是开始质疑他背后的故事,甚至鄙视他。

他们希望沈先生能像董卿那样干净而博学。

其实,更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舆论引导他信什么他就信什么。

从崇拜到鄙视,只要不到三天就够了。

▼ 沈巍说,他的手机里存着甘地的照片。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5

沈先生为什么流浪?他说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到底该不该理解和宽容别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没有别的答案。

沈先生在一开始受到关注后就说:我不需要资助,我不是因为穷,我不接受任何捐赠,我希望得到的只有一条:尊重我。仅此而已。

但是,你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一个人在这个价值观高度一致的社会里想得到尊重,这其实非常非常难。

尊重,不仅对于流浪汉,对于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很多底层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奢侈的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知道谁给的一个标准,我们这个民族只选择尊重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学问的人和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

如果沈巍没有学问,或者没有表现出有学问,他这样一个流浪汉是不会得到社会尊重的。

这显然是我们的偏见。

我们判断一个社会好不好,有一个标准应该是:是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能得到尊重?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当然,前提是:人畜无害。

▼ 两个从北京来的小伙给沈巍赠书。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6

同情很容易,但是尊重很难。

同情是有等级观的,同情者往往会有居高临下的骄傲感,同情会满足一个人的骄傲,让同情者有驾驭感,优越感。而尊重没有,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仍然可以尊重你。这是一种大度、宽容、平等的思维逻辑。

沈先生刚被曝光时,就有人要去捐钱捐物,这是同情。促使同情产生的底层思维也许恰恰是不尊重在做支撑。

除了同情外,崇拜也很容易,只有尊重很难。

崇拜同样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一个人被崇拜,往往是因为有高于常人之处,我们容易崇拜学问,崇拜地位,崇拜品格,甚至崇拜金钱。沈先生被崇拜,是因为学问。

但是崇拜也不等于尊重,崇拜是简单的条件触发,是简单思维。只要你满足某个条件,我就崇拜你。

但是尊重不行,尊重是尊重所有。你可以没有学问,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一切,但是我尊重你。

这很难。

围观者挖地三尺,去窥探沈先生的隐私,这显然不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

同情和崇拜都很容易,但尊重很难,流浪汉沈先生只需一个尊重

今年年初,最火的网络语是“盘他”,沈巍可能是迄今为止被盘得最深的一个人。网络盘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施展,连一个流浪汉都不放过。

在网络时代,任何你想要的平静生活都是有条件的,除非你什么也不说,除非你不给宇宙任何信息,只要你发出过声音,这种声音早晚会被听到并放大,一切隐私都成为公共信息了。

隐私暴露得越多,我们越难以尊重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千疮百孔。

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改变,在网络时代,尊重会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不能尊重别人,也不会被别人尊重。

一个社会变好,是从懂得尊重一个流浪汉开始的。

愿网络围观过去,沈先生还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平静生活,安静地读书,自由地说话,惬意地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