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二十讲《十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阅读人生988 2019-03-25

乡村振兴二十讲《十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关注绿维文旅推进乡村振兴,帮你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是阻碍城乡融合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是提升乡风文明、改善乡村风貌的关键点。本期重点内容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一、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

乡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乡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根据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二、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调整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从“村庄整洁”到“生态宜居”,体现出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不是照搬城市模式,而是以乡村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为基础,在保持乡土风情和乡村文化的前提下,增加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完善村民切实需要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规划建设的五大思维导向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要求,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服务,还要为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的游客服务。面对村民和游客不断增多的市场需求,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以五大思维为导向:

第一,供给侧改革思维。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准,从供给端优化设施和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复杂和多元。

第二,全域化思维。突破区域障碍,从科学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全域覆盖。

第三,主客共享思维。兼顾当地村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既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提升游客的休闲体验,实现乡村设施与旅游设施的统筹发展。

第四,产品化思维。用产品化思路,不照抄照搬城市模式,而是因地制宜打造符合乡村基本情况的设施和服务,并提升设施的休闲和体验功能。

第五,市场化思维。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并积极导入社会参与,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政企合作和市场化运营。

三、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路径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需要结合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从空间布局、供给模式、融资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空间布局

1.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布局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区别,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域空间布局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因此,要充分考虑乡村地形地貌、区位特点、产业发展等因素,从科学空间布局的高度出发,不盲目照搬城市化模式,避免粗暴的撤乡并村和城镇改造,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优化全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升。健全乡村地区设施与服务编制体系,制定与乡村发展实际配套的设施配置标准,让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有章可循。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根据乡村的功能分区,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在村民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游览区,布置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大大提高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在乡村的边缘地区,以点状分散式进行布局,避免出现空间布局不均衡的情况,实现乡村全域服务设施布局呈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形态,发挥服务设施之间的互补效应和集聚效应。

3.网络化乡村空间布局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山水自然条件,与乡村生态空间系统、乡村民俗文化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相结合,在人员聚集区设置集公共服务、环境美化、生态绿化于一体的服务设施,形成具有生活服务、观赏游览双重功能的分区空间。在服务设施规划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维护乡村社区网络,传承延续乡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构建有助于村民和游客空间流动和文化交往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二)供给模式

1.引进多元服务主体

通常情况下,政府和村集体是提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主体,这种单一的模式缺乏市场竞争,不利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面对日益丰富的公众需求,应该拓展供给渠道,引入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个人等民间资本参与服务设施建设。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诉求,引导多主体广泛参与,一方面能够提升服务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能够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增加使用者的选择途径,进而形成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多元服务主体参与的乡村服务设施体系新格局。

2.提升供给品质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提升,首先要注重协调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但要树立均衡供给、城乡共进的理念。其次,要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布局、目标和发展路径,促进城市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再者,乡村公共设施配置要遵循产品化思维,供给产品不仅能提供基础服务,还应具有休闲化、体验化功能。此外,供给服务的提供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不同乡村的发展情况,结合区域差异与特色,配置切实可行的服务设施,在实现均衡发展的同时,让乡村居民真正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受益。

(三)投融资模式

拓宽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渠道,有助于在政府投资的前提下,构建吸引民间资本的融资平台,为乡村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乡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基础建设。二是以农业扶持政策为指导,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增加投入。三是鼓励金融机构进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提供建设专项贷款,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提高资本运作效率,补齐乡村发展短板。

(四)经营管理

1.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设施损坏严重,究其原因,是由于乡村基层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出现建设后无人管理的情况。因此,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体系,明确基层政府及部门的权责范围,避免管理缺位,落实养护责任,加强设施建成的后续管理。改革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营制度,以承包、出租、合伙等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建设管理,从而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将运行功效发挥至最大。

2.健全监管评价机制

除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要注重监管与评价机制。一是针对建设资金的监管,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资金大部分是专款专用,要防止资金被挪用缩水,保证资金足额用于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对设施建设工程的监管和评价,避免建设中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三是设立专门的意见反馈机构,听取乡村居民对设施建设、使用等方面的意见,确保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之后,切实满足了村民需求,方便了村民生活,从而不断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

以上是本期分享内容,我们下期再会。

乡村振兴二十讲《十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