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新税率实施在即,如何向客户发联系函?四张表让你明白

 温暖南方 2019-03-25

13%增值税即将实施,很多企业正在为如何与客户和供货商协调而头痛不已。虽说降税3%不等于降价3%已是共识,但究竟应该作出怎样的取舍和让利才能实现顺利过渡呢?让我们一起来说道说道。

多数企业直接否认了降价的说法,下面这张通知函最个代表性。

有客户则强势要求供应商调价,否则后续暂停新合同签约,比如绿地给供应商发通知,不容商量。

对于该不该随之降价?怎么降?下面这张图的算法最具代表性,也获得了多数制造企业的认同: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原材料占比不同,赢利空间不同,甚至获得进项发票的能力不同,导致大家对减税后的价格调整出现巨大分歧。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1

网上流传甚广算法的谬误

上图这个逻辑是错的,因为企业本身环节税负下降,使得终端销售含税价可以下降之外,进项税金额减少了,那么终端的含税售价,对进项税减少部分也会体现的。

还有下面网上热传的这个图片,也是逻辑错误!

(注:该图片只计算本环节税金减少,但事实上,进项税应该也会减少,从而总含税价下降就不只是本环节下降税负这块。

如果上游不降含税价,本环节肯定是无法降3%的。如果上下游降税后,维持之前的不含税价,那最终的含税价是下降接近3%的)。

(注:这个图片计算利润时,是将不含税价下降3%,实际上我们说的降价3%,应该是保持现有不含税价不变,但增值税这个价外税降低,使得含税总价降低,而不是指不含税价降价,这个图片的算法是偷换概念!)

有人就会问了,既然不是降价3%,那么应该降多少?

2

降税3%≠降价3%,那应该降价多少?

增值税是价外税,如果供应链上的各生产厂家保持现有利润空间不变,考虑城建税及教育附加,产品销售价格(含税价)可以下降2.8%左右。(前提是采购含税价也要同步下降)

(假设产品最终销售价的不含税价为100元,降税前增值税为16元,城建税按7%,教育费附加按3%,则附加税费为1.元,含税费总价为117.6元;降税费后含税费总价为114.3元,降低3.3元;3.3/117.6=2.8%)

强烈呼吁,此次降税后,公共事业部门(水、电、气、油费和通讯费等)和央企带头降价,做个表率,给消费者和下游企业带来实惠。

如果这些产品总价不降,税率下调后,下游企业采购的不含税成本反而上升,如果企业再遇到下游客户强势压迫的话(保持不含税价不变),企业利润反而会下降。

税率下调3%后,企业产品售价下调多少比较合理?如果采购价同步下调,那下降3%(以不含税价为分母)或 下降2.8%(以含税价为分母,且考虑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因素)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这个2.8%是降税带来的总收益,具体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何分配,则取决于链条上各家的博弈,但总体来说,应该会是共同分享降税红包的,只是拿多拿少的问题,所以具体降多少,要看博弈了。

3

不同价格与不同收益明晰

接下来就用四张表格来和大家探讨降税3%,供应商销售价格变动会对利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四张表格中都是假设降税3%供应商的采购的材料费总价不变)

1

维持销售总价不变,税率调整后供应商收益增加

表一:

第一张表格:供应商的销售价格总额不变,降税3%后毛利增加,缴税减少,综合税负减少,税后毛利增加。

在材料费占比40%时,降税3%前后的差异:

16%税率:

毛利=100➗1.16-40➗1.16=51.72元

增值税=100➗1.16✖️0.16-40➗1.16✖️0.16=8.28元

综合税负=8.28✖️1.12=9.27元

税后毛利=51.72-9.27=42.46元

13%税率:

毛利=100➗1.13-40➗1.13=53.10元

增值税=100➗1.13✖️0.13-40➗1.13✖️0.13=6.90元

综合税负=6.90✖️1.12=7.73元

税后毛利=53.10-7.73=45.37元

降税前后供应商的税后毛利增加=45.37-42.46=2.91元,按照表格100元销售额,相当于供应商例如增加为总价的2.91%。

同样道理降税前后供应商的毛利增加如图所示:

4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2.91%

5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2.43%

6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1.94%

7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1.46%

8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0.97%

90%材料占比,毛利增加0.49%

从表中不难看出,供应商材料费占比对降税前后毛利影响差异非常大。占比越高,影响越小。材料费占比小,相当于增值部分大,增值税缴的高,税务调整影响自然会比较大。

2

维持未税价不变,税率调整后供应商收益增加

表二:

第二张表格:如果采购商要求供应商未税价不变,供应商的收益就是喜忧参半了。表二的计算逻辑和表一是一致的,当供应商材料占比比较小时,供应商还有点收益增加;材料费占比在60%基本就是持平;材料费占比越高,供应商的收益减少越大。

表二是假设供应商的未税价不变,也就是采购商的采购价格不发生变化,可以保证企业采购成本不变化,在销售环节就可以有更多的收益,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

表二未税价不变,含税价格就和降税前差异约2.6%,如果供应商和采购商个承担50%就是总价下调1.3%。当然这取决于供需关系,实际是否可行可参照表三的数据分析。

3

总价下调1.3%,税率调整后供应商收益增加

表三:

第三张表格:假设供应商未税价不变基础上采购双方各承担50%,相当于要求供应在降税后总价下调1.3%。表三仍然沿用前面的计算逻辑,同样材料占比越高,供应商收益越差。在材料费占比超过80%,供应商收益就出现减少的情况了!

供应商总价的减少,收益自然就会降低,降税3%,采购商可不可以直接要求供应商降价3%呢?看看下面的表格,我们基本可以了解:采购你有多少的谈判筹码?

4

总价下调3%,税率调整后供应商收益增加

表四:

第四张表格:要求供应商降税后总价下调3%。表四运用和前面表格同样的计算逻辑,显而易见,材料占比超过50%,降税后如果总价下调3%,就是割肉了!

以上四张表格依次是总价不变,未税价不变(总价下调2.6%),总价下调1.3%和总价下调3%,在降税前后供应商可能产生的收益增减。当然这都是在假设降税后供应商不能和它的上游供应谈判降价的前提下。如果供应商可以要求它的上游供应商降价,自然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采购也有更大的降本可能性。

因此,在给客户或供货商发函的时候,不妨先认真核算一下税率变化给企业收益带来的增减,进而给出一份合理的报价方案。

总之,在产业链各环节利润空间不断被压榨的情况下,上下游之间需要公平博弈,彼此协同,以免陷入打群架的混乱。

来源:宫迅伟采购频道、财税闲谈

行业知名品牌推荐

23 Mar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