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幻修真,苦难无需如此(下):无需考验自己

 圆二书斋 2019-03-26

01

今天谈一下突破恐惧的话题。有位同学问:「他有一个恐惧,总害怕走夜路,感觉黑暗里面有东西,怎么去突破这个恐惧?」

我相信很多亲们都有这种问题——你就有一些突破不了的地方。

有的人觉得自己特别小气,如何让自己变得大方?有的人觉得有这方面的恐惧,如何突破它?有的人是有特别的嗜好,如何改变自己?

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方法就是:不需要突破

你突破什么?

你根本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

修行疗愈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你彻底地站在黑暗中,豁出去一次也可以,有的人经过这种豁出去的方式也确实能战胜恐惧,战胜自我。

但是,从疗愈的角度,从觉悟的角度是接纳。

什么是接纳?

好比你是一个小孩子,你站在黑暗中,你是希望父母跟你说,「哎呀,你去走一段夜路吧,突破一下,这样你就不怕了。」

还是你希望父母陪伴着你说,「没关系,没关系,咱们不走这条路,或者我陪伴着你走。」

你觉得哪一种能让你感受到爱?当然是第二种。

陪伴就能感受到爱,接纳就能感受到爱。

02

为什么很多人修行走不出来?因为动机就是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想要把自己的自我修到完美,把自我给修到百害不侵。

你想要把你的小我给修到百害不侵,修到非常的全面,面面俱到,什么都不怕,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不良嗜好,这对自己太苛刻了,太苛刻了!

修行不走这条路,真正的修行是接纳你不完美的自我。

敢去接纳不完美的自我的这个接纳,才是完美的眼光;不允许你的不完美的这是小我。

所以你接受就好了。

我怕黑,怕黑不要走夜路,找个人陪着你走,「非要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问题。

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你先接受你有这个问题,但是它不是问题,你愿意接受。

比如说你就接受你人格面向里面的小气,你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小气呢?你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有嫉妒呢?你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有愤怒呢?

接受它!接受它才可能消融。

你只有接受了你的小我,把自己人格面向里面,你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完全地接纳了,完全接受它的存在。

内在的爱出来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爱出来了,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只有爱出来了,才没有恐惧;恐惧是因为爱不在。

我在录音《以幻修真,苦难无需如此》(注:录音序号142A)讲到,你硬要去闯黑暗,在里面去闯,通过这种方式去修,这叫苦修路线。

这也可以,有的人是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了,突然不怕了。

但是还有一种很轻柔的方式,无需考验的方式,那就是你可以不走那条路。

没有关系的,你找个人陪着你走,你不需要在自我层面跟自己过不去。

然后你总是拿自我来验证自己是不是得经过这个考验,「你不敢走黑暗吧?你看,你修这么久,一点用也没有,连这个你都突破不了。」这是小我!

内在导师才不会要求你必须要这样走呢!

所以你害怕的时候要找个人陪伴你走;晚上一个人在房间害怕,开灯,不要硬跟自己过不去。

你先要安抚自己的心,接纳自己的缺点。你认为的缺点在我看来不是缺点。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完美的,那个不完美的自我这辈子就是你有待去接纳的。

你接纳的方式就是接受它有这个问题,慢慢的,你接受了它才能消融,你不接受就永远在。

跟自己对着干,硬扛的想法只会加剧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的心总是得不到爱的滋养。

03

我们修行,不停地拿东西来考验自己。一下子拿这个翻山越岭来考验自己,一下子又拿那个方式来考验自己,无处不在证明我必须要通过这样子,才能显得我修得好。

你把这个思维彻彻底底地从你的模式中放下。

这就像有一个同学谈到自己有嫉妒的问题,觉得怎么样才能更多地把这个东西分享给大家,不去嫉妒。

事实上为什么要分享呢?如果你有这个问题,先接受自己有嫉妒,接受它。

接受它,你可以不用分享,

没关系,你先接受它。

因为你对自己完全无条件的接受,才会让你自己的心中生出爱,你才会感觉到被滋养。

你如果对你的自我都是这么苛刻的,你怎么能说服你的自我?你怎么能把它收回?

你根本收不回来,你会一直绕在自我的这个层面,绕在二元里面去绕绕绕,各种的考验,各种的苦难,各种的剧本,想要去证明自己是完美的。

你记住,你的完美从来不需要通过二元的各种东西来考验。接纳它,完全地接纳它!

接纳你的颓废,接纳你的消极的想法,接受它,允许它,有什么问题?没有任何问题,接受就好了。

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面面俱到的人,你也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勇敢的人,你就是你!

接受你的自我程序,你才能超越你的程序,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程序,你已经在程序中。

我经常讲到,人人都是机器人,都是程序。

你想要超越程序就要接受程序的安排,接受你的程序里的个人个性特征——它就有小气,就有强迫症,就有这些匮乏的现象。

你去接受它,接受这种抗拒,你不完美就不完美,本来这个自我就没有完美的。

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你能够做的,你想要超越自己就要接受自己,完全地去接受。

我那天看了一篇文章,叫《捍卫自己做废物的权利》。它说的是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精进上进的那样子的人,不然你躺着都是不安心的。

你要接纳自己能够当一个废物,你要躺着,就心安理得地躺着休息,短期的做一个废物才不至于成为一个长期的废物。

那篇文章讲得极对。为什么呢?

我一直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要完全地去接纳自我的不同的面向,它没有问题。

问题是你有了标准,你拿自己跟别人对比了。

你拿了一个世俗的标准,你拿了一个你认为的看起来更正向的标准,作为了对比后,你才会觉得自己不完美。

接纳了自己以后,爱生出来以后,很多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这是关于修行中不需要苦修,你不需要拿各种花式的考验来考验自己,没有考验,谁要考验你?

根本没有考验。

这是你的想法,你的罪咎心,你觉得要通过二元中的各种考验来考验自己,这是你的误区,你无处不在考验自己。

你以后要学着不考验自己,你已经考验够多了,苦难的剧本还不够多吗?烦恼还不够多吗?

你天天都在考验自己,你已经考验很多了,你甚至认为连觉醒都需要被内在导师考验,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小我。

无需考验,转个头就可以了,接受自己就可以了。

04

前天我在群里跟丁泽有个小小的交流,他把它整理成文章了,那么我就把他那篇文章里面我说的那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要允许自己拖延,要允许自己懒惰,先允许,完全接纳,心安理得,这样才有可能站起来。

你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休息。因为你只是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起来,对不对!

你不允许自己休息,就一直会躺在那里,你躺着也不舒服,站起来了也不甘心。

因为丁泽他以前学过心理学派的工作坊,有个观点就是说情绪、感受都是送信人,全然接纳这些情绪和感受,不评判,让它们流经自己,一次次地穿越。

心灵成长没有灵丹妙药,就是这样一次次允许流经穿越。

但是他总感觉这个说法和方法差了点什么,这几天看了我的一些文章,听了我的一些录音,觉得差的就是那一点完美的空性,就是「银幕」,这样就更加容易抽离。

看着和允许情绪也是一种被无形的力量托着的感觉。

一是无上正等正觉观,完美平等地看待一切的情绪和念头,喜怒和哀乐都是平等的。

二是会有托底的感觉,被空性和源头全然地照顾的,不那么恐惧。

我完全同意这个感悟的。因为心理学派说的这个方法确实是疗愈的法门,它其实是挺疗愈的,只是缺了一点形上的证悟。

上面我说的这两点就是形上的补充。

05

所以我也借着这个问题来借题发挥,怎么练习全然允许,怎么压缩剧本。

因为丁泽他还有讲到,他在看电影的时候,特别容易入戏,跟着情节起伏,心也跟着起伏波动,有时候会紧张,这个貌似和平时在生活中一样,入戏太深,没有观者的心态。

什么是观者的心态?首先大家不要害怕入戏。

你看一部电视剧不让自己入戏,那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情?这变成是另一种对抗了。

用我的话,我们经常说修行不要着「空」,也不要着「色」,就是「色」、「空」两边都不要去执着。

你看戏的时候完全让自己不入戏对抗着,这不是也是很不接地气吗?

不是这么修的。首先入戏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觉得入戏是有罪的,这才是问题。

所以你修的是什么?

修的是那个时时刻刻

想要给你定罪的那个声音

比如你入戏了,此刻你的心被剧情某个地方搅动了,那个愤怒起来了,然后你会用灵性的知见来给自己定罪,这个定罪的声音才是你要抵制的。

你抵制入戏的方式不是抵制自己不要看戏,你都在看了,还抵制不看戏,这是矛盾的,你应该抵制的是想要给你定罪的那些声音和标签。

你要知道你入戏没有错,你愤怒从来没有错,你生气也从来没有错,哪怕你贪嗔痴慢疑,这些有错吗?这些本身没有错。

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也是从贪嗔痴慢疑的另外一边对比出来的,才定义为贪嗔痴慢疑。

有错的从来不是现象

有错的是你对它定罪

只要没有罪,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问题,心灵的一切就能恢复健康,所有的这些分裂也会结束。

所以不是说你入不入戏的问题,关键是你去如何定义你的入戏。

你给它贴上标签,已经在分辨它了,真的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这就像愤怒,愤怒有什么问题?

情绪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

问题是我们会用情绪来分析自己,来定罪自己。

你会用愤怒来批判自己,一愤怒你会说,「哎呀,我愤怒了,这个愤怒已经证明我白修了,我修了这么多年我全白学了。」

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见来给自己定罪,这就导致这个愤怒会一直掌控你。

同时,我们的无罪目光,根本用不出去。

06

丁泽同学问关于《「心」与「脑」的区别》(注:录音序号119A)这篇文章里说的,「我们很容易学一个领域,用这个头脑系统来解释世界。比如学了中医,就用中医的角度来说愤怒伤肝,焦虑伤胃,熬夜损害健康,认为这些是不好的。」

所以我们不要用这些头脑系统来批判自己,给自己定罪,是吗?

是的!因为这些都是在分别,在贴标签,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如实如是」地看。

你「如实如是」看待情绪,先不把标签扯出来,不要用任何的理由解释情绪,没什么可解释的,情绪就是情绪。这样子罪咎就没有了呀。

罪咎其实就是时间,它就等于时间,你「如实如是」看一个东西,你就活在了当下,就化解了分别心和罪咎。

为什么说用无罪的目光,「如实如是」地看,不定罪,你才能结束它?

这像每一次我们愤怒,愤怒这种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刻给它定罪。

比如我一愤怒,我们就自我打击,来打击自己的灵性,

通常我们会认为自己白修了,

会借愤怒来打击自己是失败的。

我这么容易愤怒,

我脾气不好,

我是失败的,

我是多么不完美,

我是真的不配拥有爱,

你看我怎么怎么……

那么这种有罪目光一出去,我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就会产生另一个动机

下一次我一定要

通过某种方式再把它弥补回来

下一次我一定不愤怒

或者说我们就会想要控制

下一次我不能再愤怒了

其实凡是你不允许愤怒的背后是你想要弥补自己的这个罪咎,这个过错,弥补做错的那件事情。

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剧本都是出自于我们想要弥补的心造作出来的。

我想要去找,我想要去弥补,但这个心态本身就是在造业,不停地造剧本。

所以你就是要「如实如是」地去看待。

来了一个愤怒,或者任何一个情绪感受,OK,很好,愤怒就愤怒,看到它来了,看到它走了。

这就能消业、消剧本,因为你不会再牵扯出其他的动机来。

为什么会消业?

你的愤怒,或者说任何的一种情绪和感受里面,你已经没有了造作的成分,你没有了渴望再去弥补、再去挽回的这种动机,因为你没有了定义,你只是看。

你没有了这种弥补的心态和动机,你就不会有任何的自我谴责,愤怒来了,就来了。

那么这种心态下,任何的剧本来了走了,就结束了,这就是真正的压缩剧本。

很多时候我们的剧本压缩不了,因为我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

这就导致我们总是试着

下一次可不可以再把它弥补回来?

下一次我可不可以做点什么?

下一次我怎么做会更好?

然而你真的有下一次吗?你一直在当下的永恒里哪儿也没去。所以只能造出时间空间,然后妄造出更多的剧本,这就是造作。

这就是我们修不完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疗愈总也疗愈不完的原因。

所以记得,情绪来了,就让它走,无需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