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任务首先交给编导人员。 要能不折不扣地按毛主席的指示,在《芦荡火种》基础上修改成为面貌一新的《沙家浜》,必须先由他们拿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 刚开始听传达毛主席的指示时,大家的共同感受是,毛主席的指示很内行,很高明,也很具体。但到了真正坐下来研究修改方案时,这才发现,事情远不像将剧名从《芦荡火种》改为《沙家浜》那样简单。毛主席指示:戏的结尾改成新四军从正面打进去,就这样一处关键性的改动,带来的必然是牵一发动全身。原京剧《芦荡火种》的结尾,照搬沪剧《芦荡火种》的安排,是阿庆嫂带着化妆成吹鼓手的新四军战士,利用胡传魁举行婚礼的机会混进去一鼓擒敌。这样的结尾也的确如毛主席指出的那样,成了闹剧,全剧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戏了。改成新四军从正面打进去,不会是闹剧了,全剧的品位也必将随之上升,可是,全剧为了这样的结尾,前面必须有合理的铺陈,这铺陈不但要合理、可信,还要有戏,要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地随着剧情进展,心驰神往地跟着新四军打进沙家浜。 很显然,原来的剧本的场次、情节都必须重作安排,要下决心作必要的舍弃和增添。编创人员经过反复讨论,逐步取得新的共识:新四军是在郭建光率领下打进沙家浜的,就得千方百计围绕着郭建光设计新的场次,构思新的戏剧情节,这样,原来从沪剧到京剧的《芦荡火种》都没有的场次:《奔袭》和《聚歼》诞生了。由这两场新添的戏生发开来,又顺理成章地把传统京剧武打戏 .......... |
|
来自: 辛廉0wg19ee08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