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三首:这首词出现以后,词的地位开始一路飙升

 昵称32901809 2019-03-26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五十三首:这首词出现以后,词的地位开始一路飙升

这首词出现以前,词人从未以词怀古,词的地位根本不能和诗比;这首词出现以后,词人争相以词怀古,词的地位从这一刻开始飙升,到辛弃疾,可与诗比肩。

苏轼就是有这么大的能力和魅力!词也从这里开始就有了豪放风格,后来更是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不久。经此一劫,他更看透自己,看透朝政,看透历史,看透人生,诗文境界又升了一层,人生态度愈发旷达了。

“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古人写词,多用已经成型的词牌词律来写,因此也叫填词。如果填的好,就会把词中好句子摘出来,用做词牌名的别称。所以,同一种格律的词,常常有好几个词牌名。苏轼这首写得很好,千古无二,最后一句的“酹江月”就被抽出来,用做“念奴娇”的别称了。

这词的上阕分为三层。第一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三个字,石破天惊。其在时空感的震撼上绝对不亚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了。甚至声势更壮,境界更加雄浑壮阔。

独立江前崖畔,江风激面,白发萧萧。滔滔东去的大江如一幅千年画卷,历史的巨手将其展开,多少英雄人物,多少战场厮杀、成败功业尽在其中。当年都风流一时,如今化作历史,在滚滚东流中淹没,只是这江水何其沉重,江流何其浩大,无人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更无人不记得他们的雄风。

第二层,“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从第一层到第二层,是一个从无穷无尽的历史中缩小聚焦的过程。这一层主要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询问过,知道这就是当初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故迹。

历史考证,赤壁之战并非发生在黄州,而是在湖北赤壁矶附近。地点是否正确,对于诗词,并不重要,只要心到神到境界到,其他都是次要的。

第三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知道这是周郎指挥赤壁之战的地方后,往事千年,穿越时空到眼前,周公瑾、曹孟德、诸葛亮、孙仲谋……那段历史,那场战争,那时的豪杰人物,好像重新上演,心胸更为激荡。断崖乱石穿空破宇、惊涛骇浪拍岸激石,千堆浪卷如雪,万块波碎如玉。

这里以景写心,不惟眼前景象如此,心魂激荡更如此!最后,才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种带着无限神往的沧桑感慨。

第五十三首:这首词出现以后,词的地位开始一路飙升

转到下阕,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思接千载,回首三国,再把视角聚焦在周瑜身上。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赤壁之战主要是由周瑜指挥并取得胜利的;二是借此以周瑜自比,很多初始经历比较像。

孙策以周瑜为将,攻取安徽后,得乔公二女,皆国色。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那时候周瑜风华正茂,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十年后,赤壁之战,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面对曹操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从容不迫,指挥若定,一派儒将风范。谈笑之间,便令曹操水陆大军灰飞烟灭。

“谈笑间”三个字,何等轻松,自然传神。若非胸有成竹,不会如此。“灰飞烟灭”何其残酷,战况惨烈。前后一轻一重对比,更显周瑜之从容,曹操之惨败。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也让曹操有生之年再难东望。周郎从此扬名,天下无人不知。

这一层,有苏轼以周瑜来审视自己的成分。曾经的自己刚刚与王弗完婚,就北上汴京,考取功名,一举夺得榜眼,被老师欧阳修和宋仁宗十分看重,寄予厚望。那时的自己也是风华正茂,雄姿英发,也像周瑜那样想要干一番惊天地利国民的大事业。可是周瑜做成了,自己呢?!

第二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昔人不在,神游故地。穿越千年后,回到现实。何必再想?再想又有什么意义?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读这一句时,总能看到苏轼沧桑的面容上,浮起了一丝无奈的自嘲式微笑。是我太多情,还是我不明白,抑或是我放不开?头发都白了,以后不再这么动情!

想到历史的淹没和自己经历,他产生了一种幻灭感。人生本就如一场大梦,古人之风流,周瑜之成名,自己之潦倒,宠辱得失、功业成败,冥冥中自有主宰,千年后都是一场空,又何必太在意执着!

幻灭之后,归于平静。既然人生如梦,不如,怜取眼前一尊酒,同江共月醉风华。珍惜此刻,与江与月,与天与风,一起饮尽这滔滔不尽的千古风流、豪杰人物,饮尽自己这不堪回忆的潦倒一生吧!

这首词可以说是古今绝调了。境界穿越时空,雄浑壮阔,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融历史、哲学与经历为一体,不分彼此,一唱千古。遂开词中豪放一派。

结尾虽幻灭,但终归平静,他从激动和幻灭中冷静下来了,平静地审视历史,审视自己!从这种审视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浩浩江风、波涛汹涌的激情,对于历史他多情,对于人生就更是了。

纵然最后一切如梦归于平静,但人生还是要精彩地好好过一场。所以他不曾放弃,不曾沉沦,无论被贬到哪里,如何被打击,都能旷达自解,笑对人生,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能为国家百姓做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