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球 旧石器时代中期 (约25万年前-5万年前) 直径5-10厘米 1976年山西阳高许家窑出土 石球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石器类型,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分布,中国南北方均有发现,尤其集中在北方地区,仅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就发现了多达1000余件。旧石器时代的石球分布在中国的11个省市,其中旧石器时代早期有7处,发现36件,旧石器时代中期9处,共发现1180余件,旧石器时代晚期15处,共64件。从石球数量来看,旧石器时代中期最多,从地理分布的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晚期较为广泛。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石球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遗址,如北京人遗址等。这一阶段的石球还不太成熟,加工十分粗糙,一件石球往往有一小半保留了砾石面,因此学者通常称这一时期的石球为“球形石”,它们是后来石球的雏形,可能主要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球大量出现,制作也比较规整、精致,在形态上由大变小,在功能上可能更主要是用于狩猎。最明显的例子是1976年和1977年在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发现了大量马的化石材料,仅上下颊齿就有4300多枚,大约代表了300匹野马的个体,同时在这个遗址还发现了1000余件的石球。这些石球根据重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的重1501—2500克,中型的为501—1500克,小型的只有50—500克。大量石球和野马化石的集中发现,使考古学家们坚信许家窑人是用石球捕获野马的。 ![]() 石球使用示意图 石球作为狩猎工具除了用手直接投掷外,据民族学资料分析,它还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作为绊兽索,用一长木杆将其一端用绳系住石球,另一端拴系一段绳索。用时把这一复合工具向野兽猛甩过去,杆与球在一起,合成巨大的冲力,打中野兽的要害,使野兽倒下,即使未击中要害也可将兽足绊住。二是作为飞索石,即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一兜,兜的两头各栓一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同时将两根绳子用力甩起,把兜抡起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使兜中的石球飞出,有效射程有时可达50—60米之远。小型石球可能更适于用作飞索石。 (撰稿:安家瑗) 责任编辑:韩新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