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饭稻羹鱼

 gudian386 2019-03-26

陶釜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高25.5厘米,口径12厘米

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就开始了用火,食用熟食。但那时没有炊器,食用方式不外是烧烤和用石板烘焙。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和制陶的发明,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农作谷物并不适于直接进食,烘焙出来的谷物又往往干硬难咽,只有煮出来的粥饭软硬适度,才有最佳的口感,陶制炊器便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炊器大致有釜、灶、鼎、鬶、甗、鬲等,因时间、地域的不同,不同文化中炊器的形制与种类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釜是一种蒸煮用的炊器,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锅。广口,鼓腹,圜底,形制简单,历史悠久。我们今天还可以在诸如釜底抽薪、釜底游鱼、破釜沉舟等成语中见到它的影子。由于陶釜质地较粗,煮饭时很容易烧糊,因此陶釜在单独使用时不适于做干饭,而适于煮羹粥。后来人们在有些釜的上部放置一个底部带许多孔眼的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笼屉,这就兼具蒸食的作用了。

架釜烧饭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用几个统一烧制成的陶支脚把釜架起来,在定居类型的遗址中,这种陶支脚往往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配型;二是与灶配合使用,灶的好处是可以防风保温,便于移动;三是在行猎或行军途中,人们往往用石头作支脚架釜烧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石头支脚,则干脆掘地为灶,将釜悬吊起来。战国时孙膑在马陵邑大破庞涓,就是借用挖掘灶坑数量上的多寡来引诱魏军上当的。

1974年,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陶釜,这种陶釜大部分为夹炭黑陶,用手工贴塑而成,翻唇下折,颈腹连接处有肩脊相隔,腹部饰绳纹,极有地方特色。所谓夹炭陶是指陶质中夹有炭化物,河姆渡人有意在陶泥中掺入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目的是为了减少粘土的粘性,防止因干燥收缩而导致的开裂,在制陶工艺上,比按一定掺和比例制成的夹砂陶更为原始。支撑陶釜的主要是各种粗厚的陶支脚,其上部多有烟熏痕迹。遗址晚期文化层中还出土有陶灶、陶甑和陶鼎。陶鼎可看作是陶釜与陶支脚相结合的产物。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骨耜农具及稻米遗存,在一件陶盆上刻着一大束向两侧弯垂的稻穗,有的陶釜底部残片上还附带有烧焦了的米饭锅巴,这些迹象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将稻米作为主食了。当然,陶釜并不仅仅用于煮粥蒸饭,河姆渡遗址还发现有菱角、芡实等采集植物果实,以及多达50余种的动物遗骸,其中,鱼类的骸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河姆渡人通过煮、炖、焖、蒸等不同方式,可以将它们做成多种多样的美味佳肴。

(撰稿:张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