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土“陶灶”(新石器时代)
![]() 基本资料
名称:河姆渡土“陶灶”;
用途:炊具;
质地:夹砂灰陶;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时间:1977年;
出土地点:河姆渡遗址T243;
现存:浙江省博物馆;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文物简介
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陶灶”。通长55、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土“陶灶”介绍
![]() 新石器时代。夹砂灰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土“陶灶”属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见。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 此陶灶为单体,可移动。其形似簸箕,火门外撇,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其中两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 上图:陶灶烧饭复原图
陶灶整体设计合理,敞口火门,便于向内投掷柴火;内壁里的三支丁可稳定地支撑炊具。煮饭之时,河姆渡人可将釜置于陶灶之上,灶底燃起柴火。
![]() 上图:釜和支座
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炊事用具以釜和支座为主,现已出土多件。而陶灶比釜和支座的组合更为先进,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而且这样的单体陶灶便于移动,适用于河姆渡这样的南方多雨地区。
![]() 出土这件陶灶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最早约七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陶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河姆渡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釜、罐、杯、盘、钵、盆、缸、盂、支座等陶制器皿。
![]() 上图:仰韶文化单体陶灶
新石器时代陶灶,目前出土极少。除河姆渡土“陶灶”外,仅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单体陶灶可见。
![]() 上图:陶灶、釜、盆组合图
以河姆渡土“陶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单体可移动陶灶,为后世所继承,并发展出炉灶。而灶也成为中国人烹饪活动的中心,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河姆渡土“陶灶”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
|
来自: 咖啡与烟 > 《禁止出国文物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