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凤翔东海

 gudian386 2019-03-26

牙雕凤鸟匕形器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长15.8厘米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其年代久远、内容丰富、保存良好而为世人瞩目。在出土物中,骨器是河姆渡先民使用最广泛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有20余种,数量多达3000多件,这是河姆渡文化不同于一般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此规模的骨器制作表明,当年河姆渡一带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经鉴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各种动物遗骸多达50余种,这些动物中的大多数现已从江浙地区消失,有的更已在中国绝迹。

在大量骨质原料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材料吸引着河姆渡的工匠们,这就是象牙。象牙质地细密,外表光滑,最适宜雕琢工艺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制品有20余件,在河姆渡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包括蝶形器、牙雕凤鸟匕形器、帽盖形器、蛋形器、笄等。其中牙雕凤鸟匕形器共有5件。此件匕形器整体雕作鸟形,圆眼勾喙,双翅收拢,腹背部钻一孔,并刻弦纹和斜线纹,尾部延展为扁舌形。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牙雕制品十分稀少,而制作如此精致的圆雕工艺品更为罕见。

这件凤鸟形牙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为什么叫作匕形器呢?匕不同于匕首,它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羹匙,古文献中常常有“匕箸”、“匕筋”(羹匙与筷子)的说法。牙雕凤鸟在外观上与匕很相似,但却不是匕,扁舌形的鸟尾无论是盛汤还是盛饭都不大实用。从圆雕腹背钻孔看,它应该是穿系起来使用的,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具或装饰品。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这一传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为盛行。《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东夷先祖少昊继任为部族首领的时候,有凤鸟飞临的吉兆。于是,少昊便以不同的鸟作为纪年标志,并以鸟名设立官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鸟形饰物,除牙雕凤鸟匕形器外,还有牙雕双鸟朝阳蝶形器。蝶形器上刻画了两只神鸟对称地面向一轮火球,它所表现的或许就是神鸟负日飞行的形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有各种形式的艺术化了的鸟形图案,它们应该就是凤的原型。

(撰稿:张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