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故居纪念馆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作品中流布最广的一首。这首诗1999年最早刊发于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上,两年后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海子由此从诗歌圈进入大众视野。 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距离海子3月26日卧轨自杀仅两个多月时间。因此,很多人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海子在这首诗里表现出对尘世如此美好的眷恋,而两个月后却又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间呢?这当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里面是深蕴隐情的。海子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工作上一直不很愉快,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和海子的文学志趣极不相称,再加上海子是农家子弟,有着天生的自卑感。因此,海子的精神世界其实十分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成为强者,只好在诗歌中幻化为“王”或者“王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物质洪流滚滚而来,“下海”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为流行的词语。当然,这也冲击了青年海子的心。他也急迫渴望寻找新的出路,摆脱物质贫穷的困境。而恰在此时,南方一位友人诚邀海子前往海南编辑报纸副刊,这对喜爱文学的海子无疑充满着莫大的诱惑力。因此,海子在这首诗的开头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诗人为什么要“关心粮食和蔬菜”呢?因为海子是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他是家中长子,他的底下还有大弟、二弟和三弟。家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这个跃出“农门”的长子身上。而在现实生活中,海子给予他那贫陋家庭的帮助却微乎其微。 在海子母亲操采菊的记忆里,海子给予大家庭的经济帮助主要有两次:一是刚参加工作时,第一个月工资发了90元,他给家里寄了60元;另外一次则是1988年底海子寄给家里300元钱,他家用这笔钱在1989年春节前购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海子的大部分工资都用在买书和旅游上。正因为如此,海子特别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身份的转变,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以,他后来给家里的信上有“爸爸、妈妈、弟弟,我要发财了,我的很多诗歌都要发表了”这样的话。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有对未来在海边生活的一种向往在其中。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在这一节里,我们可知,当海子决心前往海南编报纸副刊时,内心无疑沉浸在幸福当中,但那时的他显然还没有把这一“幸福的消息”告诉他的父母及亲人,故而有“幸福的闪电”之语,即这“幸福的消息”来得很突然。 海子在写这首诗时还在北京教书,没有回家乡安徽怀宁县过春节,当然他也没料到,他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时,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最终结果是,海子屈从了父亲的意愿——回校好好工作。 燎原写的《海子评传》里对这件事的大致过程有所记录:“放寒假前海子给他们系主任的一封信,大致的意思是:我因病需要在武汉治疗,先请半年假,谢谢某主任”;“而开学后又给某主任一个书面说明:我今年要安心上课,争取年内评上讲师”。当然,燎原没有在书里具体讲述这件事情的经过,只是隐约感觉到海子内心的无奈。 若干年后,海子的父亲查振全老人向我回忆这段往事时,后悔地说:“要不是这样,海生(海子本名查海生)就不会死了。” 最后一节中的“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海子现实的投影。当时,海子的初恋女友B在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移居深圳。在稍后海子写的《折梅》一诗里,便有“是她给我写信/我坐在茫茫太平洋上折梅,写信”语。虽然此时的海子已经与这位初恋女友结束了恋情,但她却留给海子无法释怀的纯真情感。 纵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其主基调是温暖的,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与海子后期一些“绝望”诗不同的是,这首诗流露出的是对人世间美好的讴歌,完全是感性上的自我触动。 专注藏书文化19年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