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翻《晋书》,对北伐名将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的评价,让人心生敬佩。在波谲云诡、权力倾轧的封建官场中,桓温能够成为北伐名将。 看桓温北伐始末,他是运用了哪些谋略,从而攀向了职涯巅峰呢?东晋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了三次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 当时的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带,从而导致了中原地区基本沦陷。桓温想率兵北伐,以收复中原地区,于是他上书朝廷征寻水陆哪种方式对于进军更为适宜,但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到回信。 因为当时朝廷主要依靠殷浩等人,并借他们之力以抗衡桓温,不过桓温很清楚他们的底细,并不害怕他们。 桓温随即宣称北伐,拜表便行,他率领着四、五万大军顺流而下,直抵武昌。殷浩非常惧怕桓温,既想躲避他,又想利用别人挡住桓温的军队。简文帝司马昱当时是抚军,写了封书信给桓温言明社稷为重,桓温遂挥师还镇,并上奏朝廷言明他的报国之志,随即他被朝廷晋封为太尉,但他自己却坚决不受。 后来殷浩到洛阳修复园陵,历经数年却屡的屡败,桓温进督司州,因朝廷怨言层出不穷,于是他便向朝廷上奏免除了殷浩的职务,从此朝政大权便归属于桓温一个人。他又马上率领四万马、步军奔赴江陵,水师从襄阳进入均口,再到南乡,而步兵则从淅川(即今河南淅川均水挺进关中。 他们在行军途中秋毫无犯,由于百姓都没有受到侵扰,一路上为他们献酒宰牛的人十有八九,就连晋穆帝也派侍中黄门到襄阳去慰劳桓温。 这次北伐,先胜后败,没啥战果,不过却射伤了前秦太子苻苌,不久这位太子爷箭伤复发而死,也算不大不小的功劳吧,不过对于桓温而言,心中还是憋屈的很,于是,开始着手第二次北伐。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再度北伐,他又率领大军从江陵(即今湖北云梦)出发,行至金城,(即今江苏句容,属琅玡郡)时,看到他曾经担任琅琊太守之时所栽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得大约有十围那么粗壮了,他随即感慨万分地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折了一节柳枝,手里拿着柳条,不禁怆然涕下。 因为在当时晋朝南渡的皇帝已经到了第五代,而中原地区也已经沦陷了近五十年,曾经的有志之士也已经相继死去,现在已经极少有人再主张北伐。桓温率军一路冲杀,成功地击败了羌族将领姚襄,转至平阳地区,并选择在老太极殿前安营扎寨。桓温又徒步行进金墉城,祭拜先帝诸陵 ,并命令军士修缮被毁坏的陵寝,最后班师回京,升平中(公元359年),桓温被封为南郡公,他的儿子桓济也被封为临贺郡公。 在他返还江南之后不久,洛阳及其他的已收复的地方又相继沦陷。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战争,他亲自率领马步军共约五万之众大败前燕军,直达枋头,(即今河南浚县),此地离燕都邺城仅二百里路,但他只是屯兵枋头而不敢再向前进军。 后来,他们与燕军几番交战都未取胜,又听说前秦军队将至,于是便仓忙撤离了。前燕国君慕容垂亲自率领8000骑兵跟踪于他们后面,又命令大将慕容德带领4000精兵埋伏于襄邑东涧之中(即今河南睢县西)。 桓温以为燕军没有前来追赶,于是便放松了警惕,谁知慕容垂命令军队急速追赶,在襄邑还是赶上了晋军,慕容垂与慕容德两军前后夹击,迎上来对晋军就是毫不客气地一顿胖揍。 这次晋军的伤亡人数达到3万之多,更让桓温没想到的是前秦的援军将领苟池又半路上伏击了他的军队,不幸的晋军顿时间又丧失一万条同胞。同年十月之时,桓温收拾残兵后将军队驻扎在了山阳(即今山东金乡西北),他的第三次北伐,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桓温北伐的三次失败,均"得势不得分",个中机缘,值得探究。桓温所处的年代,是个动荡不安、各股势力鏖战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混乱时期。 桓温前后进行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外,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按照桓温伐蜀之军事指挥能力和胆略勇气,其可谓南北朝时期南朝难得的将帅之才,可谓"治事有能",若然其能够持心于公、忠于国家,则是时并非没有实现统一的历史机会。 当然,桓温的北伐,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动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他把北伐作为个人集中权力的手段。于是,东晋政府便以褚衰、殷浩的北伐来抵制他。这也是影响他北伐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 桓温的失败,既有彼时纷乱的局势作祟,亦有战略战术的失误导致,其个人性格上的不足也不容小觑,时势、运气、机遇、对手等导致北伐失败的因素掺杂其中,原因较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