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也曾有过“趵突泉”吗?最早《上海年鉴》解开700年“静安市涌泉”之谜

 憨痴呆 2019-03-26

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中国内陆第一本年鉴,《上海年鉴(1852)》昨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许多细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上海也曾有过“趵突泉”吗?最早《上海年鉴》解开700年“静安市涌泉”之谜

解开“南宋八景“之谜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静安寺涌泉来说,曾是南宋“静安八景”之一,又称涌泉、沸井,原址位于今静安寺正门之南的南京西路上。当初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名海眼,据传深可通海,被誉为“天下第六泉”。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修筑马路时,涌泉地下水源被切断,该井的沸泉景观逐渐被破坏,之后喷泉现象基本消失。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西路改造时,涌泉被彻底填没。由于当时的资料匮乏,对于静安寺涌泉,大家了解的并不多。

上海也曾有过“趵突泉”吗?最早《上海年鉴》解开700年“静安市涌泉”之谜

民国时期的涌泉古井

在《上海年鉴(1852 )》中倒是有一段介绍的内容(原文为英文):

“距医院往西约三英里的地方,有名为静安寺的一个村庄,在庙前有一口井,约8平方英尺宽,10~12英尺深,铺上石灰石砖,用材质很好的木栏围起来,井水约有3英尺高,从底部冒出大量的气泡,好像有大量的水涌出来。人们称它为‘海眼’,说这水位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更不会溢出。事实上,这口井出水很少,而是有气体冒出。借助梯子下去,把火放到沸腾的水面,气泡便会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只要用火去点,就会一直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气体用器皿很容易收集,水味咸涩,但可以看到有小鱼在水里游动。这气体无疑是碳氢化合物,很可能是附近地表层下的泥炭或泥煤释放出来的。村民们并不想用这水派什么用场,在气体被点燃时,他们感到相当惊讶,完全不知道这是易燃气体。”

发现徐光启遗迹珍贵记录

“年鉴还提供了开埠以来外国侨民在上海租界的人口统计、机构行号等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外国侨民在上海的职业、身份和地位清晰可辨。年鉴中有关上海港区的水文资料,主要是为便利外国船只进港、出口使用。其中有关上海港区的潮水表,应该是由江海关提供的,只是将时辰改为钟点而已。而《扬子江航行须知》一文,则清晰地提示了外国船只如何由嵊泗列岛进入长江口,然后进入黄浦江所须知的操作要点。它反映了嵊泗列岛作为帆船时代欧美船只前来长江流域国际航运中继站的重要地位。” 《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主要翻译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说,“除了有关上海地区的黄历、婚俗、灯会之外,《徐光启记略》是篇上海人物的长篇文章。有关徐光启的生平,国内已有年谱、传记等研究专著,这篇文章的主要价值在于,它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并根据采访和地方志书叙述了徐家后代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铭文、碑刻、墓葬,上海地方史书缺载,这些英文史料多少可以弥补一些缺憾。”

上海也曾有过“趵突泉”吗?最早《上海年鉴》解开700年“静安市涌泉”之谜

《上海年鉴(1852)》内附地图。

最详细上海地图解开历史疑惑

外国人绘制的上海地图,目前能看到的是1847年《中国丛报》所刊载的一份示意图,它虽涵盖了从上海县城、英法租界和虹口的一部分,但实在过于简略,很少研究价值。“这本年鉴所刊载的上海地图,是当时西方人汇制的最详细的一份。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而这一地区除县城和租界以外的地区,之前的地图都没有这样清晰的标识。这些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也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外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许多困惑。虽然,这份地图的文字说明存在许多问题,但地图本身无疑是上海史研究中最具价值的史料之一。”

”拍卖“漂洋过海来中国

《上海年鉴》作为开埠早期编年的材料,将上海各类人文、自然的信息系统地整理汇编,可谓是在沪洋人生活、工作的指南和黄页,对复原上海开埠初期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可以寻找我们这个城市发展的“基因”。

在《上海年鉴(1852 )》中,特别列出了《上海保险行》以及《上海行名录》两个章节来介绍当时的上海的开埠初期上海洋行的租地情况以及经营种类等,其中一些披露的内容,与目前的一些资料相比较,无疑可以分析出许多有意思的细节。

上海也曾有过“趵突泉”吗?最早《上海年鉴》解开700年“静安市涌泉”之谜

《上海年鉴(1852)》刊载上海保险行信息。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在将大量剩余物资倾销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他们所热衷的交易方式——拍卖,带到了古老的中国。至此,拍卖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开始在中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目前业界比较公认的中国第一家拍卖行是1874年,英国人在上海开设了鲁意斯摩拍卖洋行。这家拍卖行拍卖较多的标的是一些舶来品和大量的海关罚没物资。随后,英国的瑞和洋行、罗森泰洋行、法国的三陆洋行、日本的新泰洋行、丹麦的宝和洋行等都纷纷挂牌,在上海滩做起拍卖生意。

然而在《上海年鉴(1852 )》的《上海行名录》中则提到了一家拍卖行,经营者为Miller.J,这会否改写中国的拍卖史,这还有待专家们进行的进一步研究。

而在《上海保险行》的分类中,除了有当时各大保险公司的介绍,还有当时的保费介绍,像“广州-上海或上海-广州,每班轮船 11月1日至6月1日 限保3万元”、“轮船去印度(所有季节)限保3万元”、“帆船去印度 10月1日至2月28日 限保3万元”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上海的航运保险业已经相当发达。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编辑:唐梦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