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复习备考的实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艰苦探索的课题。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北京潞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礼旺老师,精于思考、钻研,提出了语文复习备考的“道”与“术”这个概念,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依照陈老师的说法,“道”与“术”是紧密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难以泾渭分明,但也有各自的侧重。简单理解,“道”是高考的命题规律,更新趋势。“术”则是各类题型的做题技巧。 语文复习备考的“道”,需要我们潜心研究,实践积累,研究命题规律,总结备考、特别训练之“道”。高考命题不会大起大落,“稳中微调”是其基本规律。在“稳”字之下,注重在研究考纲之后,确定选题、练题的标准。基础题中的名句默写,已不是简单地识记,而是加入了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视觉角度看,色彩对比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答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古诗文背诵又限制为初高中64篇古诗文,这就是这个题型的“道”。阅读类题型,长度在增加,难度也在逐渐加大,论述类文本、社科类文本,那些“筛选信息”、“归纳观点”的题型在逐渐退出,分析理解类的问题在逐渐增多,且很多答案也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似是而非”,干扰因素增多,难度自然也加大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读“懂”的难度也在渐次加大。诗词鉴赏题,用典较多的词不会出,因为会增加试卷的长度。名家的一类作品不大会出,因为学生太过熟悉,命题者会瞄向名家的非名作,或者非名家的一流诗作(礼旺老师观点)。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类似于古诗词,大抵是通过学生的积累和强化训练,能读懂或虽不完全读懂,但能够正确答题,那些需大量注解方能读懂的文段是不会被选入的。 至于“微调”,则是内容更贴近时代,更贴近于时代对学生的要求,而题型上的微调则多见于阅读材料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如某试卷实用文本阅读材料中加入图表分析,学生不仅要读懂材料,还要读懂图表,自然有一定的难度。更大的“微调”,语文命题目的和题型变化,是很慎重的,需一定范围的“试验”,需专家指点迷津,指导训练。有些专家作报告时,喜欢“透露”自己从命题专家那里得到的所谓的命题变化,作为备考之“道”,是故弄玄虚,殊不可信。 探究备考之“道”是教师的职分,也是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备考之“术”,则是师生必备的本领,把探索做题技巧,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做题技能、学习“本领”,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积累和阅读是复习备考最大的“术”,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与根本所在。所有的语文知识与素养都离不开这两大法宝。长期的积累、阅读,老师指导下的针对性训练,逐步形成学生答题时的“悟性”和“灵感”、“语感”,我们的训练就是真正的成功(可能是理想化的想法)。 基础性的题目,比如识记背诵,词语运用,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反复地巩固,检测。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背诵篇目中,学生对初中篇目的熟练程度常高于我们高中刚学过的篇目。除了难度,课业负担之外,这与初中同行的严格要求、严格检测、反复巩固是离不开的。名句背诵要得满分(高分学生,此题型必须满分)必须像初中同行的要求进行积累。词语运用、特别是成语运用,必须重视平时积累,可以利用早读,从高一开始,日积月累延至高三,从量上看,已是相当可观这样,可以大大避免试题中的有些词语,学生压根未见过。易误用的词语在检测中反复呈现,学生可以依据训练中获得的“语感”,判断词语使用是否准确,尽管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定义可能不能准确全面解读。 主观阅读题的备考之“术”是难中之难,积累与总结必不可少,更需抓“早”抓“细”。进入高中,即要重视阅读类文本在“量”上的积累。课本选文远远不够,要重视精选课外文本,特别要重视对《语文读本》中选文的使用,《读本》中的文本经专家精心筛选,且与课本联系紧密,选用价值较大。在三大类现代文本阅读中,文学类文本因其内涵丰富,深度含意而最难把握,更需重视日常积累。根据连年的命题之“道”,重点在小小说和散文。必须在“多读”、“细读”中锤炼做题的“思路”。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贯穿训练这种思路。前几年,一些学校实行的阅读教学习题化,是最贴近高考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将备考之“术”的训练融入教学之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分工协作,依照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模式,以习题检测来组织文本教学(当然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高一开始即进行这样的“训练”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结构、主题、艺术”等“肢解式”的教学模式,那么,三年下来,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做题技巧肯定会大大提高。 阅卷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要求既“宽容”又“严格”。总是规定“意思答对”即可,但是,关键意思不对,关键词句缺失,是断然得不了分或得不了高分的。解决这一难题,除了老师长期训练中分析总结归纳一些常见思路和“常用关键词”外,师生互动或学生“主动”应引起重视。在评析现代文阅读试题时,有意选择一些答案准确率较高的同学,让他们做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他们的做题思路和归纳答案的语言组织。老师平时备课时,是在轻松的心态中、从容的时间里完成了习题(试题)的答案,而学生在紧张的心态、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准确度很高的答案,这种“成果”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欣赏。这种技巧更令人钦佩!这种训练法,显然是事半功倍。教师有意培养这类“学生老师”,并不断调换、扩大这支队伍。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并且充当老师教会他人,多数同学都能拥有“说不出”却能“做得对”的技巧,那么,我们的现代文阅读题的备考之“术”就接近于成功了。前段时间练过的文学类阅读文本陈忠实的《原下的日子》和余显斌的《狙杀良心》,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读懂,找出关键句,抓住关键细节,并总结出相对准确的答案(且无时间再修改),说明这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做题技巧,只是自己不觉得或说不出来。他们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讲给大家,他们会做得更好,因为,“把别人教会,才是真的会”。接受与自己相近的同学的做法,相比于老师“居高临下”的标准答案,其他学生会进步更快。 从功利的角度看,做好现代问阅读题,拥有自己的做题技巧,学生在将来考公务员时,《申论》考试当不在话下。 相比较于现代文阅读,此前是难题的文言文阅读反而显得简单一些了。就选题的内容看,基本上稳定在人物传记类。文言类题目答案相对单一,没有“灵活”的空间。这类题的备考之“术”在于,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全依照“信、达、雅”的标准来“精读”文段。不能完全“读懂”,但能够做对答案,是我们要达到的应试之“术”(事实大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在文言文上备考扎实,文言文阅读是可以也必须得到满分的(陈礼旺老师的话)。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历史常识、文化常识,需要在选修《文化经典》时段细加关注,并重视积累巩固。常见常用的此类知识,试题中不会专门注释,做题时不幸遇到这些小小的拦路虎,只能徒唤奈何了。 古诗词阅读的题目多是分析艺术和诗人情怀,这几年,后者的份量有些加大,难度自然也加大了,因为准确地分析古人的心绪是不容易的,何况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探索这类题型的“备考术”,可以依照现代文阅读的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变个体的技巧为团队的本领(详情不再赘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文本教学的习题化”。 至于古诗词的艺术特色,要求学生在咏诵中“感悟”,形成一种“语感”,即理解品读之后能感觉到诗歌“妙”在何处,用何种方式使其“妙”。如以2015年课标全国Ⅰ卷题为例,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久别》的表达方式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何不同?前诗的首联:“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风雪”。一个“闻说”点明作者所写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虚写。 再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类诗读多了,一遍下来,就能“感”到,此诗的手法是比兴。主旨在首联,首联是起兴,且以兰桂两种花草自比。稍加细品,可知,“林栖者”,山中隐居之士,“美人”也不是本意上的美人,意思同“林栖者”。诗人以比兴手法,抒发自己高洁志趣,不合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复习备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既是“道”的权威,又是“术”的高手,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需得十数年,数十年的修炼方可成功,但须心向往之。作为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老师,我们要首先从备考之“术”起步,因为,夸张点说,它是“立竿见影”的推手,是提高我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捷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