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引申义30:比

 爱雅阁 2019-03-26
比     bǐ


作者:周建伟



比,甲骨文图片。这个字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前一后并列站的两个人。证据是说文古文写作
图片图片是“大”,一个四肢打开,正面站立的人,而且“比”的甲骨文图片与“从”甲骨文图片非常相近。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图片是两只并排的“匕”图片,“匕”是一种长柄的浅勺子,通常用作勺取食物。 证据是“比”用“匕”为字音。


比,是两样相同的东西并列放在一起,因此本以为“并列”。
 


金文继承甲骨文
图片,写作图片

简帛文继承金文
图片,写作图片

说文古文继承
图片,写作图片图片变成图片

小篆继承金文
图片,写作图片

简牍文继承简帛文
图片,写作图片

隶书继承简牍文
图片,写作图片

楷书继承隶书
图片,写作图片



比,本义是
“并列”。
《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

“并列”引申为“并排得很紧密”。
《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
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


两个物体并列的靠在一起,距离很近,因此引申为“亲密接近”,即“近亲”。
《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两个人在一起,很亲近。其中一个目的是“一起做坏事”,因此引申为“勾结”。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杨伯峻《论语译注》:“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两者并列放在一起,一前一后,一个连一个,因此引申为“接连、连续不断”。
《战国策·燕策二》:“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主,有比杀三赵王。”


“两者并列”引申为“两者都”,因此引申为副词“皆,都”,表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都具有某一动作行为”。
《战国策·齐策五》:“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两者并列”引申为“两者一起、一同做事”,因此引申为“同、合”。
《汉书·刘歆传》:“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并列”引申为“排列”,再引申为一种梳理头发的工具,
竹子制成,中间有梁儿,两侧排列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后来写作“篦”,即“篦子”。
《急就篇》卷三:“镜籢疏比各异工。”
颜师古注:“栉之大而麤所以理鬓者谓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比密也。”


“两者并列”引申为“两者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因此引申为“比较、较量”。旁证一:“并”有“并列”义(《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也有“比较”义(宋柳永《昼夜乐》之二:“秀香家住桃源径,算神仙,才堪并。”)。旁证二:“方”有“并列”义(《仪礼·乡射礼》:“左足履物,不方足。”郑玄注:“方,犹并也。”)。“方”又有“比较”义(晋书·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方魏舒有余。”)
《周礼·天官·内宰》:“比其大小与其麤良,而赏罚之。”


“比较”引申为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柳宗元《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两者并列,一前一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后者依照前者作参考、准则”,因此引申为“依照、按照”。
《韩非子·内储说上》:“人之救死者,比死敌之赏。”


“依照、按照”引申为“用手依照物体的形状、特点来做动作,以加强语言表达。”,即“比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五回:“我要买大瓶的,他给了我个小瓶;我要掉,他又不懂,必要作手势,比给他看,才懂了,换了大瓶的。”


《常用汉字意义源流字典》:“使同类事物甲和乙并列在一起,这样能使人更容易明白它们的共同点,也使人更明白甲事物的此点特性,这就是比喻——把两个东西并列起来(“比”)而告诉人某个道理(“喻”)”。因此引申为“比喻”。
《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周礼·大师郑玄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