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持编写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于2019年3月24日正式上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3) : 175-196) 该指南的发布,是国内第一次从“指南”的证据水平高度提出了针对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建议,也是第一次在临床指南中提出“基因诊断、遗传阻断、遗传咨询”等全新的精准医学概念,是一部精准医学意义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规范。本文在第一时间为您简介指南内容及重要意义,并由指南撰写专家为您进行指南观点简析。 指南撰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单基因遗传是指个体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传递。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指以心血管损害为唯一表型或伴有心血管损害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虽然多数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高,但该类疾病病种多、数量达百余种,多数发病年轻、病情重且多疑难复杂,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而此类疾病又呈现家族聚集性,因此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庞大,给患者、家庭、家族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早期识别和干预这类疾病是临床上总的指导原则,基因诊断毫无疑问是当前临床上和实验室中早期识别该类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基因诊断不仅有助于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亲属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对疾病的预后、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制定、遗传筛查以及选择性生育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因诊断成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诊疗领域的热点技术。但是基因诊断技术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社会伦理、经济花费、大量检测数据的解读的准确性、技术本身的特异性或灵敏性等。并且,相对于疾病的传统诊断技术,基因诊断尚算是临床新生事物,临床应用尚待规范。 指南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和惠汝太教授召集国内四十多位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的资深专家,共同编写了有关该类疾病基因诊断技术的第一部指南,旨在规范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的概念和流程,使其能够切实、有效、合理地应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当然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病种繁多,无法面面俱到,本指南主要针对临床上相对较为常见的、致病基因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代谢性心肌病)、心脏离子通道病(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遗传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Liddle综合征、Gordon综合征、表观盐皮质激素增多症、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抵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肿瘤)、遗传性主动脉疾病(马凡综合征及类似表型的其他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肺动脉高压、遗传性易栓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二十多个病种。 指南观点简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