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管子》四篇02课:心术上·经二、解二

 文冠厚朴 2019-03-26

解悟《管子四篇02

心术上·经二、解二

【原文】

(jīng)·(èr)

(dào)()(yuǎn)(ér)(nán)()()()(rén)(bìng)(chǔ)(ér)(nán)()()()()()(shén)(jiāng)()(shè)(sǎo)(chú)()(jié)(shén)(nǎi)<()>(liú)(chǔ)(rén)(jiē)()(zhì)(ér)()(suǒ)()(suǒ)()(zhì)(zhì)()(zhì)()(tóu)(zhī)(hǎi)(wài)()()(duó)(qiú)(zhī)(zhě)()()()(zhī)(zhě)()(zhèng)<(shèng)>(rén)()(qiú)(zhī)()()(néng)()

(jiě)·(èr)

(dào)(zài)(tiān)()(zhī)(jiān)()()()()(wài)()(xiǎo)()(nèi)()(yuē)()(yuǎn)(ér)(nán)()()。”()(zhī)()(rén)()()(jiàn)(wéi)(shèng)(rén)()()(dào)()(yuē)(bìng)(chǔ)(ér)(nán)()。”(shì)(rén)(zhī)(suǒ)(zhí)(zhě)(jīng)()()()()(xuān)(xuān)()(jìng)()(jìng)()(jīng)(jīng)()()()()()()(míng)(míng)()(shén)()(shén)(zhě)(zhì)(guì)()()(guǎn)()()(chú)()(guì)(rén)()(shè)(yān)。”()(yuē)()(jié)()(shén)()(chǔ)。”“(rén)(jiē)()(zhì)(ér)()(suǒ)(zhī)()(suǒ)(zhī)()()()(suǒ)()(zhī)()()()(xiū)(zhī)()(yān)(néng)(zhī)()(xiū)(zhī)()()(néng)()()()(zhě)()(cáng)()()(yuē)()(zhì)()()(qiú)()()(cáng)()()(shè)()()(qiú)()(shè)()()()()()()(fǎn)()()()。”

【解释】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道:指氣,即氣化存在。中华传统认为,宇宙中的天、地、万物、人,都是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而以氣化存在为根本,起主导作用。《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形而上者”即是指氣化存在。“形而下者”则指的是形质存在。

不远:不,通“无”,无形无相,即氣化存在。先秦典籍中,“无”,“不”皆用以指“氣化存在”,而一般以“无”指自然界万物、人、天、地的“氣化存在层面”,而以“不”指人体内存在于氣化层面深处、用以认识与实践氣化的认识途径,传统上称为元神。中华传统认为,人作为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的自然存在,是通过元神(即“不”)来认识与实践于自然界的氣化存在(即“无”)。“不远”,意为:“不”远离了人的生活(即人的元神深度潜藏了)。

例:《易经》“不远复”,意为:人体内深深潜藏的氣化存在——元神,因为实践于氣化的修身,而逐步的开始复现主导人的生活。

《道德经》“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中华传统,称认识与实践氣化的认识途径(即元神途径),为“不知”;称认识与实践于形质的认识途径(即识神途径),为“知”。“知不知”,省略句,从知到不知。“上”,省略句,上,高级,做谓语,走向高境界,走向高级别的健康生命,走向高层次的人生。 “不知知”,省略句,从不知到知。病,疾病,省略句,病是谓语,进入病态。“不病”的“不”,否定词。病病,第一个病字,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病,把……当做病对待。第二个病字,病态。本句意为:从识神对形质的认识与实践,深化到元神对氣化的认识与实践,人就会走向高层次的健康,高级别的人生。从元神对氣化的认识与实践,走向识神对形质的认识与实践,人的健康就会出现疾病,人生就会出问题。圣人不会得病也不会出问题,是因为他把失去对人形质层面背后的氣化原因的认识与实践把握当做病的真正原因,因此他才不会病。

难极:难,困难。极,通“及”,动词,达到。难极,难以达到,难以企及(对道或氣的认识与实践)。

与人并处:中华传统发现,自然界一切生命,都是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的,因而,氣(即道)是与人并处的。

难得:难以得到对道(氣)的体会认知与实践。

这二句,此段之文眼,甚至是全篇之文眼,经中全部内容,都要从此二句中读出。

② “虚其欲,神将入舍”:

神:指人“精氣神”的“神”。“精氣神”,都是人的氣化存在层面。“精”是“精氣神”接近形质存在层面的状态的称谓。“氣”是精氣神运化的状态的称谓(传统称作“氣化”)。“神”是“精氣神”接近更深层氣化存在层面——道的状态的称谓。相对于形质存在层面,“精”“氣” “神”,是时空未展开(即不受时空约束而贯穿影响整个时空)的。“精、氣、神”是混沌的,即“精”中有“氣”“神”;“神”中含“氣”“精”;“氣”中蕴“精”“神”。根据中华传统教下,“人活一口氣”,即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而以氣化为主导的人,只要活着,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得到氣,氣,都是在人体内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因此,此句中,“神”一是指神更充足的精氣神,二是指人的“精氣神”提升自身境界(称为“得神”),即更接近、获得“道”的矫正调整,由此而赋予了生命肉体以更强的秩序与秩序化的能力。《黄帝内经》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传统有“和则神乃自生”的认识。

舍:房舍。中华祖先发现人的肉体(形质存在层面)只是生命的房舍(“身者,生之舍也”),而“氣”入主这个房舍,在肉体中升、降、出、入,生成、规划、整合、矫正肉体,才是生命与健康的内在根本。

虚其欲:虚,与实相对而言,此处可解为人的肉体柔和下来,人的心情松弛下来,从而人体内的氣化存在层面能够发挥对肉体形质的调整、矫正作用。其,指每个人自己。欲,欲望。人的欲望存在于人心的深层,从氣化实践上来说,是要求我们从对形质认识的知识与经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整个身心的状态柔和下来,心中紧绷的欲望松弛下来。做事的固执于形质知识与经验的态度缓和下来。这样我们的肉体与识神(人心)状态才是处于对精氣神存在的调整持开放的、接受调整的状态。

神将入舍:人体内精氣神就会得神,或者更有神的精氣神就会进入到我们的体内。

③ 扫除不洁,神乃<不>留处”:

本句读为“扫除不洁,神乃留处”,或读“扫除不洁,神不留处”。

处:处于,居留在……,待下来,住下来。

前一种读法解为:扫除掉不干净,神就会住留。

后一种读法解为:扫除的不彻底不干净,神不会进来住,也不会留下来。

不洁:不干净。指对人体内精氣神的氣化运化及其与天地、大道乃至于无极氣化存在的通畅交流产生阻碍的不良的形质状态。包括人体形体的淤阻、不正,以及人的心态、思维、情绪、欲望等人心过度执着于形质存在的规律、知识、经验的状态与人生方式。还包括历史以来天地万物间积存的由于不符合及时变动的动态的天地、大道、乃至无极氣化规律而导致的混乱的精氣神(即所谓邪氣)对我们心身正常精氣神的干扰。

神:见【解释】②。

④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乎:衍文。亦可解为虚词,表感叹语气。

索:探求,探索,探究。

智:智慧。

所以智:智慧的来源。

⑤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

智:智慧。传统上,知,指通过六识(以眼、耳、鼻、舌、身、意为途径的视、听、嗅、尝、触、思的认识方式)的方式对宇宙中天、地、万物、人的形质现象存在层面的认识方式,又称为识神认识途径。智,指通过元神从氣化存在层面认识事物本质的途认识径。又称为“道”的认识途径。

乎:语气词,啊。

投:投入,投奔。此处做“投奔到,投入到”解。

之:代词,指获得智慧的人生道路。

海外:海,四海。外,向外。外,与“内”相对而言。外,指形质层面。内,指氣化层面。海外,面向四海之外的仙山异境这样的形质层面。

无:无形无相,指氣,即道。

自:自己。指上文“投之海外”而求道者。

夺:夺取,剥夺。

无自夺:倒装句,自夺无。自己丢掉(剥夺)了氣(道)对自己的滋润浸灌。

本句意为:智慧啊,智慧啊,(在这失去了智慧的时代,当下的人们)到海外寻求(仙山异境)以图实现对智慧、对道的追求,这是自己夺去了自己的道啊!(因为氣就是道,道就是氣,氣本在人身中,从心中修方可见道。)

⑥ “求之者,不及虚之者”:

求:追求,探求。

之:第一个“之”,指“道(即氣)”。第二个“之”,指人的人生状态。

求之者:指求道的人。求人生美满的人。

虚:虚静。

虚之者:指放弃追求事物现象,执持人为努力而在形质层面行事的人心(识神)用事状态(做社会人的人生方式),回到人心(识神)恬淡虚静,让深藏的元神(道心)主持人体,与天地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语)的人生状态(做自然人的人生方式)。

⑦ “夫正<圣>人无求之也”:

夫:语气词。可译为“那”。

正人:应是“圣人”。

无:无形无相,即氣化,即道。此处为动词,实践氣化,修道。

之:代词,指人生之道,完成人生美满圆满的目标、方法、诀窍、道路与途径。

本句意为:那圣人是通过实践氣化,通过认识与实践氣(道)这个天地宇宙中与生命中无形无相的自然存在来探求并实现生命的真谛的。

⑧ “故能虚无”:

故:所以。

能:能够。

虚:人的形体层面与相应的人心状态松静下来,进入到人的氣化层面(即精氣神)活跃并主导形体,相应的,内心中则是元神出来主导识神这个境界,称为虚。虚,此处做动词,进入到、达到虚的状态境界。

无:衍文。

“虚,之与人也无间”:

之,指示代词,即“道(氣存在的深层)”。

无:否定词。

间:间隙,间距,距离。

本句意为:处于虚的心态、虚的状态,道即与人无隔阂。人心(识神)虚就能感受到道心(元神)作用,肉体松柔就能感受到精氣神在肉体内的运行与对肉体的调整,并逐步服从、协调于元神对人体精氣神乃至形体的矫正修复。

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

世:介词做状语,在这个世界上。

之:代词,指人的生命。

职:动词,行使职责。

世人之所职者:在这个世上的人,他的生命所以能够履行生命的功能职责。

精:指人体内的精氣神(即氣化)存在层面。本节解释②初步讲解了精氣神存在,“精”是精氣神偏于接近形质存在、与形质存在直接发生作用的状态。此处以“精”来论述,是强调人体内精氣神与肉体(形质存在)如何相互影响。在人体中,精氣神驱动形质,是通过精氣神凝聚成精,并在在精中孕育出形质运动的规律、指令与能、势的“象”(即精内有形质在时空中展开运动的全息的“形象、计划、程式、路线图”),然后“形质”把“精”中的“象”解释成形质运动的规律,并依此规律而运动。

去:离开,远离。

欲:欲望,即七情六欲。

宣:《尔雅·释言》“徧也”,《左转·贾注》“通也”,《康熙字典》“布也,散也”,展布,布散。此处指“精”通达遍布到人体周身,行使其依照精中之象驱动、矫正人的肉体运动与机能的作用。

静:造字右争左青,形容人处于氣化反观状态中返观到的米谷之氣的情形,米谷之氣,青蒙蒙的一层浮在米谷颗粒的表面,流动盘旋纷纷然(如老子所言“夫物芸芸”)。进而以“静”字指氣化实践真正有所成就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即要实现稳定地返观到青蒙蒙的米谷之氣纷纷然此伏彼起的状态。

静,则精:此处,“精”,动词,凝精,指氣化变化中精氣神凝聚成精的过程及结果。此句中,意为入静后精氣神的“精”氣化为“氣”,“氣”和而生“神”,生神(即境界升华)后的精氣神重新凝聚成精。

独立:独,单独,疑独。《列子》“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疑独,其道不可穷,往复,其数不可终。”此处指人的精氣神达到了一个相对而言可以不受环境、不受氣数限制的境界状况。立,《康熙字典》“住也,成也,坚也,树立也,建也,直起也”。“独立”,“独”建立起来了,即人的精氣神确立在了疑独的境界上。指人体内的精氣神具有了很大的积蓄,升华到处于较高的境界,从而具有较大的自我维持能力以保持人体健康而不受外界不良影响干扰,也不再受以往自己生命氣数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自己做了自己的主人。

明:《说文解字》“照也”,《书经·太甲》“视远惟明”,《疏》解为“谓监察是非也”。此处的“明”,指传统说的“明心见性”,意为通过返观的氣化实践,从氣中解读出生命、宇宙过去、现在、未来变化的象,从而对生命的整个过程、环境、形势都一目了然,成竹于胸。

明,则神矣:神,如有神助的状态。

本段意为:人,其所以能履践其为人之职责,凭借的是“精”。“精”这个存在,其对于以其作为生命运化基础的人而言,当人的欲望这层主导机制处于不自淫执之态时,“精”就会处于宣布流畅的状态。只有在“精”氣化宣布流畅状态下,人,才真正处于“静”的状态中。人处于此静之中,则人身中氣化自作,而逐渐和而生神,重新凝精。(此即老子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也)。至于此,则人体氣化怡然独立矣。至于独立,再进而之明,方可谓对生命能够有所把握的“明心见性”,可以为至人之行也。

⑾ “则贵人不舍焉。”:

贵人:尊贵的人,此处指生命肉体房舍中的精氣神,其于生命而言,即是我们生命肉体中的贵人。

不:否定词。

舍:房舍,此处指人的肉体。用为动词,入居房舍。

焉:于之,在此。

本句意为:那么贵人就不会进这个馆舍并住下来。

⑿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皆:都。

欲:想要,追求,期望。

知:通假,当为“智”,智慧。

莫:否定词,没有,不。

索:探索,探求。

莫索之:不去探究“智”背后的内涵及其获得根据。

⒀ “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

第一个“其所以知”应是“其所知”。

其:代词,人。

以:介词,以之,用以。

所:……的东西,……的存在。

所以知: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六识这类识神形式认识宇宙万物的形质层面的现象这一认识途径。

所知:指人通过安心入静等氣化实践,调整识神实现元神开发而直接认识到天地宇宙万物形质现象背后的氣化存在变化的认识途径。

文心老师解释:此与彼:——以此知彼,以彼知此。其所知,彼也(心灵于氣化);其所以知,此也(感官于形质),即两端辨证。心感于氣化,乃是心知,难以表述(道,可道,非常道)。以此为知,氣化实践。感觉于形质,乃是形质的知识或经验。以此为知,例如西化解释——以形质规律解释氣化规律。好比,张三在眼前,感官于形质,故知服饰(有雅趣否)、风度(有素养否)等等,此皆非心知。心知者,与此人是否合得来(有缘否),此人之个性(固执还是随和)等等。

修之此,莫能虚矣:由上面关于“彼”、“此”的解读可悟:将感官于形质的所知统摄在心灵于氣化的悟之下,谓之修之此(即修此以合于彼),传统称之为“识神退位,元神用事”。要做到这个修之此,没有比虚更恰当更能胜任的做法和途径了。

⒁ “虚者,无藏也”:

虚:在此做状态解。

无:否定词。

藏:隐藏。

本句意为:心身处于虚的状态,生命内在的氣的运化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而无可隐藏。

⒂ “去知则奚求矣!无藏则奚设矣!”:

率:衍文。

去:除去,放弃。

知:知识,指人在形质、现象层面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以识神的方式实践获得的经验与认识。

奚:何,疑问词。

求:追求,探索,指形质层面的追求,思想。

设:预设,指人以形质层面实践为基础的思想、谋划、估计、算计。

疑此句对于《管子》时代亦是古文,稷下学派在此引用。故句中有“故曰”二字。

本句意为:(实践于氣化,实现了重新获得人本能的元神返观认识氣化的认识途径),则形质层面的经验、知识都不需要了而被放弃,那么还有什么用人心谋划追求这样的人心用事的事情呢?(天地宇宙万物一切现象背后作为依据的氣化内景)都无所隐藏地呈现在人的元神功能面前,又何必还需要以人心估摸、预测、算计呢!

⒃ “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设:设计,预先的思谋准备。是人心用事,拘泥于形质现象,而不能洞悉形质现象背后的氣化原因时的人生状态的特征。

无:否定词。不。

虑:思虑,顾虑。指人心(识神)用事状态下的依赖于识神思虑的人生方式,因担忧与不知而从已有的经验中估计未来可能的变化。

反:通“返”,回到。

复:回复。

本句意为:没有所求,没有预设,也就不需要思谋预虑,没有思虑,就会回到人本来的人心(识神)虚静,道心(元神)用事的状态境界。

【补充】

中华文化传统,认为生命是多层存在并存崁套而成,中医说“身者,生之舍也”,《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都是说生命是由氣化存在与形质存在二层自然存在并存一体的。氣化存在,又可以进一步可细分为先天层面与后天太极层面,后天太极层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精、氣、神层面等。所以,氣化,氣,在中华文化传统的眼中,并非什么抽象哲学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自然存在。

氣化与形质是通过“中和”机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说氣化与形质存在之间的关系,是氣化存在从整体上主导形质存在,形质存在按照氣化存在的内在之“象”来执行和展开,二者彼此互动,而主导在氣化。在形质层面是“和”(秩序正常),而必须依赖于或被矫正于氣化存在中的“中”(“象”的正常,可比喻为正常秩序的指令与图纸正常)。

有了上面的基本认识,我们就可以来理解,为何经中于六欲不说“灭”,不说“禁”,而说“虚”?

欲,六欲。

六欲,是生命氣化驱动形质的深层机制。

六欲是与六经相比肩的层面,六经是形质时空展开前的驱动时空展开的布局力,传统称为“劲”或“势”,六经以下,即是形质层面,呈现出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六经层面,其自然存在基础是精、氣、神的“精”,“精”依照其内在的编码驱动形质展开为时空,我们平常所说“精疲力尽”,即是说精的能力耗尽了,驱动不了形质时空的变化了。而《道德经》所言“不知牡牝之合而朘作”,则是说无欲无求之婴孩,其精活力充沛,身体在精的充分发挥下而肉体充盈饱满。

六欲,传统又称称为神志,少了它,我们生命中的志向、愿望、意念、信心皆无从发起,故而,欲望过头则生命的精氣神会被耗散,欲望消失则精氣神亦难以贯彻到形质,从而道不得通过人的生命而住世于形质世界以履行人为天地之镇的人生意义。

六欲的正常,也必须服从“中和”机制,六欲的深层是精神魂魄,对深层而言,中和,是精神魂魄“中”,六欲“和”;六欲的浅一层是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对浅层而言,中和,是七情“和”,六欲“中”,这三层之间辩证地统一而为一体,才是精氣神与肉体一体保持整体正常的机制所在。

嗜欲充溢,是对上的精神魂魄而言,六欲失和悖中。一旦六欲失和悖中,因六欲这一层主导着其下形质层的时空发生。则时空支横也,故曰“嗜欲充溢”。此时,对下的七情而言,则怒喜思忧悲恐惊交替涌动。更因对于生命的精、氣、神而言,七情对应氣,而六欲对应精,欲失中和,则精沸不宣也。故称精“去欲则宣”,即是六欲得中和之道,而时空得展开之常,而故有神安形正之说。

故七情过度,是氣之过失;六欲失度,则是精之失度。心的主导若被失常的六欲所陷落,则人就沦落到欲望主导的境界。精氣神失养,而肉体形质枯萎。

虚,是六经层面(精)柔和下来,六欲为心的深层所主导,六经机制柔和和顺,而深层的阴阳五行得以入于六经相交流互动,则生命复归于清净宁和(去欲则宣,宣,则静矣。),所以,“虚其欲”为六欲和中之道也。

【体会】

在上一轮学习中,学友@萱草指出“虚不是无,不是没有,不是空。虚是少的意思,少之又少,不迷其中,少到君主不受影响。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所以不是让我们不要有任何欲望,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虚其欲。接着说神将入舍。心藏神,但是每个人心上都藏着神的,主载我们的五脏六腑,精神意志,一切活动。若能对各种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等等欲望减少到少之又少,则君主之心不受动摇,神就归舍于心中。”

学友@隐龙在渊则体会到:“中和”的建构有点类似现在常说的顶层设计,此也是对“心之在体,君之在位也。”的进一步诠释。读经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如我们吃的是粮食,最终长的却是自己的肉一样。”

学友@长月当空则体会到:“(个人理解)真理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不能发现,真理往往伴随我们左右,而我们很难得到。一个人如果能减少欲望,元神就会在其位置护持我们的身体,及时净化我们的心灵,清除心灵上的污秽,元神护体我们才会健康。正如《黄帝内经》上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世人都想得到智慧,然而却不知道圣人为什么那样有智慧。智慧啊智慧,就象被人抛入大海一样不能轻易得到,刻意追求智慧的人不如放下一切欲望,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去刻意追求智慧,所以可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大智慧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