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甫田》(第二章) 以我齐(zī)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粮,为我备好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神和四方神来品尝)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我的田地收成这么好,是农夫的喜庆和回报) 琴瑟击鼓 ,以御(yà)田祖 (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祈求甘雨,润我五谷,养育我士族儿女) 【注释】
诗解 这一章出自《诗经》的《小雅 甫田》,可能是最早写秋分的诗歌。 后世文人写秋分的诗词,“高”,高不过它;“低”,低不过它。 为什么呢? 这首诗是天子之歌,是周王秋分祭神时所奏的乐歌。 但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官样文章,而又“低”到很接地气,讲的是农夫欢喜地准备秋分的丰收之庆。 秋分这个节气,曾经非常重要。 四千年多年前,中国人把秋分作为一年的结束。因为这是丰收的时节,收成就是“年”。 年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年”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扛着收获的谷物,意思是收成。后世用来表示一年的时间。 秋分时,人们庆祝一年的收成,为了报答天地给予的丰年,把丰收的物品首先进贡给神品尝。秋祭,就叫做“尝”,请神灵先尝新。 古人时时怀有感恩和恭敬之心。天子是如此,老百姓也一样。好东西一定请长辈先尝。吃饭的时候,一定是等待长辈先上座,先动筷子。这就是“长幼有序”。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以感恩和恭敬为美德。这些美德不丢失,我们才有资格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