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坤 苏州唯亭街道边上有两座山:草鞋山与夷陵山。它们没有峰巅也没有峰峦,看上去就是两个土丘墩。可是,这里却是一处吴地先民最早的“生活圈”,被今人称之为遗址。经专家发掘考察,距今至少有六千到七千年的时光。也就是说,在六七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吴地的先民在这里生活着。在它的地下,厚厚的堆积土隐藏着无数神秘的吴文化密码。 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闻知“草鞋山”这个名字的。 当时我在《吴县日报》工作,报社的记者袁君曾采写了一篇通讯,其中说道:1972年冬和1973年春,南京博物院与当时吴县文管会,以及日本有关专家,先后对草鞋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与考古,发掘面积达1600平方米,发现它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可分为10层,是我国古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的一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从出土的文物中可见此地遗址经历了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以及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的漫长年代。考古专家还从遗址最底面的马家浜文化土层中,发现了碳化的稻谷粒,可见吴地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草鞋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当时就想前去领略一番它的容貌,感受它斑驳的历史沧桑,却始终没有去成。 但是,寻访“草鞋山遗址”的愿望,我始终没有淡忘。 去年七八月间,我与任君相约去了一次,结果没有找着。其实,草鞋山就在不远处,被一片茂密的树林遮掩着。时隔两月,我终于来到了草鞋山。我默默地站立在深秋的阳光中,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端详着这座“山”,以及它周边那一片黝黑的土地。 目光逡巡着“山”的周遭,那是一片偌大的自左向右稍微渐高的坡地,中间被先前通往老重元寺的一条小路,分隔成左右两块。左面一块地上种有一排排的树,有三四米高,明显是今人在近些年栽下的。右边一块地上,则有两个十来米高的土墩,一南一北地耸立着,北边的土墩,早先因形似一只硕大的草鞋,故名“草鞋山”,靠南一点的土墩,叫“夷陵山”。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他们在孩提时经常去那里玩耍,还曾经有人在那里办了个砖瓦厂,就在山上挖土…… 而今,这里已经显得十分的冷落,不见人迹。在山体上及它的周边,恣意地野生着一些树干细细的弯里弯曲的杂树、荆棘与野草,还有那些疯长的藤蔓相互簇拥和缠绕着,差不多已经爬到树冠和“山”上面去了,更让人感觉它的荒芜和寂寥。 在草鞋山靠近路边的一隅,竖有两块镌刻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描红石碑。凝视着石碑,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断发纹身的先辈们,在阳澄湖畔与草鞋山麓之间的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捕鱼、狩猎、耕种、织布、燧石取火…… 六七千年对于亿万年的天地来说,是弹指一挥间的短暂。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却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可以想见,居住在草鞋山的吴地先民们,在“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的时光荏苒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雷暴雨雪,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延续着生命的薪火。那些曾被黑厚土掩埋的,如今被发掘出土的,哪怕是一块陶片,几缕丝线,一些谷粒等的什物,还有那些房屋、土灶、水井的残迹……无不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不管它在历史的坐标上多么遥远,它的身影都会在我的面前清晰地浮现出来,并告诉我:这里就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所以,当我与草鞋山相见时,会从它沉默的凄寂中,感觉到它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我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渐渐地、渐渐地,向上游驶去……去寻找它的历史源头。 草鞋山遗址的一层层堆积土,就是苏州历史的厚度。 据悉,有关部门将在此建“草鞋山遗址公园”,并设展馆重现吴地先人在六七千年前的生活情景。这显然是苏州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契合了苏州提出的将苏州更好地建设成“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是的,时隔20多年之后,我才来到“草鞋山遗址”拜谒,对我来说有点来迟了。但转眼一想,对于过往的历史来说,我们都是后来者。我便也释然了。 |
|
来自: 苏迷 > 《唯亭、草鞋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