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不除,全身受苦!1杯茶3碗汤,逼走一身湿气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03-27

一年之中,春天诗意,草长莺飞,新鲜萌动惹人爱;一年之中,春天最哀愁,春雨连绵,太阳偷闲去流浪,抓一把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

这漫天的水汽,让人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一条鱼。水湿充盈

着每个毛孔,然后长驱直入,胶着了身体,黏糊了情绪。

睡不好、吃不香、便不畅,全身慵懒、情绪低落,一切似乎都为“湿”所困。如何祛湿解困俨然成为全民话题——

受访专家: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学家

十人九湿,“湿”从何而来?

一到春雨季节,“湿气”来袭,许多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但“湿气”究竟是什么,其果真罪大恶极吗?

01、究竟什么是“湿”?

《黄帝内经》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简意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湿”能润养人体,正如春雨滋润土地,萌生春芽。如果没有湿,人就会变得干巴巴的。

但另一方面,如果湿出现偏倚,则会成为致病因素,成为“六淫”之一。湿气过甚表现在机体,则会阻遏气机,气机上通下达不畅。

可见,“湿气”人皆有之,适则润养气机,过则致病,应加以祛除。

02、“湿”从何来?

湿气来源不外两种。一是环境中的湿气,如南方地区普遍全年潮湿,回南天、梅雨天时,更是湿气重重,此时,湿邪易从外侵袭人体,称之为外感湿邪。

二是人体自产的湿气,当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时,便会湿邪内生。

03、湿不湿,怎么判断?

湿气袭体,症状往往不拘一格,可表现在局部组织器官,也可累及全身。常见症状如下:

头身困重,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睡眠不够;皮肤易出油、长痘痘;带下、淋浊;大便黏腻,难以擦净,易沾马桶,水冲难去。

延伸阅读:湿不湿,看舌头最直观

中医认为,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

当体质出现偏颇时,舌体和舌苔即会发生变化。如湿气入体,舌象上可总结成两个关键词:胖和腻。

胖。指舌体胖,舌体两侧边缘可见齿痕。主要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舌体胖大,边缘受牙齿压迫。主脾虚和湿盛。

腻。指舌苔颗粒细腻致密,刮揩难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黏液,或舌面湿漉漉、滑溜溜的,可有口中发甜的感觉。主湿浊内蕴。

祛湿时,别忘了这件事!

湿邪至,疾病生。那么,如何祛湿好呢?

说到祛湿,健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清代医典《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祛湿不健脾,治不得法

体内湿重,与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脾能运化水湿,若脾功能失调,运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则会导致水湿内停。

此外,所谓“气炎土薄”,当外界湿邪盛时,脾则会相对虚弱,人体也更易招惹湿邪。所以,回南天、梅雨季节,会感觉体内湿气更重。

正因为湿跟脾的关系如此密切,“健脾、祛湿”两词常配对出现。谈祛湿,必同时兼顾健脾。

打个形象的比喻,人体如同一个水池,脾相当于抽水机。如果抽水机不给力,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泛滥成灾。要想快速去除池内过多的水分,理应将抽水机的状态调至最佳,才能使水液达到“收支平衡”。

吃对了,赶跑全身湿气!

说到祛湿,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薏米、赤小豆。然而,吃了几天,却发现不但没效,反而感觉更不舒服了。问题出在哪?到底该怎样祛湿好?

01、祛湿有三法,机理各不同

先问一个问题:要去除地上的一滩水,有什么办法?

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中有答案:“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意思是,可以用风吹干(芳香化湿),可以用干燥的东西吸干(燥湿),也可以通过下水道流走(利水渗湿)。用这三个方法就够了。

芳香化湿,如同清风一般,能吹干一切潮湿,无论寒湿、湿热,都能使用。代表药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兰等;燥湿,代表药物主要为厚朴、苍术、草果等。

而常见的薏米和赤小豆药,则属利水渗湿类药物,虽然都具祛湿作用,但力度缓,用量还得大,而且需要久服,偶尔吃几次效果自然不佳。而薏米微寒,如果本来就是寒湿体质,久服薏米可能出现反效果。

祛湿的这三种方法,机理各异,应按需搭配使用。

02、湿邪分寒热,药性要选对

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所不同。

★ 寒湿

寒湿体质之人,多爱吃生冷之物,如冷饮、雪糕等。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吃凉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欢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

【调理】

1.祛湿应温里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驱寒祛湿。

2.药膳适合选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还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

3.中成药以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为佳。

4.不宜选用偏寒凉食材,以免加重脾虚和湿邪。

★ 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如果细分,湿热还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表现稍有差异。

总的来说,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不思饮食,上腹胀满;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疮,唇红面赤;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大便黏腻,便后肛门热痛;小便烧灼;情绪易激动,精神烦躁等。

【调理】

1.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薏米等。

2.中成药可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等。

3.不宜选用温热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腻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

4.寒凉之品易伤脾胃,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03、这几道药膳,老少咸宜

看到这,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每个人体质不同,祛湿之法又有细分,就没有一些简单易行的通用祛湿法吗?

对此,周福生教授推荐了几款性质温和、适合全家老小一起饮用的祛湿汤饮,尤其适合春末夏初多雨潮湿季节食用,不妨一试。

【健脾祛湿茶】

藿香10克、佩兰10克,通草10克,苏叶10克,云苓2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麦芽30克,陈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陈(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浊、健脾和胃、导滞消食。主治内外湿阻,在潮湿季节尤其适用。

用法:每天1服,煲水代茶饮。连用3~5剂,湿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湿汤】

配方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陈皮10克,绵茵陈10克。

配方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鸡蛋花10~15克,陈皮10克,红枣3~5个。

配方3:炒白术20克,云苓30克,陈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

用法:三个方子均以“南药”为主,具有岭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与猪瘦肉搭配煲汤,煲1小时左右至肉熟烂即可调味食用。

动起来,就能轻松祛湿

其实,还有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轻轻松松就能赶走一身湿气,那就是——运动!

1、动起来,即可轻松祛湿

周福生教授解释说:“运动的过程会出汗,湿气可随汗液一同排出体外,这其实就是在祛湿。”

从这个角度理解,运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式。一方面,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激发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

2、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是很好的出汗方法,但凡事过犹不及,最佳强度应以“出一层蒙蒙细汗”为宜。这样既能排汗祛湿,又不至于给身体造成额外负担。

3、运动方式,老壮有别

对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说,可以选择稍微激烈一点的运动,如足球、篮球、长跑等;对于年龄稍长者,身体可能没那么灵活轻便,运动得选柔和、“低调”的,比如八段锦、打太极、游泳、慢跑等。

另外,运动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不建议夜间、清晨,湿气较重时进行锻炼,以免祛湿不成反招来外湿。推荐运动时间为上午10 :00 后、下午3 :00~5 :00 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