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武王一条灭国之策,灭了商朝,秦始皇没能领悟,故二世而亡!

 百家杂评 2021-02-23

公元前大约1046年,商军10万精兵远征东夷,造成商朝首都朝歌(今鹤壁市淇县)空虚,无兵可守,这时周武王联合800诸侯突然造反,发动了牧野之战,最终纣王一败涂地,兵败自焚摘星楼。

在一般人看来,到了这一步商朝算是彻底灭亡了,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周国只是打了殷商一个措手不及,纣王虽死,但殷商根深叶茂,残余势力的实力还很雄厚。在当时天下诸多势力中,首先周国最强,其次就是殷商,两者相差不大。因此,周武王需要谨慎应对商朝残余势力,否则很可能给商朝翻身的机会。

这时,周武王想了一条灭国之策,最终灭了延续600余年的商朝,把这颗大树给彻底砍倒。相比之下,秦始皇却没有领悟这一点,所以只能二世而亡!

如何彻底消灭商朝残余力量呢?周武王的做法很简单,简单的说就是:分化瓦解拉拢,软刀子割肉!

当时,殷商残余势力有三种人:跟随纣王或公然对抗周国的大臣,自然是讨伐对象,家产土地被没收,周武王将之分给功臣或亲戚;投靠周国的殷商贵族,这部分需要拉拢给好处,比如投靠周武王的微子启,后来就成了宋国开国之主;还有一部分,虽说没有投靠周国,但却有较高的声望,周武王不能杀之,只要不公然反对周朝,就随他们去了,比如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人之食,做了殷商遗民。

周武王有一个大难题,就是纣王的儿子该如何处理?最终周武王决定实行“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附近,利用他统治殷民。当然,也别以为周武王大方,真对武庚放心,而是另有防备之策,周武王派遣兄弟在殷都周围建立了邶、鄘、卫三国,主要目的就是监视武庚动向。

周武王实行“以殷治殷”的前提,是把没有“犯罪”的殷人给他们自己管,但被判有罪的部族和地盘,就划给周武王的亲戚或功臣,由他们建立诸侯国,比如周公的鲁国,就拥有“殷民六族”;周武王弟弟建立的卫国,就拥有“殷民七族”之类。显然,这就是在殷商身上软刀子割肉,一步步的削弱了殷商残余实力,壮大周朝自身。

正因如此,周朝很快就稳固了统治,殷商残余势力也随之慢慢融入到了周王朝。其中主要发生了一件恶性事件,即“武庚之乱”,殷商残余势力的反扑,但很快被周朝武力强力镇压。总的来说,周武王对于商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有软有硬有谋,可谓很有远见,基本上没有引起大动荡,于是就此建立了800年江山。

然而,秦始皇依仗一统六国之后,却过度自信,对六国贵族过于苛刻,没有分化拉拢六国贵族,由此导致六国再度叛乱。与其说陈胜吴广起义,不如说六国复国运动的推动,比如张良这些人,就一直想要复国。为什么要复国?原因很简单,秦始皇没有拉拢六国贵族,而是犹如废弃品扔到一边。

有人做了这么一个假设:如果扶苏上台,那么秦朝将脱胎换骨,秦末起义将会避免。其实,即便扶苏上台,秦末起义也不可避免,原因就在于六国贵族的不甘心利益受到侵犯。秦始皇在世时,六国贵族不敢异动,但秦始皇一死,六国贵族还是会活跃起来,策划各种造反活动。

老子的《道德经》中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所谓烹小鲜,就是小火慢慢炖,而不能大火猛烧。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一举一动几乎就是如此,也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同盟军,所以很快就稳定了局势,鲸吞了殷商。相反,秦始皇没有领悟这一点,却一味的大火猛烧,对六国贵族的利益几乎是视若无睹,所以导致很多人不满,最终酿成了秦末起义,秦朝也因此二世而亡!

假如秦始皇像周武王一样,让六国贵族利益得到保障,可能即便胡亥上台,秦朝也能维持下去。有学者分析认为,可能是秦始皇太自信了,没有彻底悟透周武王的策略精髓,反而认为在秦国统治之下,六国贵族翻不起风浪,所以既不对六国贵族下狠手,也没有给予利益拉拢,而是将他们当成可有可无之人随手抛在一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