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条文讲解_慢慢教笔记

 厚德载物乾 2019-03-27

 转自 一个台湾妇女的微博

 (2019-03-12 21:13:29)

【5-22】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朮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博。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湿气进来后,可能到处跑,「与脾相博(搏)」,湿气跟脾打成一团,就成了脾湿,特性是中满,觉得闷闷的,胃口不开,舌苔一定很厚,时方用《平胃散》,四味药,苍朮厚朴陈皮甘草,陈皮行气,苍朮厚朴去湿;张仲景用《白朮茯苓厚朴汤》,白朮茯苓厚朴,都可以把脾胃里的水气排掉。

◎「胃寒相将(勒)」寒气跟胃扭到一起就变成泄泻,又冷又湿的消化轴就是太阴病的问题,用《理中汤》。

◎湿气往上跟肺混到一起,肺太湿太冷会变成小青龙汤证,发成咳嗽或气痞。

◎「下移肾,发为淋漓」,湿气往下走干扰到整个泌尿系统,就是水运化的整条路,用《五苓散》来打通,主证是小便不利,有点尿不出来,台湾人中暑之后常常有五苓散证,因为中暑时同时中湿。

◎「留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湿气堆在肌肉里面,会发为黄肿,用《麻黄茯苓汤》其主结构跟类似《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血分的湿热,溶血型黄疸,荨麻疹…),跟肌肉较有关系,邪气钻到肌肉里,要发出来还是得用麻黄,麻黄跟白朮合用还算温和。脾胃有湿、血分有湿茯苓还是有一点用的(按:这是什么意思?),除肌肉里的湿用白朮,防己是寒药却可以抽湿抽寒。张仲景固定用赤小豆除血分里的湿气。

◎有些小孩子就从小受了湿气入了肌肉,变得又黄又胖,就是《麻黄茯苓汤》证,它的姐妹方是《防己黄耆汤》,这是水毒胖,又苍白又发灰,人又有腐臭味。

◎「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如果钻在经络里面,湿跟热混在一起的话。可能会发成脓疮发炎之类的,治疗变成另外一路。

◎「脾胃素寒。…治属饮家。」如果一向脾胃比较虚冷,湿气一直堆积,最后还是会凝结成水,变成死水的痰饮病。「与燥相搏,则发为痰饮」这个说法不太确定是什么,总之,发成痰饮之后就照痰饮治了。

【7.42】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用了发汗法,损失很多水分会胃中干,就觉得好烦躁不能睡觉,想要喝水,就「少少与之」,给他喝一点点,之后自己会好。

◎五苓散除了方证之外,另外有一个议题,就是在张仲景的眼中,「水」到底是什么东西。从五苓散的药味,茯苓、泽泻、猪苓、白朮、桂枝,没有一个是滋润(阴),都是行阳渗湿利水的药。主证是口渴,没有小便,看起来人已经干掉,结果,反而是给这种利水的药来治疗,也就是说,在经方的框架中,缺水是因为身体没有力量把水送到该去的地方,而不是真的没有水。

◎【3.36】讲到感冒快要好的时候,如果口很渴,不能给他多喝水的,因为「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身体的阳气还不够,喝了水会代谢不掉,变成痰饮之后,没完没了。再过个两天,很渴想要喝水的时候,「犹当依证而与之」还是要依主证给予适量的水分,有些并不宜多喝水「与之时常令不足」,一定不可以让他喝够他想喝的量,「勿极意也」不准让他喝个痛快。「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如果一喝水就肚子胀,然后尿不出来,会喘气或者「哕」(打嗝),就不能给他喝水。当阳气累积足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3.37】「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病快要好的时候,开始有阳气出来,会变得渴能喝水,但是「其不晓病者,但闻病欲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救也」就有人听话只听一半,听说病人想要喝水就是快好了,然后就让病人灌很多水,把病人灌坏掉了。

◎先岔题目到讲义43页《黄帝内经》说:「食气入胃」,身体从食物得到营养所走的脏是肝脏跟心脏,肝脏储存营养,心脏用血液把营养送出去,然后经脉流动需要肺来帮忙,人要呼吸,才能帮淋巴液走循环,淋巴液是靠人运动跟呼吸来运行。水这类东西,其实也是有营养的,称之为水精,水先喝到胃里,然后水精开始散布,上去给脾,脾再去散精,再把营气归给肺,同时还会通调水道(狭义的三焦,也就是有形的淋巴系统)。水还会给膀胱,膀胱跟命门联通有气化机能,能够拉住水精之气去散布到全身。《黄帝内经》说「水精四布」的气化观是一个比较形而上的东西。

◎《五苓散》药味比例:猪苓、泽泻、白朮、茯苓、桂枝是35332。泽泻最多,桂枝最少。

◎无形的水精之气从后面绕上来是用茯苓,茯苓是一个阳刚的东西,好像是从气的世界去统御那个水。那猪苓是走阴柔(有形的三焦淋巴)。基本上会说,茯苓利小便不能利水道啊,《神农本草经》写通淋巴的水是猪苓,当然,两个加起来没有黄耆通得好。泽泻的泻原为舄(xì),是比较浅的咸水;泽泻是把水中的阴浊之邪(不对劲的东西)拔除,可治血中脂肪过高,因为血液里面的死水太多了;白朮让脾胃区块,把水吸了之后,丢去该去的地方。小肠的吸水靠茯苓,与桂枝协同这个气化的机能。扣回《黄帝内经》,《五苓散》是水从进入人体到离开所有经过的路径,都帮你打通。

◎历代有一种说法,太阳经病传到最后会入腑,膀胱腑病分成两种,其一蓄水是五苓散证,其二蓄血是桃核承气汤证。这两个汤证未必是感冒传经而来,张仲景的写作有传经入腑的暗示,有些医家如清初程应旄写《伤寒论后条辨》,提出脏腑标本论,比如说阳明病,传在经上面是白虎汤证,传到腑就成了承气汤证。这样分类,学习上比较轻松,问题是五苓散证并不局限在膀胱腑,它是一个全身的水路不通都会显现的证,所以有人提出《黄帝内经》这个讲法来扛程应旄的讲法。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当一个人水转不动是膀胱气化不好,人会小便不利、消渴,五苓散的作用是让全身这个水能够顺利的转一圈,太阳区块的邪气会被赶出去。在感冒的状况比较会有脉浮跟微热(太阳病的框架),吃了药,水气一转,再多喝一点热水,汗出来感冒就好了。

◎服药法:方寸匕(约五、六公克)的药粉调在白饮中吃,(白饮就是稀饭糊糊的部分),以免造成水逆(水入则吐)的问题。

【7.43】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桂林本写脉「浮弦」,真是谢天谢地,宋本写脉浮数很难开给五苓散。太阳病是浮脉,少阳病是弦脉,少阳病情况之一是人的淋巴走不通,好像塞了痰饮一样,痰饮脉正是弦脉。全身上下的水在三焦淋巴不通,会浮中带弦。水不通是太阳病的框架,不通在三焦淋巴是少阳病的框架,所以这个人会烦、会渴,水运不上来,而脉是浮中带弦(脉浮起一片,把起来中间带有一条中轴)

【7.44】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临床上桂林本比宋本好用。

◎这是一个五苓散典型的主证,就是渴跟小便不利之外还有出汗(心阳虚),这样的状况代表他水路是不通畅的,就给五苓散;宋本没有「小便不利」,那「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满让人感到伤脑筋,那样反而像太阳转阳明了。如果汗出、小便不利却不渴,那是《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汤是中焦水的问题。五苓散牵涉到全身,或者说下焦的水的问题。如果水停中焦,下焦没有问题那就不会渴,不需要靠泽泻把水转上来,只是小便不利,用苓桂剂帮忙气化。

◎还有其他小便不利如真武汤(阳气不够)或者桂枝去桂加苓朮汤(水停在胃)。

◎茯苓甘草汤是日常生活中好用的保养药。现代人喜食生冷,胃的地方有水毒湿气的人还是不少,平常心跳的时候好像撞到一下的感觉,可用此方。

【7.45】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感冒拖到六七天,太阳经大概也传完了,这时还有表证像是出汗、脉浮啦,而口渴、尿不出来、吐则是里证。

◎有表证,又有里证,这也是五苓散的特征,既然太阳区块的水循环出了问题,说是感冒的表证也对,说是里证的水运化不良也对。

◎喝水(液体)马上就吐出来,这是水逆,也就是五苓散证,一定要用稀饭糊啊来吞这个药粉,如果跟水逆无关,也可以用开水吞(按:个人经验还是用稀饭糊来吞比较保险,判断错误时吐起来难受得很)。感冒喝药会吐,可能也用五苓散先治好水逆再处理感冒。

◎《桂林古本》独有的《茯苓泽泻汤》,说消渴病,很爱喝水,又很爱吐,就是喝水归喝水,吐归吐,这跟五苓散证的一喝水就吐不相同。

【8.20】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人发烧的时候,应该用和解,反而用喷冷水的方法来治疗(类似冰枕的概念),结果水就被塞在毛孔里面出不来,就会发烦躁(有热会烦或者元气被邪气抓住了不能摆脱的时候人会烦),皮肤会起红疹子(一说小水泡也算)。想要喝水,反而不口渴,身体的水转不上上焦,所以会想要喝水,可是胃又不够热,消化不动,因此不想喝。先给吃文蛤散,不够有效的话再吃五苓散。

◎有五苓散主证,就是尿少、烦、出汗、口渴、水逆,然后起红疹,理所当然用五苓散;主证都没有,光是皮肤起红疹,那就是赌赌看,毕竟五苓散是一个不寒不热,没有什么副作用的方子。

◎古代的医家所说的水道,姑且说人的水分是借着淋巴管输上来,如果遇到障碍,经方的辨证第一个层次是太阳区块通不通,可能会用到葛根剂,如果胃发痛发闷是用桂枝去桂加苓朮汤啦,标准的从太阳经的区块把水转上来、全身运通的是五苓散。

◎另外一路是柴胡证,实质身体少阳区输送水的淋巴系统,如果不通是靠柴胡来通。少阳区不通通常大便就干,必须把水道打通才有津液去润消化道。太阳区的不通,标示在小便不利;少阳区的不通,标示在这个大便干。

◎太阳区跟少阳区之外是皮下这一层,当皮下淤住的时候,太阳区、少阳区的送水的功能都不太行,水上不来所以人会渴,但是胃中冷,反而是喝不下水。

【8.3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是水痞之一,生姜泻心汤是水痞之二。

◎一开始被误下过,看起来像是泻心汤证,就是心下痞,胃觉得闷胀,吃了泻心汤却没有好,(行医的习惯性动作,看到痞就给泻心汤)。原来这个痞恐怕是一个客症。口渴、口燥烦(舌头放哪里都不舒服),再加上小便不利,那就变成一个完完整整的五苓散的主证了,当然也可能有汗。

◎为什么五苓散主证会附送心下痞? 五苓散这个方子如果用五脏阴阳虚实来看是专补小肠之阳的,那小肠的吸水机能变差是五苓散证,当小肠不吸水的时候会积水,满到十二指肠甚至满到胃的下面,一样会有类似泻心汤证那种胃胀的痞证。所以有人建议,鉴别五苓散证的水痞要敲一敲,胃会敲出咕噜一下的振水声。

◎提醒:转到阳明病的时候,也可能会口躁烦,发渴,这时要从小便不利、脉象…来区分。

◎是跟苓桂朮甘汤相对的《苓芍朮甘汤》,它的症状很像桂枝汤证,后脑勺僵、出汗…,唯一不同是「心下闷微痛」,苓芍朮甘的结构让胃能够把水吸下来、化解掉,再用芍药把水拉下去变成小便。

◎心下痞或心下闷痛可能主观感觉差不多,用五苓散或《苓芍朮甘汤》(桂枝去桂加苓朮汤),还是依照主证框做选择。

◎口渴、小便不利(尿很少或者尿不出来),抓好这两个主证,五苓散很好用,例如各种肾脏病的通用保养方。

◎抗生素后遗症也是常常是用五苓散。

【9.68】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

◎此条只是讲一些病转变的方向,分成四段。

◎第一段讲太阳病如何变成心下痞:「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姑且当作太阳病的那个浮脉,关脉比较浮一点,寸脉跟尺脉没那么明显。发烧,流得出汗又怕冷,这是普通的桂枝汤证,没有呕吐,可以说没有吴茱萸汤证,也没有小半夏汤证,也没有挂到少阳去;但是有心下痞,因为以前有医生用过下法。

◎第二段讲太阳病如何转阳明:「如其未下」如果没有被下过的话,「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太阳病继续转归,以汉时代的一般性阴虚的体质,慢慢的往燥热的方向发展,偏向阳明区块,变得不怕冷,而且开始发渴了,现代人没有这个一般性了,我们今天转少阴的多。

◎第三段是太阳病如何变成脾约:「小便数者,大便必鞕」小便量很多,大便一定被抽干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虽然没大便10天了,可是也不很痛苦,像这种状况是脾约,同样是小便数、大便硬,如果病邪很重闷在消化轴,热象会明显的转到承气汤证。既然单纯的肠胃道被抽干的脾约不必当伤寒医,当杂病医即可。

◎如果口很渴想喝水,稍微给他喝一点就好,不要给太多,看他病再有什么变化,依照相应的方法来医就好。(喝水太多会剥夺消化轴的元气)

◎第四段讲太阳可能转阳明也可能出现五苓散证:「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可以给五苓散。如果没有小便不利这个主证,口渴喝水多,是白虎人参汤证。「小便不利」说明了他喝下去的水没有出路,就会蓄水,用五苓散把水路打通。非猪苓汤证,因为要有湿热及另外的烦燥失眠、小便会痛…,才算猪苓汤证。

◎提醒:大承气汤证有潮热、谵语、手脚出汗,并没有特别强调渴,渴反而是在白虎汤这边讲得多。

◎发黄加茵陈蒿10分=2.5两,这里不是比例而是重量。(汉代6铢为一分,二十四铢为一两)。

◎五苓散需用生药打粉,科中显现不出力道。当归芍药散也是用生药打粉。

◎喝了很多冷饮,胃这边胀冷,先用五苓散一吃下去,马上变成尿就出来了,水胀也就消掉了,冷还在那里,再用理中汤暖回来。

◎五苓散用苍朮在经方是脂肪肝的专病专方,因为脂肪肝就是这个中焦水湿不掉啊,当然能看到这个人的肚子比较肥一点啦、脸有点灰灰的啦,肉厚厚的,而且比较容易拉肚子啦,用五苓散的效果很好。

【11.120】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是一个主证(有可能对到糖尿病),脉浮是一个主证,小便不利是一个主证,而且有微热,本人会觉得热哄哄的,或者是体温有一点偏高。不论消渴的话,是五苓散的标准证。

◎经方派注重基本盘的辨证框架。看到消渴病的时候,往往会想东润一点,西润一点,到后面还是渴,之所以不用五苓散是因为很多消渴病患者,给人的感觉都是热热干干的,就会很想要给他开润药,而不会想给开五苓散这种看起来好像吃了会更干的药,然而整条水道不打通,反而一直恶化了。

◎对到主证框就能用,但临床上容易忽略了五苓散。

【12.15】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拿五苓散跟理中丸做对比,在这里反而用寒热的相度来说,五苓散比较热,理中丸是体质上比较寒。

◎桂林本说「霍乱已」,就是霍乱已经好了却在感冒,换言之得霍乱的过程着凉了,在谈霍乱后的感冒如何收工。宋本没有「霍乱已」,变成霍乱的症状会头痛发烧身疼痛,用五苓散或者是理中汤来治。基本上是认为桂林本的说法比较合乎逻辑,可是,如果是霍乱的时候发热要喝水用五苓散,那发冷不想喝水用理中丸,这也没有错。

◎吐拉了好一阵子,无论如何肠胃的机能已经受损,又有头痛发烧身体痛像感冒的症状,如果是身体比较发热、很口渴想喝水的,就用五苓散,如果身体是冷冰冰的,怕冷的,而且不爱喝水的,那就用理中丸。

◎五苓散跟理中丸的差别:张仲景的定义霍乱就是清浊不分,五苓散是分清浊的药,它能够把一堆乱七八糟的食物里面的水分抽出来,也算是食物中毒的时候的解毒药,比如说吃了味精人在发渴,味精也算一种毒,可吃五苓散抽一抽。它走的路线是三焦(人体运送水的水路)。跟霍乱有相关的话,理中丸在补强的是,肠子的吸收的机能,大量用白朮是补肠膜的,补充这个肠子的吸收机能。

◎只以渴或不渴来分辨五苓或者跟理中丸,以一般家常吃坏肚子的吐泻来说的话,是可以的。

◎理中丸是用理中汤的四味药,捣成泥做鸡蛋黄大的蜜丸,吃法是,白天吃两三次,晚上吃两次,用小半碗水,调得糊糊的,就吞这个药糊。(也不必真的做药丸,直接生药打粉,加蜂蜜,用热水调匀)

◎宋本说这个吃法不如汤剂,其实汤剂只是取其速度快,疗效要稳是用丸剂。一般的理中汤证,吃理中汤或者是理中丸差不了太多,如果需要这个热比较持续而稳固的话,有几个状况会觉得理中丸好用,比如说大乌头煎的寒疝病,理中丸一直吃可能治得到。

◎也有人吃理中丸到后来,尾椎骨、屁股旁边,发痒、冒痘痘…,这一圈的寒气都被逼出来了。理中汤的药性比较漂在上面,就是定一个中焦。

◎日本人的推扩用法,有些三叉神经痛,果然就是五苓散证的头痛。

◎妇女月经期间的头痛跟更年期的头痛比较有机会是五苓散证。脑子里面水肿的头痛也可能是五苓散证。(按:提到西医的病名或症状可以用某某药方时,还是要以主证框对得上为准)

【14.43】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脐下悸」肚脐底下有那种跳动的感觉,好像快要发奔豚了,表示下焦有一些水已经不听使唤了。「吐涎沫」,好像是吴茱萸汤证的嘴巴口水特别多,人会觉得口水多想往外吐代表口水里面掺杂了死水,中焦也有一些水不听使唤。「头眩」,容易头昏,仿佛上面也有一些水啊漏出来了,形成晕眩的痰饮,所以就是上中下三焦的水都有点问题。

◎头眩,《金匮要略》是写「巅眩」,巅是头顶,日本人因此把羊痫风发作的时候拿五苓散证的框架去对对看,癫痫病也可能是水代谢不良的五苓散证。

◎「吐涎沫而头眩者」。日本人就抓成涎沫,有一种小孩会得的口水分泌过多症,那就用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个治疗肾脏机能的不足最普通的方,当一个人开始体质上有一点坏到要变成尿毒的时候,会出现脐下悸、吐涎沫又头眩这些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