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46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4-26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太阳本证分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
的时候,就可以出现太阳的腑证,腑证又可以分气分和血分两大类,气分不利的又叫做太阳蓄水证,血分不和的则叫做太阳蓄血证,只不过我们的五版教材把太阳腑证,蓄水和蓄血编入了太阳变证的范畴,我今天把它当作太阳本证提前来学习它,我们现在打开讲义第65页。

   看原文第71条。
   《伤寒论》“七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它的本来目的是讲太阳蓄水证的证治的,但是太阳蓄水证
有一个主证是口渴,所以它在这一条的前半条首先提出了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来和太阳蓄水证的口渴相鉴别。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 这就容易伤津液,那么是伤那个脏腑的津液呢?这主要与人体的素体的体质有关,如果素体是胃阴虚的,它就容易更伤胃家的津液,如果素体是肺阴虚的,那就容易更伤肺的津液。

“胃中干” - 对于这一条来说,出现了胃中干,就是胃中津液不足。

“烦躁不得眠”- 胃中津液不足,这就会导致虚火内生,虚火上扰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

   对于人体来说,内有所需,必外有所求,既体内缺少什么,它就要
向外界所取什么。其实好多动物都是这样,津液不足了,缺水了,它就要喝水,肚子饿了,缺少能量了,它就要吃东西,这是动物的生存的本能。

   关于动物的本能:

   我有一个朋友在药房工作,他说:“郝老师,我们药房的青葙子这味药,我无论放到什么地方,老鼠都会偷吃,我放到一个密封的大木头盒子里,我想这次不会被偷吃了吧,没想到老鼠居然把盒子咬了一个大洞去吃这个青葙子。”他问:“这个青葙子有什么作用?”我说:“青葙子有明目的作用,老鼠经常夜里活动,它觉得自己夜里视力差,它就吃你的青葙子。”实际上动物的许多本能比我们人还要高明一些。

   在热带雨林的猴子。猴子得了疟疾以后,它也是一阵冷一阵热,也是很痛苦,冷起来直打哆嗦,没有人去给它治疗,野生的猴子就自己爬到金鸡纳树上,啃树皮吃,吃上一段时间以后它就不冷不热了。人类从金鸡纳树树皮中提取出奎宁来治疗疟疾,也就是100多年吗。

   非洲丛林中的大象。有一个外国考察队,有记者,有医生,有动
物学家,去观察这群大象的生活,他们发现有一头母象怀孕了,他们就天天跟着这头母象,看到这头母象每天走的路不多不少差不多都是5公里,吃的食物都是固定的,他们跟了好长时间,突然有一天发现这头母象离开了象群,走了很远的路大约有28公里,走到一条小河边上,它找到一颗小树,然后就把这颗树的叶子全吃了,吃完后它就慢慢的回到了象群,考察队这几个人很奇怪,这个大象吃的什么东西呀?他们就把被大象吃光了叶子的那棵树的残枝取了些,作为标本拿了回来,想遇到当地的土著居民的时候问问这是什么植物,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大象吃这个。没有想到第二天,大象生了一个胖胖的小象。后来,考察队员拿着取回的样本树枝去找当地的居民,还没有等他们开口,当地的居民就说问:“先生,有人要生孩子吗?”这考察队员很奇怪,问:“你怎么会问有人要生孩子呢?”当地居民说:“没有人生孩子的话,你书包了为什么会插着催生树的树枝呀?”阿?这叫催生树吗?考察队员问。居民说:“是呀,我们这里的女人在生小孩之前都要用这种树的叶子煮水喝,这个东西可以促进子宫收缩,使小孩生的顺利。”这个考察队员恍然大悟,我说这头母象怎么走了这么远的路,去找这么一颗树来吃,原来它是就要生小象了,它本能的感觉到子宫收缩可能没有力量,所以他在自然界寻找这种能够促进子宫收缩的植物的叶子来吃。

   在南美洲的丛林里生活着的大猩猩。美国的医生们把猩猩先麻醉
了以后抓起来,给它的脖子上戴上项圈,通过这个项圈可以测出大猩猩的体温、呼吸、脉搏、心律、声音等等。一天他们发现有的只大猩猩发烧了,呼吸急促有声音传过来,也听到了大猩猩咳嗽和喘的声音,他们怀疑大猩猩得了肺炎,于是就拿望远镜观察,发现这个得了肺炎的大猩猩就在森林里找了一种它平常不作为食物的树的叶子,把叶子捋下来,挑那个不老的也不嫩的叶子,老的叶子也扔了,嫩的叶子也扔了,不老不嫩的就放到嘴头,也不嚼,就咽下去了,过了一两个星期,项圈发回的信息提示,这个猩猩的烧也退了,呼吸也平稳了。医生们就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叶子呀, 于是把这种树叶拿回去到实验室里去研究,试验发现这种叶子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进一步研究它的成分,然后研究它的结构,然后合成新药,这就是在市场上投放的硫胺红迪霉素,这种药就是靠大猩猩发现的,所以有的美国医生说:“我们现在应该根据动物的习性来寻找新的药物。”

   还有一些动物,有一种自我治疗的本能,比如说有一种水鸟,它
的腿太长了,如果它站的地方周围环境很复杂,突然来了一个动物要追它,它突然跑,腿很容易骨折啊,一条骨折了怎么办?它会用那条好腿单腿跳到河边,这种鸟就在河边生活嘛,然后用河边的湿泥,再弄上些杂草,绑起来,然后用很硬的那个嘴把骨折的腿对接起来,外面再用伴有草的泥敷上,就不再下水了,慢慢等到草泥干燥以后,就象是打了个“石膏”,把腿固定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它觉得骨折部位该长好了,就到水里一泡,这个“石膏”就自己脱落了,嗨,腿好了。你说动物的这些“知识”是跟谁学的?没有学,这是一种本能。

   我们人类现在遗留下来的本能,渴了知道喝水,饿了知道吃饭,到了一定的年龄知道交朋友搞对象,可是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远古的时候,作为人类的许多接近于动物的那种本能,应该还是很明显的,那个时候的人,感觉到不舒服,他就可能到森林中,或者到原野上去寻找那些,他自己感觉到可能会纠正他的健康失调的这种植物或者动物来吃,所以我想,这可能就是药物最早的起源。但是我们人类是更聪明的,我们人类有大脑皮层会思维会思考,会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经验会告诉别人,会用文字记载下来,以后又由单味植物、单味药的应用发展到复方的应用,这就是更高档的了,所以中医最早最早的起源,我说和远古人类的本能功能有关,而我们在动物身上,今天还能够看到这个影子。这是我们插的一段话。

我们还来看第71条,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 胃中津液不足,人的本能是
想要喝水,这个时候喝水,仲景采取了饮水疗法。

“少少与饮之” -  就是渐渐地,慢慢地,每次给他喝少量的温水,千万不要一次给他喝大量的冷饮,因为胃中津液不足的时候,整个胃的机能也低下,你如果一次喝大量的冷饮,它就会导致伤水,就会导致水停中焦,水停胃脘。所以不可以一次给他喝大量的水。

   比如:你看农村在养牲口的时候,牵着骡子,牵着马,牵着牛下地干活去了,走之前呢,总要从井水里头打一桶水,晒上半天,等骡马回
来之后喝这个温水,如果有时候没有晒水的话,这个骡马回来又热又渴,那么喝水的时候呢,农民常常往水面上撒一层小麦皮(就是那个麸子),让骡马喝水的时候一边吹着一边喝,不能喝的太快,农村的人都知道,喝的太快了,会伤水。

   我们这里的饮水疗法,就是我们在临床上,对一个胃中津液不足
的这种病人,你给他喝水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喝大量的冰水,大量的冷饮。

   现在我们有许多中学生,有时候找我去看病,常常是胃的毛病,
我想小孩子胃的机能应当很好,为什么闹这个毛病呢?后来了解到,因为孩子放学后,到家口渴,从冰箱里拿出冰冷的饮料,咕咚咕咚就灌下去了,这是最伤胃的一件情。

   我讲这一条,之所以用了这么多话,讲到了人的本能的欲望,内
有所缺必外有所求,讲到了饮水疗法,张仲景提倡的“少少与饮之”,就是要特别强调在胃阴不足,胃中津液缺乏的时候,这个饮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令胃气和则愈” - 胃中津液恢复了,那么胃气就调和了,病就好了。当然这个病如果胃中津液缺乏比较严重,胃又有热的话,也可以用清胃热的生胃津的方剂来治疗。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这才是太阳蓄水证的主证和治法。

“脉浮” - 是外有表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就有脉浮。

“小便不利” - 从症状上来说,不是尿道涩痛,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它是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太阳表证邪气循经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就是尿少。

“微热” - 是表邪未解。

“消渴” - 这里所说的消渴是指口渴多饮,饮不解渴的症状。口渴多饮,消耗了大量的水,口渴还不能够缓解,所以把它叫做消渴。

   后世有一个消渴病,我们今天笼统地说它是指糖尿病,严格的说
,消渴病除了糖尿病以外尿崩症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神经性多饮多尿症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所以消渴病的范畴是比较广泛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消渴,它只是一个症状,这个症状的特征是口渴
多饮,饮不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仍然不解。
   这个症状的病机是什么呢?它是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这就使得我们回忆起我们在讲太阳病概说的时候,讲到膀胱功能
的时候我们谈到,膀胱有司气化的作用,在生理功能上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个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这个
阳气通过三焦和太阳膀胱经脉向体表输布,输布到体表以后,起到温养体表,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输布的,是太阳所主管的,我们说太阳主表。
   外来的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表阳,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确切的
说,把它叫做太阳表证,前面这一段我们把太阳表证的证候都已经讲完了。

   ** 现在我们讲到了太阳膀胱腑的气化功能的第二个方面,一个是排出废水,一个是化生津液使津液输布上承,而膀胱腑证,太阳蓄水证,正是膀胱的气化机能失司,在水液代谢方面失调的一组证候。
   小便不利是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出发生了障碍的表现,消渴是
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的一种表现。

   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外疏是疏表邪,疏解表邪。

   五苓散这个方子大家是非常熟悉的,

《伤寒论》“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半两” - 是12铢,一两就是24铢。

   从计量比例来看,这个泽泻1两6铢就是30铢,所以它的量最大是
30铢、猪苓是18,白术是18、茯苓是18、桂枝是12、泽泻量最多桂枝量最少,其他三个药剂量居中。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 - 白是什么?你查《周礼》,它有注说“稻曰白”,在汉代一说“白”,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指的稻米,白饮就是稻米汤。
   实际上就是我们做米饭的时候,大的食堂做米饭是先把大米放到
锅里煮一煮,煮到七成熟还是六成熟的时候,把大米捞出来,放到笼屉上再蒸,这样做米是比较松散的,然后在买饭的时候比较好铲,大的食堂都这么做,我们家里当然不这么做了,把大米煮到七八成熟之后,往出一捞剩下的这个米汤就叫白饮,我们今天实际上就用白米粥的那个清汤就可以了。

“方寸匕” - 所谓方寸匕,我们前面讲过了,是边长1寸的正方形的小药勺,这个药勺是平的,汉代的1寸=2.3厘米,取这个五苓散,取起来后晃晃不再掉了,就这么多。

   这个五苓散为什么要用白饮和服呢?有的注家说,为了保护胃气
,和桂枝汤放后和热粥的意义是一样的。实际上这么一点米汤,你说能保多少胃气啊,其实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把这个干燥的药散调成糊状以后便于吞服。
   大家要是不信的话,别说是这个干燥的药散,你放到嘴里头,再
拿杯子喝水你送不下去,你就是拿奶粉放到嘴里头,然后你拿杯子用水去送一送看(也不好咽),所以这种干燥的散剂直接放到嘴里头,是很难拿水冲服的,只有调成糊状才便于吞咽,因此说这里用白饮和服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吞咽。

“日三服” - 一天吃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 - 吃了五苓散以后要多喝一些热水。

   五苓散既有发汗的作用,也有利尿的效果,所以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如法将息” - 像桂枝汤方后所说的那样来调养。

   五苓散这张方子,在临床上,是一个促进膀胱气化,利尿的一个很
好的方子,我们也是经常用到的,五苓散方证,下面还有若干条文,我们没有谈完,等谈完以后,我们再给这个方证作小结。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

   接着上节课,谈五苓散适应证,也就是太阳蓄水证的原文,现在
打开讲义第66页。

   看原文的72条,
   《伤寒论》“七二、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烦渴” - 这是太阳表证,汗后,也许是汗不得法,余邪未尽,导致了邪气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因此出现了烦渴。这个烦渴,因为它口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相应的就出现了心烦。

“脉浮数” - 烦渴的同时有脉浮而数,这是表邪没有完全解除的表现,外有表邪、内有蓄水,因此用五苓散来治疗,这条原文就是这么简单。

   下面看第74条。
   《伤寒论》“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
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 太阳中风证有发热,到了六七天没有好,出现了心烦这样的里证。

“有表里证” - 表证就是太阳表证,它的临床表现有前面的发热。

   里证呢?除了刚才提到的烦之外,还有,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 之所以有渴欲饮水的这种里证,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口渴就要喝水,但是这里有个特点,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这个
证候叫做“水逆”。

“名曰水逆” - 命名它为水逆,从病机来说,是水邪上逆。因为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结果导致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证候是因为水结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做水逆。

   另外,从临床来看,这个证候它是喝水时吐水,吃饭时它不吐饭,这个也很奇怪,正是因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从症状上来说,也把它叫做水逆,这是五苓散证水邪上逆的时候可以出现的一个临床表现,一个症状。

“五苓散主之” - 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所以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下面看第73条和127条,
   《伤寒论》“七三、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一二七、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这两条原文,如果我们不通读《伤寒论》,不了解茯苓甘草汤证
的话,就不知道它这是怎么回事,什么汗出而渴的用五苓散,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汤,什么小便利的是喝水多,心下悸,小便少的苦里急? 不大容易理解。为了使大家很好的理解这两条原文,我们再引进一个新的病证,叫作胃虚水停证。

   这个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这是它的病机。它
的成因是饮水过多,饮水过多所造成的胃虚水停。

   在什么情况下饮水过多了呢?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我们说人得了表证(得了感冒)适当的多喝一些水,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什么东西都不能过头,本来得了太阳表证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就相对的不足,这个时候如果饮水太多,胃不能够很好地受纳和传输的话,就可能导致水停胃脘,成因就是这样的。

   这也就是127条所说的“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 这是喝水太多所造
成的。

“心下悸” - 这是水停胃脘以后,胃阳,胃中的阳气和水邪相搏的
一种表现,胃脘部悸动不宁。

   胃虚水停,病例
   我曾经遇到过这种病人,她就主诉她的胃这个地方跳,实际上,
和心的跳动的节律是一样的,是腹主动脉的搏动或者是心搏的传导,可是平常情况下,她就没有这个感觉,当她胃中有停水的时候,她就有这个感觉。我觉得,当胃中有水液潴留以后,它对腹主动脉的搏动对心脏的搏动传导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表现。但是谁也没有这么说过,我这么说只是供大家参考。
   这就是心下悸,我们再传统上的解释是胃阳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
现。

   常常病人有主诉,说:“大夫,我这个胃啊,好像是塑料口袋中
装了半口袋水,我走路的时候一颠动,胃里咣当咣当响,坐汽车的时候,我要是坐在汽车的后面,汽车过一个坑,颠簸一下,我这个胃里也咣当咣当”。这就象我们刚吃了饭,喝了好多好多的汤有时候下台阶,胃里咣当咣当,可是我们正常的人呢,很快这种声音就消失了,而这种病人呢,胃脘部常常有振水声,我们就把这种咣当咣当的响,如囊裹水的这种症状叫上腹部有振水声。水停胃脘,水阻中阳,还可以出现手足厥冷。

   胃虚水停证的主症是什么?
   心下悸是一个症状,手足厥冷又是一个症状。造成手足厥冷的病机是水阻中阳,使得阳气不能外达(水阻中阳,阳不外达)。

   下焦蓄水是停水,中焦蓄水也是停水,因此,张仲景就要把中焦
停水和下焦停水相鉴别,我们把鉴别写在这里。

   中焦停水和下焦蓄水相鉴别:

   * 第一个鉴别症状是“口不渴”,这是中焦停水的一个表现,它
为什么口不渴呢?它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仍然可以气化,仍然可以使津液疏布上承,所以它口不渴,而这种病人不仅口不渴,他常常因为胃里有水而不敢喝水,他喝了水之后胃里头更胀的利害,胃里头水就更多了。所以 “口不渴”,在这里是鉴别水停下焦,还是水停中焦的一个鉴别诊断。

   ** 第二个鉴别症状是“小便利”,这个小便利就是小便正常,并不是小便清长,小便过多。因为水停中焦胃脘,它也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气化机能是正常的,所以体内代谢废水的排出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小便也是正常的。

   中焦停水(胃虚水停)这样的一个证候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呢?用
茯苓甘草汤。

   现在我们看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甘草汤,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的功效,它的药物组成有苓
、桂、姜、甘四个药。

   苓桂姜甘汤有温胃化饮的功效,其中生姜用量是这个方子里最多的,生姜是一个温胃的、化饮的、消水的药。后世,五皮饮里头有生姜皮,有姜皮。今天,我们的药房生姜和姜皮都不分开了。
* 生姜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温胃化饮消水,
* 桂枝和甘草相配,是辛甘化阳的,主要是温通心阳,因为心阳不足,可以导致水邪内生,
* 茯苓这个药健脾利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茯苓和桂枝相配可以畅达三焦,促进气化(畅三焦,促气化),增强利水的功效。

   茯苓甘草汤由苓、桂、姜、甘组成,它是苓桂剂这一群方子里头
的一个方子,苓桂剂我们下面讲水气病的时候会专门提到,到时候我们会和苓桂姜甘汤相连系,相鉴别。

   现在,我们再读73条和127条,看看能不能读懂。

   第73条前半段
   《伤寒论》“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出” - 是外有中风,风邪袭表。

“口渴” - 是里有蓄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五苓散主之” - 当然要用五苓散了。 这是讲的下焦停水。

   第73条后半段“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不渴者” - 是指的如果是水停胃脘的话,就不会见到口渴。那就用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来治疗。现在我们读这条原文就可以读懂了。

   第127条,
   《伤寒论》“一二七、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在患太阳表证期间,喝水太多,来不及气化时,
* 如果体内是胃气平时就虚,在患太阳表证的时候正气抗邪于表,胃气更虚,喝水太多,就可能水停在中焦,就造成水停胃脘、水停中焦的证候。

** 如果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的气化机能比较低下,喝水太多
就可能出现水停膀胱的表现。

   所以这里的饮水多,即是中焦停水的成因,也是膀胱蓄水的原因
之一。

“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 如果属于小便利的,那是中焦停水,而不是下焦停水,所以必心下悸,因为是中焦停水,胃阳和水邪相搏,所以就会出现心下悸动不宁。

“小便少者” - 如果是小便少的,那就是患太阳表证期间喝水太多,导致了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在下焦,进一步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气化不利就造成了小便不利,小便少。所以我说太阳蓄水证的小便不利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小便少,尿少,就是这一条直接提出来的。

“必苦里急也” - 水蓄下焦,使下焦的气机不畅,所以有少腹苦里急的感觉。
   什么叫苦里急?就是少腹部拘急,不舒服,不适而感到痛苦。这
是因为水停下焦,阻滞气机,下焦气机壅滞的一种表现。

 
   涉及到太阳蓄水证,还有一条条文,打开讲义第86页。

   看原文第156条。
   《伤寒论》“一五六、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 本就是治疗,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它们的适应证的主证都是心下痞。可是用了泻心汤以后,心下痞的症状不能缓解。

   这就要进一步寻求这个心下痞的根本病机是什么?要想寻求它的
根本病机的话,那你就应当去看看它还有一些什么症状表现。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 这正是膀胱气化不利,下焦蓄水的两组症状,都表现出来了。

   下面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有口渴、口燥、津液缺乏,随之也就有了心烦;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它有小便不利,有小便少。

   水蓄下焦怎么造成了心下痞呢?那是因为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
机,结果就导致了心下痞。后世医家有人把这种心下痞叫做“水痞”是因为这是水邪上逆所造成的心下痞,把它叫做水痞。

   前面在讲第74条的时候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那个叫水逆证。

   我们在讲156条的时候,谈到了五苓散证中有心下痞,是因为水
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把它叫做水痞。

   这两个证候不要混淆了,它们都是五苓散的适应证。

   我们把涉及到五苓散的适应证的主要原文都谈完了,当然后面像霍乱病篇,也会提到五苓散的适应证,那是用五苓散来治疗呕吐和下利的,我们后面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