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宋朝的吃货】宋人的寻常养生粥

 南山_松柏 2019-03-27

来自宋朝的吃货 第9期

中国饮食博大精深,《汉书·郦食其传》中已有“民以食为天”的名言,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更以“吃”道出了治理天下的深刻哲理。

三叹愧无功

责轻仍饱食

榴残续续红

槐晚纤纤绿

南宋-陆游《午兴》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悠久。大概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虽然肥沃却不广袤,人均土地有限。太平时节,风调雨顺之日,勤劳的中国人温饱不是大问题。但是一遇战乱或天灾,老百姓就容易遭受饥荒威胁。

粥的发明对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它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中国人也逐渐养成了爱喝粥的好传统,喝出了花样与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宋代的粥。

宋代的粥

在宋代,粥的种类繁多,官方编撰的《圣济总录》录有113种粥,《太平圣惠方》收有129种粥。民间老百姓自发研制发明的粥更是难以统计。

吴自牧《梦粱录》“天晓诸人出市”记载:“冬天卖五味肉粥、七宝素粥;夏月卖义粥、馓子、豆子粥。”明人朱廷焕采录宋代诸书作的《增补武林旧事》记临安售卖的名粥有“七宝素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馓子粥、菉豆粥、肉盒粥”等等。

临安名粥

陆游的粥

频唤老僧同夜粥,

间从邻叟试秋茶。

南宋-陆游《述意》

众所周知,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晚年又隐居山林,生活拮据。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竟然活到83岁的高龄,而且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到70多岁的时候还能上山砍柴。如此健朗一定有他独到的养生之法,读一读老人家的《食粥》诗便可知一二了:“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喝的是什么粥呢?在稻米不多的古代,粥主要用粟、麦、豆为原料来熬制,故有粟粥、麦粥、豆粥之分。北方多食粟粥、麦粥,以陆游的处境,应该指的豆粥。

《山家清供》描述了豆粥的做法:“用沙瓶烂煮赤豆,候粥少沸,以豆投之同煮,既熟而食。” 豆粥在古时还是节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时《乾淳岁时记》说:“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这里提到的口数粥,也见于《武林旧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人人都要吃上一口,甚至猫犬也不例外,所以有这“口数粥”的名目。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也是为了防治瘟病,并非仅为食味。

腊八的粥

宋代最著名的粥当属“腊八粥”,“腊八粥”在宋代又称为“七宝五味粥”、“佛粥”、“僧粥”。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记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陆游诗曰:“乳烹佛粥遽如许,菜簇春盘行及时。”“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佛粥就是指腊八粥。

赵万年《腊八危家饷粥有感》诗曰:“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这些记载无疑表明宋人在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有传统的,即使战时被困围,宋人依然要喝“腊八粥”。

目前,虽然宋代的多种粥与食粥文化已大多失传,但宋人喝腊八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杭州,每年腊八节去各大寺院喝上一碗腊八粥,也已经成为了居住在此的人们的“保留节目”。

天冷,喝碗暖粥吧~

来源:吴山管理处

编辑:陈志华 范雨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