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什么是都市圈?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要实现1小时通勤,靠公路肯定不行。因为每天开车上下班,考虑到红绿灯等各种因素,50公里基本已是最大半径,遇上交通拥堵,1小时也根本到不了。而且汽车增多会加重拥堵和空气污染,也违背了都市圈发展的初衷。所以1小时通勤的概念更指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以其全天候、运量大、速度快、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优先选项,支撑起了高强度的通勤流。典型的如东京都市圈,目前其轨道交通出行比重已经高达58%。 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有人认为,如今已经进入高铁时代,按照最高时速350公里计算,哪怕中途要降速停站,200公里的范围也能在1小时内完成。因此得出“1小时的通勤半径可以至少有200公里,都市圈并不小于城市群”的结论。 但这是一种理想的算法,在目前的条件下并不可能实现。一方面,用高铁来做通勤的工具,并不划算。比如上海虹桥到杭州东,高铁运行时长目前是46分钟到1小时零1分钟不等,票价是73元,一天来回就是146元,按照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就超过3000元了。再比如广州南到深圳北的高铁票价是74.5元,一天来回就是149元,这个价格也吃不消。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住在高铁站附近,到高铁站需要接驳地铁或公交,耗时更多。另外,高铁需要提前买票,遇到节假日,买票难也是个问题。因此,靠高铁实现1小时通勤,至少目前来讲不现实。 而地铁设站多、运行速度不快,服务的范围主要是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主城区和近郊区。因此,要实现都市圈内1小时通勤,只能选择一种介于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之间的轨道交通,即市域铁路。 市域铁路设站距离大,运行速度比地铁要快很多,覆盖的半径可以达到50公里至100公里。若以半径75公里计算,则直径可以达到150公里,覆盖的面积可以达到近2万平方公里。 市域铁路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心城市以及都市圈的人口、产业分布。以东京都市圈为例,日本政府着力打造“地铁+市郊通勤铁路”的交通模式,促使产业的空间分布沿交通干线向外生长,形成带状产业密集区。与此同时,轨道交通也加速了新城的形成与发展,引导人口不断向外围疏解。 (本文摘编自《第一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