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daixh3 2019-03-27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河蚌绘·运河兴衰话临清

临清县治与临清城

当地人将元明运河及西边的卫河围起来的一片四面环水的区域称为“中州”,曾是临清繁盛的老城区。我沿着一条名为后铺街的街道前行,两岸垂柳相依,屋舍密布,生活气息浓厚。后铺街由元朝的“急递铺”演变而来的,这是元朝专门传送公文的驿站。凭借水旱两路便捷的物流系统,后铺附近逐渐发展为集散中心,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中转,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清县治也由曹仁镇迁到了中州。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临清县治遗址,拍摄于1981年。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临清县治遗址,拍摄于2014年。

临清县治遗址位于考棚街路北,自洪武二年(1369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这里一直是临清县治所在。遗址是一座建在砖砌墩台上的门楼,曾是县衙南门,门楼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卷棚顶。县衙原本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门楼留到现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自原武黑羊山决口,淤积400余里,冲毁了会通河河道,明朝南北漕运全面瘫痪。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方案,筑戴村坝分流汶水,七分向北补给运河临清段,三分向南补给徐州段,这就是著名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引汶济运”工程使大运河再次贯通,并持续了明清六百年,此时临清的地位尤显重要,其“东控青齐,北临燕赵”,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明朝政府在此建立了“德州”、“临清”两座仓库,储粮三百万石,便于就近供给易州和紫荆关的军需。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临清粮仓老照片。

明代的临清仓毁于乾隆年间的王伦起义,之后清政府建起了广积仓,在太平天国时期,广积仓又被烧毁。民国时期,临清县长徐子尚在广济仓遗址附近建起这两座粮仓,取名“永丰仓”和“永备仓”,俗称“大仓”。

正统年间“土木堡事变”之后,兵部尚书于谦建议筑临清城保护仓廪安全,当地军民在中洲西北处筑起临清砖城。城墙高“三丈二尺,厚二丈四尺,周九里”,开设四座城门,东曰武威,南曰永青,西曰广积,北曰镇定,城上设戍楼八座。砖城筑好后,粮仓迁入新城,占了新城面积超过四分之一,之后临清县治、帅府、文庙等机构也陆续迁入。但由于新城距运河较远,运输不便,因而中洲上形成的繁华商铺以及运河畔大量居民并未随之转移,为防备隐患,当地军民又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了土城。临清土城起于砖城西南隅,止于东北隅,包含中洲及汶、卫二水,将临清主要区域及运河桥闸全部包含其中,绵延二十余里,设六座城门、三座水门,平面呈“心”形,至此临清城格局基本形成。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民国初年的临清地图,此时临清已经衰落,但街巷格局还保持着明清风貌。

临清钞关·古代收费站遗迹

县治南不远的运河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处钞关。临清钞关始设于宣德四年(1429年),至万历年间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居当时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钞关原本占地面积很大,从后关街一直绵延到明运河畔,主要建筑有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后,钞关院落大部分变为民居,现存的两进院落位于后关街上,距运河已经相当远。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河蚌绘·修缮中的临清运河钞关,2014年。

仪门是青砖拱门上砌垛口,仿照长城关隘形式,院内建筑正在进行修缮,中路的公堂和中轩和后堂都仅剩遗址地基,只有两侧的南北穿厅保留了下来,整体格局尚存。从公堂后面一通《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的石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钞关内当年设有造币熔炉,用来将收敛的散碎税银溶化重铸。明清时期铸币局一般都设在省会,一省一个。只有山东例外,一为宝济局,在济南;一为宝临局,在临清,由此可见临清当时的金融中心地位。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临清运河钞关,里面现存建筑不多,但格局完整,保留了很多石刻。我去的时候是2014年前后,里面正在维修,不过展板已经布置好了,现在应该对外开放了。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建关之初,运河畔曾建玉音楼,刊刻宣德皇帝专为各地钞关频布的圣旨:“南京至北京沿河船只,除装载官物外,其一切装载人口物货,或往或来,每船一载按其料数若干,程途远近,照现定例纳旧纱。如有隐匿及恃权豪势,要不纳钞者,船没入官,仍将犯人治罪。若空过船只,往回不系揽载者,不在纳钞之例。”

运河兴衰话临清(2)·运河钞关与临清县治

临清附近的运河关卡及行程图

临清附近的运河关卡及行程图,临清附近的运河可谓三步一卡、五步一岗,另外这段河道上还布满了稽查队,随时查验船料票据。其实古人逃税的办法也有很多,常见的有超载、夹带、绕道、冲卡等等,不一而足。为防越关逃税,阅货厅前的河道用铁锁链街两岸,船只缴纳税金后才能放行,这有点像现在的高速收费站。明代末年又在临清附近设立七处分关,用以封堵绕道逃税的船只。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于卫河广济桥东岸建验货厅,节省船只在关前排队查阅时间,这似乎就相当于今日高速的快速通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