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间水磨

 青梅煮茶 2019-03-27

     村南半里路的地方有条水渠,这是从二里外的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清晰明澈。不知何时起,人们在此修建了水磨,因此这股水不但能浇田地,还多了一份功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邻村的乡亲都会来这里磨面。磨坊里整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磨坊是人们谈天说地的地方。

这座水磨有着很深的渊源。据老人们讲,这磨坊修建于清朝中期,坐北朝南,宽大高阔,房子内中是一米见方的石磨,水渠从屋下穿过,水打在圆形的木器械斗上,带动石磨转动,以把小麦、玉米、小米磨成面粉。

这座诞生于清朝年间的水磨,曾经由村里的刘老爷负责照看,后来负责人变成了刘老爷的儿子,人们叫他刘叔。刘叔今年八十多岁了,我前几日回村找到刘叔,说起这水磨,老人很是有点谈兴。他说这水磨过去简陋得很,只有简单的木质结构,和一座破败不堪的草房,勉强能够运转而已。他看管水磨坊三十多年,一生都献给了水磨坊。后来,有了电磨,刘叔也就失业了,转行种起菜来。

小时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到磨坊磨面。那时我就十岁左右,半夜时分,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被奶奶叫醒,和她一起到磨坊去磨面。

月亮高挂在天上,冷风习习。奶奶在前头走着,我手提小扫帚摇摇摆摆地跟在后面。到了磨坊,刚好轮到我们家,奶奶把玉米倒在磨盘上,放下水把就开始磨面。奶奶坐在宽大的竹箩筛边,我负责把磨盘下磨好的粗粉扫下去,奶奶负责用细箩把面箩下去。这磨面得磨三遍,头道面是好面,叫细面,一般招待客人才用。二三道面叫粗面,是我们平常吃的。三道面磨完了就行了。我和奶奶把面放进小平车,吃力地拉回家去。

小时候,家里磨面的活就由我和奶奶来干,一个月磨一次面,年年如此。后来的日子里,由于村里用上了电钢磨,这水磨就逐渐被人们废弃了,而我也结束了在水磨坊磨面的日子。村民们在水磨坊磨面的少了,古老的水磨坊就败落了。

前几年,人们又把水磨坊修起来了,说是水磨磨出的面好吃。现在这座水磨,能磨玉米面、荞麦面、全麦面。这里磨出的面,口感好,味道佳,更符合绿色食品的理念。磨出的小麦面粉,虽然看着黑一些,但营养更高,简直可称“全麦面”。

于是,沉寂多年的水磨,在新时代、新观念的推动下,又重新转动了起来。水磨坊又重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