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义、谭志成《中国竹刻研究》(一)

 南天藏书馆 2019-03-27

    征按:上月末、本月初,应香港苏富比之邀,撰写美国藏家普孟斐之田华堂所藏竹刻介绍。乃重阅竹刻文献若干,叶义、谭志成合著之《中国竹刻艺术》为其一。此书体量宏大,信息详细,图文并茂。其中《中国竹刻研究》一文,于竹刻艺术之衍变历史、流派、技法、代表人物及前人研究之成果等,都有较为妥当之介绍,诚为竹刻研究之名篇。惜网络无此文之发布,因为整理输入,繁体改简体,分享同好。

 

中国竹刻研究

叶义  谭志成

 

 

一、引言

 

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就具备了艺术的天赋条件。中国的绘画、雕塑、铜器和陶瓷,历来都得到广泛的赞誉,但一向都被称为次要的工艺品,却往往不大为人注意。其中较受重视的竹刻艺术,即为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

  

竹刻不但精巧,而且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温和有致,且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使人乐于采用,而文人雅士对竹刻也特别珍爱。事实上,正是由于一班晚明士人身份的雕刻家的努力,竹刻才得以发展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门。竹刻之成为士人所喜好的消闲艺事,是有其特殊因素的。一般的中国文士,如果喜爱艺术,他们也多习书画。自从宋代以来,被公认为集此二者之大成的墨竹,已成为学画的不二法门。竹在文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在中国的文学作品、民谣、诗歌以及书画题识中,都不乏有关的资料。对竹刻者而言,用刀犹如用笔,同样具有无比的挑战性。一旦刻竹成器,刻者内心,自然倍觉称心满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利用竹来制作各种器物。但竹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作品,主要是由文人等在竹上雕刻了图画、诗文、题字及印章等。如是,其欣赏价值乃大为提高。

  

虽然雕竹是这样流行和备受赞美,但正如其他小工艺或装饰艺术一样,对竹刻艺术作真正研究的人并不多见。近世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者屈臣和真宁斯二人均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人们对中国工艺历史知识的贫乏,同时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多。诚然,我们对竹刻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实在有限。除了索姆真宁斯在《小工艺》一书中题为《木刻和竹刻》的一章,与及格赖斯和华尔德卢茨二人的文章之外,有关中国竹雕的英文资料实不多见。中文方面的资料,较有系统的要算金元钰的《竹人录》 和李狷厓的《中国艺术家征略》 ;至于片言只语式的资料,则散见于其他书籍中。对竹雕作出最全面的研究者,可说是金西厓于一九四八年所写的《竹刻小言》 

  

要研究中国竹刻,各地可做参考的藏品实在有限。就所见的,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大约有三十九件雕竹,其中包括雕工精美和有作者可考的作品;现藏纳尔逊艺术馆的郑氏藏品(即叶恭绰旧藏)中有一百四十九件雕竹,多是笔筒和臂搁;真宁斯氏曾藏有一批为数不少的竹雕品,可惜在撰写本文时,未能寓目;此外,伦敦SpinkSon Ltd. 亦有收藏,其部分藏品原属格赖斯旧藏;惟论藏品之多,无过于华尔德卢茨的收藏(现存丹佛美术馆),其中且有日本和朝鲜的雕竹。至于香港方面,除了香港艺术馆藏有五十九件雕竹外,个别的藏家亦收藏了不少。我们也看过少部分在国内博物馆展出的刻竹。在本文撰写,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展出四十件竹刻品,可见国内定有其他更丰富的收藏。此外,美国三藩市亚洲美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西雅图美术博物馆、克里夫兰美术博物馆、华府的弗里尔美术博物馆,和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拔博物馆等,也有竹刻藏品。

 

  

二、历史

 

近年来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早期的竹器,其中包括在战国及汉墓遗址出土的竹简 ,汉代的竹胎漆器 、竹扇 及竹簪 等,战国时代的竹弓、篾盒、竹席、竹卮 及秤杆 。最早成形的竹制成品,大抵是在江苏常州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园六千年前)遗址出土的,其上钻有二孔的竹镞头 

  

一九五七五九年间,在汉墓中曾出土了两枝竹杆毛笔 。一九五七年出土的刻有“史虎作”三字,一九五九年出土的刻有“白马作”三字。在这些发现之前,文献记载最早的雕竹,一般认为是《南齐书》所载齐高帝(479482)赐给一名高士的一件竹根如意 ,现存最早的雕竹,一向以为是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乐器尺八 。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二年间,在湖北的一次考古挖掘,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战国时代竹刻的资料。出土文物中有三个用竹造的连盖圆漆盒。其中一个雕有三兽蹄足。至于其他早期的竹胎漆器,汉墓出土的漆勺,亦为其中之一 

  

湖北战国墓址出土有雕工的竹盒,是研究竹刻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但证实了我国的手工艺人很早就喜用竹作为雕刻的材料,而且也把已知最早的中国雕竹的年代上推七个世纪 。从这些竹刻制品,可知我国古代的工艺家,不但注重实用,而且兼顾美观。竹刻的艺术,长此以来,就循着这两个方面来不断发展。不过,其发展过程却是缓慢的。因为一般工匠或雕刻家多喜采用品类繁多而又容易获得的木材,或是经久耐用的石材,所以刻竹未能普遍流行。诚然,在雕刻方面,竹实在有很多限制。竹干本身是中空的,每节均有横板相隔。又由于竹干的直径极少超过六七寸,所以竹刻品的大小,也因而受到限制。再者,除非加以特别理,存放得宜,否则竹器很容易干裂。除此之外,竹刻者还需在圆拱的表面进行精细的镂刻。不过,很多早期的竹刻家都身怀精湛的技艺,将这些困难一一服,雕制出如《南齐书》所记的竹根如意以及饰有花卉图案和仕女图的唐代尺八。宋高宗(11271162)时的詹成,且造出刻有宫殿、人物和花鸟图的竹笼 

  

关于早期的竹雕技法,从文献上所载有关明代以前竹刻制品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早在明代以前,竹刻家已懂得使用低浮雕、高浮雕和毛刻等技法来刻竹。就是那种“留青”低浮雕技法,最迟至唐代已经被人加以运用 。不过有关竹刻艺术的发展情况和著名刻家的生平事迹,则最早我们亦只能追溯至十六世纪。

  

到明代后期,专业刻竹者和喜好刻竹的文士,日益增加,有些更孜孜钻研雕刻技术,务臻完善。当时的嘉定和金陵(即今南京),是刻竹艺术活动的两个主要中心。第一位见于明代文献的著名竹刻家是嘉定人朱鹤。朱氏还以书法、绘画和篆刻闻名于时,其子缨及孙稚征也是有名的竹刻家。朱鹤活跃于十六世纪,而朱稚征则相传在清初仍在世 。朱家三代均擅长高浮雕与圆雕。他们在竹刻上的辉煌成就,为嘉定的竹刻工艺奠下了稳固的基础。从王鸣盛(17221997)及宋荔裳(16141673)的诗中 ,我们知道朱鹤的雕竹在清初的学者中,评价甚高。其子缨,别号小松,刻竹能胜其父。朱稚征,别号三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雕刻名家,成就更能超越其父祖。能继承朱氏刻法的著名刻家有秦一爵、沈汉川、沈禹川及沈兼等,均以高浮雕及圆雕的刻竹技巧著称。

  

李耀(15221566 和濮澄(1582—?) 是金陵一地最负盛誉的明代刻家。李氏善刻花卉植物于扇骨上,而濮氏则擅长在各种竹材上雕刻图像,其中尤以善于运用竹根形态作雕刻为最著名。

  

十七世纪的另一位著名竹刻家是浙江嘉兴人张希黄 。他进一步改良了唐代的留青技法,把构成画面图形的竹皮剔除若干部分,以求达到近似绘画中缩减的渲染效果。他的山水竹刻作品,常附有长篇题字。明代刻家赋予竹刻的文人气质,在清代更被大力发扬。

  

在《竹人录》收录的六十八名嘉定竹刻家中,只有六人是属于明代的。因该书成于嘉庆十二年(1807),所以其余的六十二人必为顺治(16441661)至嘉庆(17961820)期间人,而其中大约四十人活跃于较该书作者更早的年代,即乾隆(17361795)或较早的时期。清代刻家较重要的是早期的几位大家。周乃始善刻丛竹与芭蕉。吴之璠(活跃于1688年间)创去地浮雕法,以浅浮雕突出题材,留空四周作为背景的一种新雕法。封锡禄(17021774)以刻人物及仙佛像著称。周颢(16851773)擅以阴文刻山水、树石、丛竹。顾珏则以精湛刻技见胜,擅刻古代名家人物山水,雕工细致精巧。

  

清朝的金陵代表竹刻家有潘西凤。潘氏为著名扬州画家郑燮(16931765)的好友。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竹刻家,精通各种雕刻技法,被视为濮澄以后最出色的金陵竹刻家。

  

清代初年,从事竹刻的人一方面继承早期刻家的传统技法,同时对刻法又力求改进创新,常在一件作品上把多种技法结合运用。乾隆,复古思想流行,仿古的竹制品相继出现,而竹刻上的书法亦以金石碑体为主。由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年,竹刻渐趋于繁缛和生硬。在此同时,人像雕刻开始流行。所谓糙地 雕刻法即于此时首次出现。而创于十八世纪的竹黄雕法 亦于此时再度盛行。自此以后,竹刻艺术便日走下坡,著名的作品亦不多见。一般来说,镂空雕与圆雕法不再被普遍运用。技法渐以浅浮雕和浅刻为主。当时的竹刻不再强调造型的立体感。竹刻的图案及题材多取自名家书画。

  

十八世纪末叶,嘉定人蔡时敏及其弟子贺其吉、张宏裕等,仍以擅长高浮雕或圆雕的人物及动物竹雕见称。而嘉定在清代后期的竹刻艺术中,始终仍处于领导的地位。自十八世纪末,各地的竹刻家继起,加原籍浙江黄岩的方,擅长浅浮雕;萧山的蔡照,精刻扇骨,题材多取自任熊(18201856)的绘画;海宁的袁馨,善刻人物臂搁;归安的韩潮和江都的于硕,均以善刻蝇头小字著名;而籍居浙江德清的朱宝骝、江苏长洲的周之礼及江苏吴江的杨澥,则均工书法而善刻古金石文字于竹器上 。清代末年刻竹者多喜刻出自名家手笔的图画和书法。同时,雕刻竹制扇骨,亦渐发展而为一门普遍的行业。

  

十九世纪前半期,竹黄雕刻成为重要的雕竹形式,也是当时一项重要工艺产品。较后期的著名竹刻家有王树篯。其子王民生,一九五八年时,仍以七十岁的高龄授徒 。今天主要的竹黄雕刻中心是浙江的黄岩和奉化、江苏的嘉定和湖南的邵阳 

  

浅浮雕及阴文浅刻至二十世纪仍很流行。本世纪初的张志是中国北方的竹刻大师,他的弟子有不少成为著名的扇骨刻家 。其首徒王宏耀,字竹庵,也擅刻人物扇骨。此外与张氏同一时代,亦为《竹刻小言》的作者金西厓,也是著名的竹刻家,精通各种雕刻技法。留青技法在二十世纪仍颇流行,其中较重要的代表刻家则有徐素白和盛丙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