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也建造过西式棱堡?明代的高台式筑城工事简介

 梦想童年594 2019-03-27

介绍一下明代时期的几种高台式筑城工事。


1,敌台。


1.1,实敌台


在古代为了减少城墙射击死角,尤其是墙体底部的射界,人们会配置突出墙体若干距离的高台来进行交叉射击,这就是马面。敌台的主要功能与马面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马面高度与城墙齐平,墙体多高它多高。而敌台则要比城墙更高一些,若是城墙高度超过二丈,敌台就比之高3~4尺,若是城墙不足二丈高,那么敌台就比之高5~6尺,比马面多出一个优势就是墙体失守后士兵还可以依托敌台高度对城墙上的敌军进行射击。敌台顶部左右两面各开三个垛口,每个宽1.4尺,用于弓弩、火枪、炸雷、砖石等单兵防御兵器施放;然后在城墙处挖一通道抵达敌台底部挖一空间,在敌台底部左右两面中央开通一个直径8寸的圆孔,用来施放佛郎机、百子铳、三将军等中轻型火炮对蚁附敌军进行打击(图1图2)。这种配属城墙的敌台根据墙体长度、地形曲折、火器射程,一般按照二三百步、一百多步或七八十步的距离进行配置。


1.2,虚敌台


顾名思义,实敌台是内部夯土的实心敌台,虚敌台就是内部保存作战空间的空心敌台,它还有个名字就叫空心敌台(图3)。这种敌台一般用条石做地基、青砖砌四墙,内部分两层,用木板做楼梯。每层都开通大小铳眼,主要配置鸟铳、佛郎机等火器。两种敌台根据配置地方不同又分为三种,一种是附属在墙体段的普通敌台,一种是配置在城墙四角的角台(图4),还有一种就是独立分布在野外山顶水口的单一敌台,又叫独敌台(图5图6)。野外独自分布的实心敌台一般用软梯从外面攀爬进入。


2,卫城铳台


虽然马面和敌台解决了墙体正面底部的射击死角,但由于马面和敌台也是方形或圆形构造,因此无法对其他台体的正面进行掩护射击,所以会时常出现被敌人压塌敌台攀援而上的情况。而在西方军事科技的传入后,明人找到了解决办法,其实就是欧洲的棱堡结构,传入明朝后被称为铳台。明人主要把铳台设置在城墙四角使用,但由于地形的干扰以及直不如曲理念的影响,明代很多城堡其实并不是规规矩矩的四方形,而是大多呈不规则形状。所以明人就在城墙每个折角处都配置一个三角形的铳台,这样即解决了墙体射界又避免了自身死角(图7)。铳台用条石做墙基,砖石砌墙体,内部用三合土夯实,台上修建库房存放火药,每台配置重炮六门,高度一般与城墙齐平。


3,墩台


明代的墩台就是一般意义上说的烽火台。墩台高度一般在3~4丈之间,山地丘陵地带会偏向于修建在最高处。由于是用实土夯成的,因此跟实心敌台一样,也是用软梯从外面攀爬进入。墩台人员配置在5~10人之间,也可以携带妻子入住,墩台顶部的小房子就是驻守人员的宿舍,其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概由官府发放(图8)。每座墩台都会布置一块号令牌,上面详细规定了怎么根据敌人数量点放烟火,说明驻守人员中起码要有一个识字的存在。火器在前期以碗口炮或盏口炮为主,中后期开始装备佛郎机和百子铳等火器,每墩三门。


4,野外炮台


野外炮台是明代在山路交汇之处和必经要道地势狭窄之处修筑的野外工事。它与卫城铳台不同之处在于野外炮台是独立配置在野外的,与独敌台不同之处在于它火炮更重、炮位更多、火力更强,可以理解为明代的炮楼。野外炮台在各种墩台里算是最高的,以4~5丈为主,分为三层,每层四面都开两种孔洞,一种是施放将军炮、神飞炮等重型火炮的炮窗,一种是施放佛郎机、百子铳等中轻火炮的炮孔。而它也有自己的附属工事,在炮台周围会修建一圈羊马墙,墙外挖壕沟,设吊桥陷坑,宛如一个微型城堡(图9)。而炮台内部二三层楼梯口也都用石板压住,石板中间有一孔洞,可以往下扔炸弹,这样即便敌人打入炮台也无法从内部攻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