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平夏城复原管窥宋夏战争强度——宋之“积弱”

 老黄牛的书馆 2018-07-30
由平夏城复原管窥宋夏战争强度——宋之“积弱”
二不尚书范景文  发布于 2018-07-29 13:54:23 举报
阅读数:40993

​​​宋初,惩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之弊,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故淮南、荆襄、江南东西、两浙、福建、广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被迫或自发毁弃城壁的现象较普遍,导致许多府州县治所城市长期没有城郭,或虽有旧城而长年不加修理,使其自然废弃。

这种在内陆州县不提倡筑城的政策,基本上延续了整个宋代;事实上,两宋时代的内陆(虽然南北宋间“内陆”的含义并不相同)州县治所亦大部分没有较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如《守城录》中上阔不足一尺,无处下脚,犹如院墙一般的象征性德安府城城墙。

据统计,宋代汉水流域49个州(府)县治所中,北宋中期可以确定仍存有城郭的只有11个,占全部治所城市的22%稍强;可以确定在南宋时得到维修、重修或新修城垣的,只有7个,占全部治所城市的14%。

与在内陆毁城不同,宋代号称比较重视边地的筑城,而很多边地州县治所确修筑了城垣。北宋主要是在北边与西北边的河北、河东、陕西诸路筑城。然而,对边地州县筑城的普遍性也不宜估计过高。熙宁十年(1077年),中书门下在回复神宗诏问的奏疏中说:“看详天下城壁,除五路州军城池自来不阙修完、可以守御外,五路县分及诸州县城壁多不曾修葺,各有损坏,亦有无城郭处。”则即便是沿边的河北东、西路及河东、秦凤、永兴军等五路也只有州、军城得到定期修护,五路县城及其它地区的州、县城则多久不修葺而自然废隳,有的州县治所并“无城郭”,这也是北宋边境被突破后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宋在边境地区的要塞工事究竟是什么水平,我们长久以来不得而知。而网络上只顾着喊着胜率70%+、帝国之荣耀、作战要存妙乎一心、铁血强宋之流的所谓宋粉,从头到尾并不在意宋人作战的细节,这些诸如存妙乎一心的言论也无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宋夏之战的真实情景。所谓的铁血强宋,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于宁夏地区长期割据的政权外,也留下了宋朝位于战争前线的要塞修筑基本情况。作为在网络宋史里,被夸耀成帝国の荣耀的宋夏之战平夏城之战,是宋夏百年之战中双方巅峰水平的代表之一。

丙戌,同呈泾原报羌兵犯塞,自九月探报云点集大兵,已而落蕃兵士亡归云「二十五日,敌兵百五十万,距荡羌五十里屯聚」,凡旬日乃动。围闭荡羌、通峡、平夏、灵平、高平、九羊六城寨,约三十万。渭帅章楶以书来云:「贼不来则已,来则必堕吾计中。因具呈於上,云:「帅臣敢自任,以此贼必不能为也。」

西夏以二三百万人口,动辄动员三五十万军队,其中长期脱产的职业士兵数量必然有限。虽说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即便民兵皆有一定战斗力,然而小国家财力有限,其军队的实际素质颇为可疑。于是,在宋人屡战屡败,改用堡垒战术推进的时候,西夏军事精锐有限,组织能力乃至战术素养不高的缺点直接暴露出来——军队不善攻坚。

以要塞蚕食为方针的宋夏之战后期,夏人在宋人的营垒战术下处于战略劣势,这在暴露了西夏在攻城水平不高的同时,也反衬了西夏人的实际战力,以及与之西夏长期拉锯匹配的宋军战力,乃至宋人城防技术的实际水平——防御工事的设计、建筑水平,直接体现了攻守双方的战争水平。

范仲淹在上 《议攻守》 中称: “择其要地作为城垒,则我无不利之虞,至于合水、华池、凤 川、平戎、柔 远、徳 靖 六 寨,兵甲粮斛可就,屯泊固非守备之烦也。”然而具可查资料,范仲淹所言凤川寨,残留完整的东墙,墙体高度仅有5米,周长仅有1060米。而大义寨保留最好的北墙,高度仅有7米,周长1560米。以上城寨仅为单墙,这类城寨在冷兵器时代,并非什么优良城防工事。


平夏城,及其附属的平夏城之战,是为网络宋史专家们津津乐道的——(宋)帝国最后的荣耀。那么平夏城在那?究竟什么样?这究竟是多么宏伟的要塞乃至要上升到了“帝国荣耀”的程度?

平夏视诸垒最大”那么在有良心的网络宋史专家嘴里,身为帝国荣耀的平夏城呢?

平夏城平面呈长方形,分内外城,内城墙,东西长534米,南北宽450米,基宽6—9米,存高4—8米,顶宽1—2米。东墙残缺,南北开门,城墙以黄土夯筑,夯土层厚0.6—9厘米。外城墙东西长875米,南北宽800米,基宽9米,城墩44座。以黄土夯筑,夯土层厚0.6—9厘米。四周修筑壕沟,壕沟宽约30米,深1—2米。

从这类没有参照物的照片上,看不出平夏城城垣究竟是什么样的规制,但是我们还有卫星图可以借用。

​从卫星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只是一个中规中矩配属壕沟的单墙体夯土城,所谓的内城西、北两道墙体本为外墙墙体,用两道东、南两道底阔6米的单墙隔开的空间,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独立内城。

那么他在规制上有啥特殊之处么?虽然城垣残缺,但是底阔数据上,我们可以倒推其城墙尺寸规格。

​平夏城底阔9米,那么高度能不能用二倍去算?即2×9=18米,如用18米高,而残高最高仅为8米,平夏城所处环境和残垣形状,并不足以证明其风化超过一半以上,比宋久远千年的汉城边境的夯土城墙,风化之后残高超过10米的城垣也比比皆是,二倍底阔高度的墙体比例并不可取。营造法式的比例也不能用,最大残高超过了营造法式的高度。也就是说,只能用《武经总要》和《中书门下筑城看详》里的比例,即9米或者12米两个高度。鉴于宋人对西夏的其他营垒残高不过5~7米,号称最为宏大的平夏城也并不至于在5~7米上过于超越,因此选用1:1高阔比。即《武经总要》里夸耀尤为坚固的筑城之法——虽然在《武经总要》的要求里,平夏城的实际高度和厚度并非合格,但是对于当面的西夏军队已然足用。

​大义寨尚有女墙残留,高1.5米,取5宋尺女墙,高1550mm。

从左到右分边是二倍底阔城墙高度,1:1底阔城墙高度,《中书门下筑城看详》比例高度从左到右分边是二倍底阔城墙高度,1:1底阔城墙高度,《中书门下筑城看详》比例高度

​​取9米底阔9米高1.55米山字城垛,因西、北城墙残缺,默认与东、南城墙等同,半圆形瓮城不便安放城垛,为减少工程量以方瓮城替代,等比复原平夏城如下:

​人模高度1.7米,持明制1.8丈长枪,观察其城墙高度及厚度,无论在宋之前或者宋之后,又或者单纯对比南宋面对蒙古所重新设计整备的前沿要塞城防。平夏城平淡无奇,无论面积、城墙规划,修筑技术,墙体高度、厚度上与其他朝代普遍的前沿要塞城防比,并无突出之处。

汉代中亚大宛城汉代中亚大宛城

​​平夏城尺寸类似西汉被灭中亚大宛国大宛城内城,然而比平夏城早筑千年之久的大宛城内城城墙尚有12米残高,墙体厚度在11~13米左右,而大宛城内城马面密度远超平夏城。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在火器时代降低高度并加厚墙体后的明清砖石城墙,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工事,城墙必须要有相当高度来对抗攻城方。参考北宋末期《守城录》作者所期望的冷兵器—投石机时代,城墙有效防御高度为:城墙高(9.3米)+鹊台高(6.2米)+平头墙高(1.86米)+排叉木高出平头墙部分(1.86米)=19.22米即六丈二尺。平夏城作为宋夏战争前沿的所谓顶级城防,城墙甚至不如陈规守御德安府城对抗叛军临时修筑的城墙厚实。

《守城录》中城墙理想规制高厚《守城录》中城墙理想规制高厚

​​

德安府城在战争中临时加筑的城墙规制德安府城在战争中临时加筑的城墙规制

​鉴于平夏城城垣规制并不出色,而西夏对此只能勉强称之中规中矩的城防倾国出动也无能为力,可见其攻坚能力之低下,而长期与这种对手作战的且只能依托城垣取胜的北宋西军战力也可见一斑。当完颜女直崛起之后,大量使用投石机的女直军队轻易摧毁了乏善可陈的宋军和宋朝北方边境防御工事。如若平夏城这种已算顶级水平的要塞攻防作战,也能称之所谓的帝国荣耀,那么只能说宋的荣耀实在过于暗淡无光了。

当然,这并非恶意贬低宋城防技术水平低下,城防与攻城方的攻坚能力是相互匹配的。宋夏百年之战并不需要多么复杂高大的城防,而到了宋蒙时代,南宋边境防御工事变成了巨型环壕+连郭+复郭+壕岛+月城的砖石化工事群,其复杂和坚固程度是远远超越所谓代表帝国荣耀的平夏城。

静江府城,图中为砖城,护城河为漓江。静江府城,图中为砖城,护城河为漓江。

宋扬州三城图,可见宋代已经开始对重要城防进行砖石化改筑宋扬州三城图,可见宋代已经开始对重要城防进行砖石化改筑

襄阳城图襄阳城图

​宋蒙战争中,南宋边境城防要塞相对于平夏城的翻天覆地变化,复数要塞在巨型环壕工事下构成了“一座城”。而这些工事依旧在蒙军围攻下毁灭,可见宋蒙战争远超宋夏战争的强度和烈度。而南宋的城防改筑,又是依托于唐人北都晋阳城升级而来。“唐武后时,长史崔神庆以二城隔汾,乃于其间跨水联堞合而一之,名中城。”唐晋阳城从描述中可以看到,在河水两岸分筑两城,以天然河道为城壕,并在河中修筑土木工事为中城,用复数要塞构建整体城防工事。宋扬州和襄阳城都很好的借用了晋阳城的设计思路。唐北都晋阳毁灭于北宋赵光义之手,而又在臣赵构建立的南宋手中,重新复活在宋蒙战争前线,历史给赵宋开了一个莫大的黑色玩笑。

而宋夏之战,平夏城城防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宋夏两国战争强度烈度乃至军队战力,远非历代战争可比,并不值得网络宋史方大书特书所谓帝国荣耀,在无谓的粉饰宋弱的传统观点的同时,也误导不明真相的读者,更不利于正视“积弱”宋的何为“积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