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课丨著名作家赵丽宏讲的故事,藏着写作教学的秘密

 Purefact 2019-03-27

前不久,我受邀参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三届课本作家与语文教师”教学观摩会,遇到了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主席赵丽宏先生,著名作家、名记者夏辇生女士等。他们都是教材中文章的作者,应邀出席并做了专题演讲。

我很遗憾,就参加了半天活动。但我很幸运,就这半天的收获,足以让我思考和享受一年。

就在两位名家的讲述中,有四个故事为我打开了教学的天窗,给我巨大启发。我这才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关注的是下位的“技”,是写出让成年人满意的“答案”;我们忽略探索上位的“道”,甚至有时候听闻小孩说出“道”的时候,还“大笑之”。如今想起来,有时候自己很像作家故事中的“那样的老师”……

在此,我想把最要紧的感受和大家说出来:关注写作,帮助小孩进步,就是去探索写作文时,孩子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划定规矩,让孩子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各位务必注意,当你知道这一秘密时,才算是真正拥有了指导儿童写作的权利。

第一个故事 
 赵丽宏做题

赵丽宏先生有很多文章被收在教材中,也有不少单篇被用于类似“一课一练”等教辅之中。一次,赵丽宏的孩子小赵找到他,说是要老赵代劳,完成一道短文分析,因为文章正是老赵亲自写的《学步》,而且写的内容,就是儿子小赵学步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小赵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却不会分析,原本就是咄咄怪事啊。老赵拒绝不了这个任务,因为小赵的理由充分:一课,是你写的;一练,必须你来做。

老赵一看,发现自己真的无法解答。因为问题是任意抽取出的一句话,问:这句话中的这个词好不好?这个词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如果替换一个行不行?老赵硬着头皮一做,没想到对照标准答案——全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什么读了书还是不会写?为什么天天在学阅读,依然是个写作困难户?原来是读的方法错了,学的方法错了。阅读不能是“拔下公鸡的毛,一根一根欣赏”。阅读应该是整体“欣赏美丽的大公鸡”。成人化的、标准答案式的阅读,对写作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即便是作家本人来参与类似的解题,依然无法应答。对文本的理解,存在这“此一时彼一时”的变化,如何有标准答案?写作也一样,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更没有公式化的审美尺寸。成年人的界定和局限,对于小孩而言,就是类似“缠小脚”一样的禁锢。

小孩写作时,心里是不是有一把锁?是不是有一根绳子?是不是有一块模板?赶紧解锁,松绑,碎模。

第二个故事 
 偏题的春游作文

春游虽好,但回来就得“遭殃”。写春游的作文,让大多数小孩头疼。故事主角依然是小赵,讲述者依然是老赵。

小赵曾经写下一篇连大作家老赵都觉得好的春游作文。不幸,却被判为偏题。那一次,小赵去春游路过黄浦江,看到外滩边上的老房子。他觉得老房子虽然矮矮的,但是像打扮精致的小精灵;另外一边的房子新建的,高高的,但像冷冰冰的巨人。小赵一路看一路想,一路想一路就构思好,回到家就写。其间,关于“春游”部分,就写了几句:到了公园真无聊;吃了午餐就回去了……文章被老师判为偏题。老赵却为孩子呐喊。

首先,春游出于安全考虑,总喜欢重复去同样的地方,总是做类似的事情,当然没有什么兴趣。没兴趣就没得写。但是在路上,小孩有了新奇的发现,有了书写的欲望,而且还用了童话般的表达,真是一篇天然的好作文。没想到,大人不喜欢。看来,大人心中早就对“作文如何是好”有了比较,有了判断,有一种很顽固的审美标准。顺我者生。以这种标准评价小孩习作,无疑是把小孩的创造力抹杀,把思维的延展封锁。

幸好,小赵在老赵的培养下,如今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了。因为老赵知道该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至少说,该给小孩自由驰骋思维的空间。其他多少小孩,却在迎合教师的错误审美之中挣扎、讨好,殊不知是南辕北辙,正在远离写作正道。

小孩写作时,心里有没有一种冲动,一份惊喜?如果没有,老师就要创造这样的冲动,给予这样的惊喜。

第三个故事 
 越来越短的评语

赵丽宏先生最后讲的一个例子,发生在他的朋友身上。朋友的孩子特别爱写。每天自己写日记,自由写作文,极为潇洒。起初,老师的评语写得很认真,就是传说中的精批细改。但真正欢喜这样评语的是朋友,是小孩的爸爸妈妈。而小朋友本人却一点都不在意,很简单,老师的评语套话小孩看不懂,看了没感觉。小孩的话语频率和成年人的,不在一个频道上。后来,由于孩子写得多了,老师估计也改得烦了,评语就少了,最后剩下一个“好”又或者是“一般”“还可以”等。没想到简短的话,反倒是让孩子有了一种动力。看到“好”,心里欢喜;看到“一般”“还可以”,就有了写好的动力。

亲爱的老师们,当我们为小孩习作精批细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自己的话语模式小孩看得懂吗?有没有想过评改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你把这两个问题想通了,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一个“好”字胜过千言万语

小孩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是期待得到认可而不是批评的。因为每个人的心语转化为笔下文字,从自己的认知系统看,都是完美的。评价,就要促进“自我调整”,而不是从外部来摧毁信念。这样看,老师辛苦写下的评语,特别是连续写的程式化评语,真的有用么?

第四个故事 
 大虾生小红虾

夏辇生女士对我们讲了一个“大虾生小红虾”的故事。一个孩子写了一篇想象作文,说自己养的一只大虾,生下了一只红色的小虾。老师一看就知道是瞎扯,当堂揭穿。小孩很难过,但文章写的故事确实不存在。

夏女士经过询问才知道,这虽然是一个想象,但在孩子的心里却真的有这么一种很美妙的画面,而文章本身,简直是一篇妙不可言的童话。原来,老师要让小孩写真实的事——春蚕宝宝的繁殖,小孩却不小心弄丢了用以观察的蚕卵,灵机一动,就写成了关于虾生小虾的故事。最后,夏女士安慰小朋友,鼓励他继续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截然不同的儿童观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老师啊,请不要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小孩的作文。老师啊,请仔细思考:写作时,孩子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如果,写作真的有意义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创意。如果,写作真的有价值的话,它应该能守护童年,守卫纯真。

小孩写作文时,大脑里自有一个天地,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好大的乾坤。

(原题为《孩子脑中有天地》)

作者:何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