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狄在河 

 丁新赦 2019-03-27

金狄在河 - 铜翁仲黄河探察记2

  

翟光年

 

 

首先是尽可能详细地还原当时的情况。

 

苻坚统一北方,命令将石虎从洛阳搬到邺城的铜翁仲运到长安。途经陕城时, 苻坚在水战败, 天下大乱, 人们将铜翁仲推入黄河。这是水经注的记述。

 

第一个问题: 铜翁仲被推入黄河是否真实?

     

      此事件我只见记于水经注。那么是否只是传说? 我认为真实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正史记载,苻坚于382年春下令徙邺城的铜翁仲和其他青铜大件到长安。水之战是在383年冬。考虑到任务的艰巨性,和战争准备工作的干扰,一年多之后一个铜翁仲还在运途中是可信的。

 

仔细读水经注,其中引述了戴延之的西征记。戴延之到达现场是417, 水之战的三十四年之后。 当地父老直接向他指出铜翁仲的沉没之处,戴延之没有显示出是第一次听说此事的惊讶,说明铜翁仲投水是当时世人皆知的事情。对于完全没有发生的事, 当地父老不可能在仅仅三十多年后就编出如此多的细节。这些父老中可能有人当年目睹了铜翁仲入水。水经注随后解释铜翁仲的历史时引述不同的古籍, 但从石虎取置邺宫到百姓推置河中没有引用任何资料, 而是直接叙述, 这也说明即使在戴延之以后过了将近一百年, 铜翁仲沉入黄河仍是当时大家都知道的事。按照郦道元的严谨风格, 水经注中在引述其他地方当地的民间传说时都是特别指出出处的。

 

第二个问题: 铜翁仲是如何运往长安的?

 

陕城即今日的三门峡, 其古代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城北黄河对岸的茅津渡是当时联系山西河南的唯一通道。一开始我以为, 铜翁仲的运输路线是从邺城经山西在茅津渡过黄河到陕城, 再西去潼关。然而打开卫星地图一看,从邺城到山西要翻越太行山,如果是我就不会带着几十吨重的物件走这条路。我会尽可能地利用船来水运。幸好这条路上有黄河和渭水,网上查一下,黄河漕运自春秋时代就有,三门峡附近的石壁上现存很多拉纤的栈道。纤夫拉着载有铜翁仲的大船缓缓通过黄河峡谷逆流而上, 这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 百姓为什么推铜翁仲入河?

 

苻坚败乱,财政危机,连长安的秦翁仲都被锤碎铸钱,消息传到陕城,运送的人知道这次任务不再有意义。也许当时急需腾空船只运送更紧急的物品如粮食军队等, 也许当时陕城已不在苻坚控制之下, 船主急于回家做其他生意。当地峡谷地形,岸边比水面高出许多,不容易将翁仲拖上岸,推入水中是最方便的选择。幸亏如此才使之保存至今。

 

 

下一步要搞清楚的是铜翁仲入水的具体地点。


陕城地区在春秋时期称虢,即假虞灭虢之处,秦汉时为陕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为陕州,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三门峡水库改为三门峡市。陕城自古为地理分界, 陕西由此得名。此处东去洛阳,西入潼关,北经茅津渡通往山西。黄河自西来, 在此北转, 然后折向东, 向南, 再向东, 形成一个字形拐弯, 流向东面的三门峡水坝峡谷。见附图1。

金狄在河-铜翁仲黄河探察记(2)

1

 

水经注中明确说黄河在陕城北,流向东,陕城在河之南。然而地图上黄河在陕州遗址公园西边向北流去。为什么现在的地图与记载有九十度的偏差?

 

当然古人经常西北通用,东南不分, 尤其在北偏西和南偏东时,如江南古时称江东。水经注的记载可以解释为黄河在此总的趋向是由西向东, 其向北和向南的转折是小范围的变化, 所以可以泛称为城北之河或河南之城。郦道元就认为陕城西北河中的涌浪是虢山山崩塞河所致,而虢山在陕州遗址公园西南河对岸,现在其表面还覆盖着网格状的混凝土以防止滑坡,显然他认为尽管此处黄河在陕城之西,但也可以被泛称为之北。

 

我开始也倾向于这样解释,尽管觉得有点勉强,直到注意到一条小河。


七里涧

 

七里涧位于陕城南门外西南七里,向西北注入黄河。汉献帝为逃避董卓余部李傕郭氾的追赶, 夜间在此渡河。然而陕州遗址公园西南方向近一公里半处没有注入黄河的支流(汉时一里约合二百三十米)。郦道元对此也颇为迷惑。

 

卫星地图上紧靠陕州遗址公园南边,有一条青龙涧向西北注入黄河。如果假设此涧即为七里涧, 那么自然的推论就是, 陕城的位置应在陕州遗址公园东北方向, 黄河几字形拐弯处,即地图上大致三门峡自来水厂蓄水池偏西北的位置。该处地势比陕州遗址公园低出约三十米,更接近黄河水面,有利于渡口交通,由此可以通畅地解释“城北之河”,“城西北三里茅津渡”,“城南倚山原”以及陕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等古籍中的地理描述。见图2


金狄在河-铜翁仲黄河探察记(2)

2

 

但由于地势较低,更容易受洪水侵扰,后来移迁到西南数里较高的位置,紧靠原来的七里涧即现在的青龙涧,即现在的陕城遗址处。我推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应是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即陕县改为陕州之时, 戴延之和郦道元之间, 所以戴的西北变成了郦的西南, 皆因此陕城非彼陕城, 陕县已变成了陕州, 不仅是名称, 而且是位置。

 

其实水经注中已隐含了此信息,但作者郦道元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书中提到陕县故城, 说明陕县位置与陕州不同, 但作者没有深究。

 

(青龙涧西南一公里处现在还有一条小河注入黄河,称为苍龙涧,但距陕城遗址公园太近,最多只能称为四里涧或五里涧,而不是七里涧。另450年陕城之战中,双方曾在城南门外列阵,现陕城遗址南边地形陡峭,紧靠青龙涧,根本没有地方列阵)。

 

明确了陕城在当时的具体位置,铜翁仲入水的地点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我们相信当时父老们在事件发生三十四年后对戴延之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太多忽悠,而且基本信息与事实准确(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那么

 

铜翁仲的埋藏地点必定是这里!(见图3) 也只能是这里。

 

金狄在河-铜翁仲黄河探察记(2)

3


图中陕县故城西北角正对的黄河河床相对较高形成一个浅滩,是戴延之所看到的“水中有物,水向上涌”的位置。看上去有一条从西南到东北方向长约一百米的狭长暗礁在水下阻挡泥沙,我暂时将其命名为延之礁。

 

当时铜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是因为青铜像中间是空腔,总的比重比水略小,且重心偏低,所以头髻浮出。之所以未随波漂走, 一定是被水下暗礁顶住。铜翁仲入水长时间后,腔内空气逐渐从破裂的焊接处漏失而沉入河底,不再浮出水面。戴延之看到的方数十丈的水流异常是水下大片暗礁所致,仅以铜翁仲的尺寸不至于有这么大的水流效应,这一点郦道元的判断是合理的。

 

而这处水下的暗礁正是延之礁。那么被其顶住的铜翁仲应漂浮在图示位置,即礁石朝向水流的一面,最终沉没于此。一千六百年来没有任何其他发现和毁坏的历史记录,现在很可能还沉睡于此。


另一幅不同来源不同季节的卫星地图从不同角度佐证了以上结论。图4中红色箭头所指处显示了“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所描述的水流异象,正是上文中推测的延之礁所在的位置。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戴延之一千六百年前观察到的同样景象。

金狄在河-铜翁仲黄河探察记(2)

4


至此,铜翁仲可能的埋藏位置已经被确定在长约一百米,宽约十米的狭小区域中!


补充说明:

上文中图1至图3的卫星照片摄于三门峡水库蓄水时,水位较高,黄河河道以外的一些河滩被淹没。图4摄于水库汛期放水时,显示的应是在没有水库大坝时即古时的黄河河道。

 

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认为青龙涧为水经注中记载的橐水,我不同意这一点。按照水经注,橐水“西迳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读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而青龙涧流经陕城遗址公园南边,在其西南处直接入黄河。如果我在上文中对陕县故城位置的推测正确的话,橐水现在应已消失,被三门峡市区所覆盖,但在图2中还可隐约看到其痕迹。正对着自来水厂蓄水池的高地豁口,应为其流下高地时冲刷而成。另一豁口应为读谷水所冲刷。陕县故城西边偏北正对着茅津渡的地方地势较低,在较老的三门峡市区图上标为水洼,应是橐水注入黄河的地方,古时可能是港湾,停靠往来于茅津渡的船只。装载铜翁仲的船在383年冬天黄河结冰的时候很可能就停靠在这里。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