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般天津人而言,“金钟河”就是指“金钟河大街”,但老天津人及东丽、芦台人则认为,金钟河乃是一条重要的人工运减河。当然二者都对。“金钟”二字到底怎么来的呢?志书上讲的两段神话故事真就是答案吗?笔者又提出了什么新的假设和论据?本文即分四段,和您聊一聊。 一、 金钟河在哪儿? 二、 怎样给人工河起名? 三、 地名志怎么说? 四、 笔者有何新论点? 由于笔者所持史料有限,虽然至今未读到“金钟河”名称的根本实际起源,但也恐文题早有答案。若有,殊见于罕有文字将之普及,请容笔者先假定“此事尚乏盖棺定论”,撰此拙文,以引真知。 一、金钟河在哪儿? 说到金钟河位置,现有河道的部分不必赘述,单说湮灭之段,起自金钢桥(新浮桥),沿中山路、金钟路,绕至小树林,自此折转,沿金钟河大街,便一路东去了(见图1)。 图1 金钟河及陈家台引河堤槽故位图 金钟河历史悠久,总的来说,最早可追溯到561年前的明朝。但具体上,史书的说法又多而不一,且对锦衣卫段(小关外段)(图3)的描述颇留出入。笔者整理了一下,对辟挖时序的初步解读如下,并制成图2: 1. 1458年(明天顺二年)首度挑挖欢坨至蓟运河段而作运河。 2. 1625年从欢坨向北接引至菱角沽(据地名志,存疑)。 3. 1745年(乾隆十年)首次挑挖陈家台引河至赵沽里入淀。 4. 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主持重浚、沟通陈家台至蓟运河口入海之河段,顺接赵沽里至欢坨段,且挑挖直道(今永定新河前身)斜趋入海,锦衣卫河段也似此时挖成、陈家台引河淤废。 图2 金钟河诸段开辟时间 笔者上文给所有“欢坨”点了亮灯。此处不提,请先记住这“欢坨”。 话外:常说的“陈家沟引河”,笔者认为,这是误称,应为“陈家台引河”。按陈家沟子大街名称释义,“陈家沟”指河荒后遗留之小石沟,故不当作此河之名。 图3 锦衣卫桥及金钟河旧貌,即今金蕾花园西南2门、金波里西北门(图片来源:天津记忆) 二、怎样给人工河起名? 在继续探讨金钟河名之前,首先不得不提,为人工河道起大名的方式不少,但我国旧时最常见的无非三种:一是寄寓,二是捡取河口河头或督局附近地物名,三是免名排位。注意,特指人工河流命名。寄寓命名者,有如“新开河”“赤龙河”“黑猪河”,这种不多,但往往词义的画面感强、令人难忘,多离密户之地不远。而处地相对疏远,不便指称的河流,则惯以河口或督局附近地物命名,这类河流数量更广,例如“贺家口引河(即废墙子河,河口在东楼附近的贺家口村)”“陈家台引河(河口系水梯子陈家台村)”“子牙河(督办坐子牙村)”“独流减河(汇流口临独流镇)等。除了这两种命名方式,还有“东引河”“西减河”“南运河”“北淀”这类“不配冠名”的排位式命名法。 那金钟河呢?当之无愧——三种都占。要知道,金钟河还有其它几个名字,即芦台运河、东河或东小河。至于古代是否还有别名尚且不论,单这三个,“芦台运河”义表运河终点通芦台,“东河”或“东小河”指示相对于天津县四方城之位置,而“金钟河”名,怕是被赋予了光灿灿的涵义了。 且慢!“金钟河”一名,果真只是美好的寓意吗? 三、地名志怎么说? 起源一: “昔有贫苦渔民王祥,因母亡负债,渔霸周虎强索其女抵债,王祥一筹莫展。正在愁闷之际,忽梦见先母相告:去河内捕捞,一网虾,二网蟹,三网金链砍一段,足可抵债等语。当夜王祥向其女述说梦情,恰被周虎窃听。转天清晨,周率全家乘船至河深处撒网,果然,一网虾,二网蟹,三网捞到金链。周虎欣喜若狂,全家拼命捯金链,捯到金链一端竟是一口金钟。周虎贪心,欲得金钟归己。当他手挽金钟上船时,突然河水泛起巨浪,木船被打翻,周虎全家以及金链、金钟一起落水随浪滚流入海。从此得名金钟河。” ——《东丽区地名志》P228 起源二: “……一对老年夫妻,终日过着漂泊不定的贫苦生活。一天,老汉捕捞到一条金色鲤鱼,色彩艳丽十分可爱。他不忍宰食,就把鲤鱼养在船舱一端水桶里。当晚夫妻俩抛锚在船上露宿。老汉在睡梦中,忽见鲤鱼化作一美丽女仙,指着河水深处对老汉说:‘财宝藏在深水淀,连撒三网宝自现,一网白银鱼,二网碧玉蟹,三网打上黄金链,分外财宝不多贪,捯三环,剁三环,知足常乐自安然。’说完鲤鱼仙女一转身飘然升空离去。老汉把这梦境告诉了老伴……夫妻俩到船舱一看,水桶中的鲤鱼已经踪迹不见。转天清晨,夫妻俩摇桨划船来到河流深处。果然头网打上白银鱼,二网打上碧玉蟹,第三网下去,觉得沉甸甸的,拉上来一看,果然是黄金链。老汉捯着金链,想起鲤鱼仙女说的‘分外财宝不多贪’的警言……数到第三环时,就举起大斧子剁。旁边的老伴一看就急忙阻拦说:‘别听信鲤鱼仙女的鬼话,到手的财宝不能丢!’夫妻俩又拼命地捯起黄金链……捯到金链的尽头发现有一口金钟在水中翻滚,老汉用尽平生之力猛然捞起,只听一声巨响,原已破旧的渔船立即碎裂,金链坠落水中,老夫妻双双同时落水,那口光彩夺目的金钟,拖着长长的金链,在巨浪波涛中向着东方大海翻滚而去。金钟过后,便出现一条大河,从此,得名金钟河。”[按注:一说金钟向东南滚去,金链拖带留下深沟,即金钟河] ——《东丽区地名志》P228 那么说,这口系着金链子的大金钟,到底是什么来路? 起源二大: “大约宋辽相争之时,永和村所在的地方建有一座辽国宫殿,当时宫殿里面挂着一口金钟,钟上带有长长的金链子。突然有一天,宫殿莫名轰然倒塌,只留下断壁残垣。沧海桑田,日转星移,这片地方慢慢地变成了湖泊。湖边,住着一对以打鱼为生的老夫妇……” ——东丽新青年,载于天津文明网 看罢三段传说,觉得不过是同一件事的几个分版:一对穷渔夫夫妻托梦受嘱,终于有人去打捞,一网鱼、二网蟹,第三网是金链子,贪心拉出了金钟,船毁人亡钟往东。可这事儿,总让人感觉:玄。 不过,古人对事物的记述,确有以改编作神话故事的形式传诵的习惯。但金钟能从凹陷的塌河淀里滚出来,再一路笔直地滚到海里?以钟的形状,注定其只能滚出一个圆圈来,不是吗? 这样一分析,还真是玄。那有没有靠谱些的说法? 起源(文艺版): “因其入海处,水流湍急,潮至则声如洪钟。” ——地名志 很好,毕竟这不玄。像这样以形状、声音、颜色、地形等特征命名的人工水体,也非孤例,如家喻户晓的“月牙河”。 可有一点,笔者觉得不对劲。“其入海处……声如洪钟”。可现实中,都知道,金钟河从来不入海,只入蓟运河。最早,借曾入蓟,河口距海直线尚约65里地。1874年取直道后,方才抵北塘村会流蓟运河,但蓟运河当年尚未裁弯取直(见图4),金钟河口到蓟运河入海口展距尚有约16里地,除非蓟运河口海岸线在建闸前的后退速度不低于55cm/a。换言之,即便入海口,也是蓟运河的入海口,美名也应冠与蓟运河。 所以这金钟河名的起源,还是不确凿。 图4 金钟河尾闾及蓟运河尾闾改道旧貌,金钟河故口为中左“金钟河”三字处 四、笔者有何金钟河名新发现? 刚才说了,古代命名人工运河,主要就那两种思路。寄寓法的“金钟”过“玄”(不同于赤龙河之指代红浑的蜿蜒的水),笔者于是乎思索,河口地物法,是否还有其他突破? 新浮桥河口?水梯子河口?曾口河口?北塘河口?似乎都与“金钟”二字无甚关联。 不对!金钟河不是一气呵成的。金钟河在很长时期内(416年),都是起自欢坨而非海河!难道“金钟”和欢坨有关? 没错,这就是文章开头,笔者给“欢坨”点灯的原因。因为笔者依稀记得“欢坨镇、状似钟”。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欢坨镇令人咂舌的真实“面目”。 图5 欢坨镇村落形态 一个AI说:(欢坨村廓)像个羽毛球? 可以清楚地看到,欢坨村的形态确实像极了一口“大钟”——即便除去最北的“整流罩”和路南部分;北侧的横贯河道正是金钟河。这样的形态,让看惯了乱七八糟自由发展的村村落落的笔者,意识到事非偶然。关于欢坨镇状似钟的说法,原文出自地名志: “欢坨……金钟河南岸……沿金钟公路两侧分布,北侧为老村,呈钟状,南侧为新建村,呈长方形……1404年,有于姓……迁此……逐渐形成村落。” 图6 金钟河故道堤槽及欢坨位置 不错,1404年成村,1458年才挑挖金钟河,对得上。至于欢坨村缘何形成这种透露着强烈人为规划色彩的形态,还有待确定。但是,曾416年坚守金钟河的“头之村”,再结合前述“古代惯以河头河口之地特征命名”一线索,欢坨村奇特的聚落形态,是不是恰为金钟河美名肇始的根源?也就是说,笔者推测,金钟河(欢坨至蓟运河初始段)在明天顺年间挑挖之时,本可被命名为“欢坨引河”,直到1625、1745或1874年某次金钟河重浚时,有鉴于欢坨村落状似大钟,遂将其美名“金钟河”以现雅致。这一大胆猜测,至少相比既往那几种陈述,实在多了。 但出于谨慎,仍有几点待进一步考察、确证: 1. 是金钟河名在前,还是欢坨村钟形形态在前?是否为倒依附关系? 2. 金钟河名的出现,在东河顺接之前还是之后? 3. 书载古金钟河疏浚,始菱角沽,至刘朴庄至宜兴埠至塌河淀,此河与今天的金钟河大相径庭,若菱角沽无异,那么当时菱~塌河道是否也叫“金钟河”? 倘若笔者今天的猜想成立,来日地名志的“金钟河”词条,方当加入此下一句: “因早年河口位于欢坨村附近,而村状似金钟,故名。” (图片来源:天津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