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爷爷,非常喜欢古文,希望孙子孙女也能喜欢。便从自己爱读的古书中,精心撷取不超过100个字的、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自己翻译、自己做注解、自己写感受……写成了包含530篇文章的厚厚的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 这本书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杨绛在为它写的序中这样评价它:“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 这本书就是《念楼学短》,已出版近30年,仍魅力不减。而这位爷爷,就是学者、散文作家、钱锺书和杨绛的好朋友——锺叔河。 长按二维码购买 提起锺叔河,不能不提一下《走向世界丛书》,锺叔河于1979年出狱,即以一己之力,力排众议,以其宽广的中西视野,独到深邃的思考,遴选出1911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的100种著作,出版了大型文化丛书《走向世界》,并引得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提出为该丛书作序。这套获奖无数的丛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启蒙著作,已然成为经典。 锺叔河先生曾说道:“我向来喜欢看书,也喜欢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他认为,“《走向世界丛书》的众多作者中水平最高、最具思想深度的是郭嵩焘。锺叔河说道:
注:引文来源于“齐鲁晚报”对锺叔河的采访 锺叔河先生还说: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那么他对中国文化又是怎么看的呢?这套《念楼学短》可以让我们领略锺叔河先生宽广的思想,窥一斑而见全豹,让中国文化优秀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念楼”是锺叔河的书斋的名字,他住在二十楼,“念”取“廿”的谐音,而“学短”就是“向古人学短”的意思,从简短的文章入手,学习古文中精炼的表达。 “学短”中的“短文”都来自哪里呢? 因为篇幅较长,所以2018年的这版《念楼学短》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中的“短”分别来自: 《论语》《孟子》《礼记·檀弓》《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诏令》《奏对》《箴铭》《书序》《文论》《诗话》(几种文体)《世说新语》《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宋人小说类编》《南村辍耕录》《菽园杂记》《古今谭概》《广东新语》《广阳杂记》《巢林笔谈》《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扬州画舫录》《两般秋雨庵随笔》《春在堂随笔》 下册中的“短”则多来自古代文人的经典文章,基本上分成了三大类: · 一类按文体及文章题材划分章节,包括:“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哀祭文”“写景文”“题画文”“记事文”“记人物”“记社会”“记言语”等; · 一类按作者划分,包括苏轼、陆游、张岱、郑燮、王闿运等; · 还有一类则是各种信件,包括苏轼的信、邀约的信、问候的信、赠答的信、倾诉的信、文友的信、说事的信、劝勉的信、家人的信、临终的信等。 上下两册中,每篇文章的体例都是固定的,都包含【学其短】【念楼读】【念楼曰】这三个部分。 其中【学其短】是原文,用作者的话说“学的是古人的文章,不过几十百把个字一篇”,而【念楼读】和【念楼曰】则是作者自己的文字,是作者对古人文章的“读”法。 【念楼读】是“译”,【念楼曰】是“感受”。 内页精致中国美学排版 本意是向古人学“短”,不想“就题发挥或借题发挥”越来越多 锺叔河先生近照·王平摄 说起写这本书的初衷,锺叔河曾在序中表示:我们的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然而,但凡通读了《念楼学短》,甚至只是粗粗翻了翻目录的人都能发现,这本书里关于“如何学古文”的文字并不多。 如果做个分类的话,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五类:学习方法、有趣的人物景、人生经验、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 正如我们写在小本本上的摘抄会暴露我们的个性与心境一样,这部《念楼学短》也让我们窥到了作者的内心: 他和所有家长一样,想和孩子分享有趣的事,希望孩子能敏锐地捕捉生活的意趣,活得快乐。 【念楼读】乳源山上长着许多白瑞香,十一二月间盛开如雪,人们叫它‘雪花’。砍了它的枝条做柴火,夹着野生的兰草和川芎,烧起来四邻都闻得到浓烈的香气。 瑞香以枝干骈生的为最好。有一种开紫花的尤其香,和别的香花放在一起,别的花香都闻不到了,所以又叫它‘夺香花’。 他和所有家长一样,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忍不住要告诉他们分辨真伪善恶的技巧,让他们有足够的智慧避开人生的暗礁。 【念楼读】孔子说:“与人共事,能找到思想不左不右,言行不激不随的人,那是最理想的;若是找不到,就宁愿找偏激一点的,清高一点的人了。偏激的人,起码他还有活力,有追求;清高的人,至少不会无所不为、太不要脸。” 他也和所有家长一样,知道人不可能不经磨难,所以想给孩子们以豁达的态度和勇敢的力量。 【念楼读】孔子道:“三军司令的指挥权,是能够被剥夺的;人的思想和意志,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只要他有自信,能坚持,那也是无法剥夺,夺不走的。” 【念楼读}晋文公问郭偃道:“开头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了,这是为什么呢?”郭偃回答道:“主公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会越来越难;主公觉得做起来艰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会觉得容易了。” 他希望孩子们善良端正,才学丰博,一生都不缺至交好友,真诚地活出自己。他一再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放在对“短”解读里,看似不自觉地背离了最初的动机“让孩子们学古文”,实际上却道出了“学古文”的真正价值——不只是学遣词造句,更是学背后的做人的道理。 【念楼曰】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如嵇康者,可说是从容赴死的了…… 嵇康在众口一词(街巷无异口之议)中偏要讲自己的话,在齐颂皇道开明时偏不服从领导(不臣天子,不事王侯),其走向华士、少正卯的结局乃是必然,也在自己意料之中。这才是他临刑不惧的根本原因。但不怕死并不等于不留恋生,一曲《广陵散》是何等从容,又是何等慷慨。此岂是骂瞿秋白、金圣叹死时说豆腐和豆腐干好吃的人所能理解的。 选文,总会显露选文者的个性 从一个人乐于分享的事物中,可见一个人的性格。 从一个人对文章的解读中,更可见一个人的心志。 锺叔河先生题字 锺叔河欣赏的人及人生态度,在《念楼学短》下册的“临终的短信”一篇中体现得极其明显。入选这一章的“短信”分别来自郝昭、马谡、王献之、朱之冯、苏轼、韩玉、史可法和金圣叹。 这之中,有人洒脱,譬如 苏轼:“但我知道,个人生死,不过天地间一小事,所以并没有什么需要诉说的。” 有人坦然,譬如 史可法:“扬州城早晚就要失守。辛苦了好几个月,仍然得此结果,也是意料中事。城破之际,便是我死之时。尽忠朝廷,乃是臣子的本分,只是先帝大仇未报,未免有遗恨。” 朱之冯:“我身为大臣,不能救亡拯艰,只能一死报国,虽然抱歉,却无遗恨。” 也有人用达反抗,譬如 金圣叹:“断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 有人要求家人别厚葬: “人生到处为佳,便到处可死可葬。”(郝昭); 有人试图维系昔日的情谊: “希望我们之间这些年的情义,不要因为街亭这件事完了。”(马谡); 有人叮嘱孩子认真生活: “生当乱世,时局艰危,你不可自暴自弃。虽然幽明异路,我还是会时时照看你的。”(韩玉)。 也有人为被剥夺的爱情惆怅: “早晚再见上一面已经不可能了。死去时我只能带着这颗流血的心和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真是没有一点办法,没有一点办法啊!还是早点死了吧!”(王献之)。 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遭遇过迫害却始终坚守原则的老人,锺叔河尤其偏爱“淡然以对艰难时世,坚守该做之事”的人,也很欣赏那些内心丰盈,善于感受生活趣味的人。 但同时,他也保持着非常高的共情,会体恤他人的痛苦与软弱。在《念楼学短》里,他不但为“被鄙视的软弱者”说话,还不止一次斥责那种对他人麻木不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 锺叔河说:“我的文章顶多能打六十分,但意思总是诚实的。” 《念楼学短》是他和孙辈们沟通的媒介,虽然他的孙辈们没有一个学文科,但这套书的影响已不只是“科孙”了。所以,在2018年《念楼学短》再版时,已经八十多岁的作者又亲自修订了内容,调整了全书的结构,希望这一版能胜过以往所有版本,成为最值得家收藏的版本。 |
|